蔣介石 打算將台灣當作 國民黨 最後的據點,從 國民黨 的叫法,稱為「 反共復國基地 」。但是,在 1949 年 國民黨 領導層剛到達台灣時,台灣的情況十分混亂。
台灣當時是一個農業社會,大批難民從海峽對岸湧到,他們急需解決就業、就學、居住、衛生等問題。而且大陸難民和台灣本土人之間,無論是語言、生活習慣、甚至意識形態方面,都有明顯的差距。因此,國民政府遷台初期,社會問題十分嚴重。
其次, 國民黨
在大陸時期派系非常複雜。 蔣介石
雖是 國民黨
最高領袖,但在各地各省分佈了不少地方勢力,這些非 蔣介石
嫡系的部隊都擁有武器,令 蔣介石
十分頭痛。此外,不少 國民黨
不同派系的官員雲集台灣,等待國民政府安置。
更嚴重的是,以美國為首的「自由世界」反共陣營國家,對退守台灣的國民政府並無積極支持。英國率先在 1950 年 1 月初,表示願意確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而美國亦尋求與北京建立關係。
不過,韓戰爆發後,情況起了變化,台灣成為美國圍堵共產陣營的戰略環節,美國第七艦隊開入台灣海峽,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訪問台灣,而國民政府在美國支持下,保有聯合國的中國席位及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席位,鞏固了 蔣介石 的政權。
1950 年 3 月, 蔣介石 宣布恢復執行中華民國總統職務,亦即所謂「總統復行視事」,任命陳誠為行政院院長、蔣經國為國防部總政治主任,並在 1954 年成立國家安全局實施戒嚴法,修訂「全國動員戡亂時期懲治叛亂條例」,擴大軍、警、憲兵、特務權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