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香港電台網站 1949-59年 1960-69年 1970-79年 1980-89年 1990-99年 網上中華五千年
斯大林逝世
主題簡介 專題討論  

歷史小字典
人物 政治
斯大林 中國共產黨
赫魯曉夫 資本主義
毛澤東 共產主義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華沙公約組織

返回

 

50 年代, 蘇聯和東歐各國幫助中國建設的項目,規模都比較大。中國從蘇聯、東歐引進整套工業設備,為中國的工業化創造了必須的條件,同時,蘇聯亦為中國培訓數以萬計的技術人員及管理幹部,提高中國向工業化發展的能力。

另一方面,蘇聯亦向中國提供長期低息貸款,對新中國在內戰後恢復經濟穩定起了相當大的作用。當然,國與國之間的外交及經濟合作,並無真正的「無私援助」,必然是雙方各自衡量己方的利益。蘇聯需要壯大社會主義陣營,支援中國,正是擴大社會主義的有力行動。況且,中國每年需要向蘇聯提供鎢、銅、銻、橡膠等戰略物資,作為抵償一部分蘇聯援助項目的代價。

蘇聯作為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的首領,蘇共領導人一向以世界 共產主義 政權的支配者自居,特別是 1924至 1953年 斯大林 執政期間,由於蘇聯紅軍擊退納綷德軍,而且紅軍向東歐推進,支持東歐的波蘭、捷克、匈牙利、羅馬利亞、保加利亞、南斯拉夫、亞爾巴尼亞等國的共產黨建立政權,又兼併波羅的海東岸三個小國,而且攻佔德國首都柏林,以戰勝國身分,佔領德國東部。 斯大林 一手建立實力足以與美、英、法等歐美 資本主義 國家抗衡的社會主義陣營,因此,蘇聯自然成為社會主義陣營的領袖, 斯大林 對東歐各國視為任由蘇聯支配的附庸。 1947年,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推出「馬歇爾計劃」,企圖遏止社會主義向西歐擴張,在這樣的基礎之下,一九四九年四月,成立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 斯大林 為抗衡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分別與東歐各國簽訂協防條約,蘇聯可以在各國駐軍,後來更加發展為 1955年成立的 「華沙公約組織」 。新中國成立後, 中國共產黨 領導層雖然接受蘇聯的經濟支援,但對於蘇聯的軍事干預十分警惕。 斯大林 以團結社會主義陣營為大前提,對於新中國這個東亞地區的新興社會主義盟友,採取寬容、籠絡的態度,盡量避免跟中國發生爭執。

1953 年 5月 5日 , 斯大林 病逝,赫魯曉夫成為蘇共最高領導人。赫魯曉夫上台後,對於 斯大林 當權時期的鎮壓異己及個人崇拜展開猛烈批判,同時,平反數以千計政治冤案。對外方面,他為抗衡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壓力,阻止東歐各國脫離社會主義陣營的危機,在 1955年成立華沙公約組織,並於翌年軍事鎮壓匈牙利自由化運動。他亦計劃將東亞的社會主義國家,亦即將中國、北韓、北越納入蘇聯的軍事協防體系內。蘇聯新領導層的舉止,引起 毛澤東 的關注和疑慮。
 
1949-59 斯大林逝世 中華文化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