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 年初,上海的中共中央地下組織被 國民黨當局破獲,中共中央領導層撤退入江西蘇區,江西蘇區完全被王明、秦邦憲等國際派控制,而且共產國際派遣年輕的德國人李德去到江西蘇區,擔任軍事顧問,李德反對紅軍以游擊戰方式應付國民政府軍隊的圍剿,堅持改為打常規戰、陣地戰,結果在國軍第五次圍剿進攻之中,紅軍節節敗退,傷亡慘重。 1934 年 10 月,中共中央決定放棄江西瑞金,進行戰略性大轉移,亦即日後所稱的「二萬五千里長征」。長征部隊前途茫茫,後面有國軍追擊,傷亡十分嚴重,紅軍士氣低落。紅軍戰士、將領出現反對國際派的情緒。 毛澤東掌握到紅軍的情緒。
1935 年 1 月初,紅軍進入貴州北部的遵義城後,中共中央召開擴大會議,檢討當前的形勢,紅軍各部隊將領支持 毛澤東,對秦邦憲、李德等人的錯誤路線展開猛烈抨擊, 毛澤東被推選進入中共最高領導層核心。後來有歷史學家曾經講過:「遵義會議不僅改變了中共和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也開始逐漸地改變莫斯科與中共的關係。由於遵義會議實際上確立了 毛澤東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莫斯科的嚴密控制終於被打開了一個不大也不少的缺口。」遵義會義後, 毛澤東率領中共中央及紅軍以靈活飄忽的游擊戰術,逃避國軍追趕及截擊,經歷重重險境, 1935 年 10 月中抵達陝西省北部黃土高原上的保安縣,與劉志丹所建立的革命力量會合,重新在陝北建立革命根據地。 1935 年 9 月底,蔣中正成立西北剿匪總司令部,自兼總司令,並且委派張學良率領東北軍進駐陝西,負責剿滅紅軍。張學良不同意內戰,派人暗中與中共談判。 1936 年 12 月初,蔣中正親自前往西安視察,張學良發動兵變,拘禁蔣中正,迫蔣放棄剿共,一致抗日,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促成了第二次國共合作,而中共在陝北的根據地,得以鞏固。
1937 年 7 月 7 日 ,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全面侵華展開,國民政府將陝北的紅軍改編為「第十八路軍」,以朱德為總司令;同時,將長江、淮河下游一帶的中共游擊隊,編整為「新四軍」,由葉挺擔任軍長,參與 抗日戰爭。在 8 年 抗日戰爭中,中共所指揮的軍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華北廣大農村,爭取到農民的支持。 8 年抗戰結束,中共的影響力已經大大增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