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香港電台網站 1949-59年 1960-69年 1970-79年 1980-89年 1990-99年 網上中華五千年
六十年代的香港(一)
主題簡介 專題討論  

返回

 

50 年代末,中國大陸因為一連串的政治、經濟運動,導致國民經濟倒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甚至出現困境。位於中國南部沿岸的香港,當時仍然是英國殖民地,在政治立場方面,屬於以美國為首的自由民主陣營,同社會主義中國敵對。而英、美兩國正好利用香港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政治狀態,作為收集中國大陸信息的據點,而中國大陸亦都利用香港的特殊地位,作為與外界溝通的窗口。總之,中英雙方,無論政治意識形態如何對立,政治局勢如何嚴峻,都從未試圖將香港這個窗口關死。

然而 50 、 60 年代的香港,需要面對種種複雜的問題。首先,是人口突然大量增加,由戰後不足 100 萬人增加到 60 年代初期接近 300 萬人,新增人口中大部分是內地青壯年移民以及戰後出生的嬰孩。因此,住屋、就業及教育就成為當時香港最急切的社會需求。漫山遍野的山邊木屋,一家 8 口一張床的擠迫家庭,成為當時香港常見的景象。就業仍然是最重要,香港人憑住刻苦耐勞的精神,從事街邊擺賣,家庭手工業、體力勞動等工作,獲取蠅頭小利,養活一家大小。一部分香港工業家,看準美國市場,開始在香港開設工廠,生產美國市場需要的工業產品,例如布匹、成衣、膠鞋、塑膠產品、電子零件、五金製品等。香港工資低廉,生產成本低,工業製成品銷售競爭力強,香港的工業因此逐步奠定基礎。 50 、 60 年代的香港家庭,大部分都從事補助性工業勞動,大工廠將部分生產程序分發給小型工廠,小型工廠將部分生產程序分發給家庭,於是全家老少忙於剪線頭、穿膠花、黏膠鞋,努力多賺十元八塊,改善生活。
 
1960-69 60年代的香港 (1) 中華文化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