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香港電台網站 1949-59年 1960-69年 1970-79年 1980-89年 1990-99年 網上中華五千年
紅色電影
主題簡介 專題討論  


返回

 

1950 至 60 年代,中國電影工作者主要有兩方面的來源:其中一派來自延安革命根據地,另外一派是上海等大城市的原有電影工作者。延安派強調革命性,上海派擁有技術、有豐富的創作和拍攝經驗,比較重視娛樂性以及抒發感情。

新中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成立「電影指導委員會」,由文化部部長沈雁冰(茅盾)擔任主席,委員大部分屬於延安派,部分人是高級幹部或解放軍總政治部代表。他們組織了新中國第一個對電影審查、指導、監督的權力機構。

在電影指導委員會監督下,新中國製作了一批頌揚革命戰爭的電影,例如「人民的戰士」,而工人、農民、士兵開始成為電影主角,銀幕上出現工人農民覺醒,向地主資本家進行反剝削的抗爭,最後得到勝利的情節,這類型電影被標籤作「紅色電影」。 50 年代比較重要的紅色電影,有「上甘嶺」、「鐵道游擊隊」等,戲中的主題曲亦成為日後流行全國的愛國歌曲。

1959 年新中國成立 10 周年,電影行業出現一個製作高峰,一些富有教育意義、製作嚴謹的影片,例如「林則徐」、「青春之歌」、「五朵金花」、「甲午風雲」、「舞台姊妹」、「早春二月」、「阿詩瑪」、「冰山上的來客」等紛紛推出,深受歡迎。

為了加強電影的宣傳和教育效果,各級黨委在放映電影後,組織大量討論會,報刊上亦發表大量文章,引導民眾向電影中的正面形象學習,例如電影「雷鋒」放映後,各單位的職工、民眾紛紛表述學習雷鋒好榜樣的願望。在農村放映電影時,往往有解說員向觀眾宣傳電影情節中的教育意義,發揮文藝為政治服務的功用。

 
1949-59 紅色電影 中華文化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