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香港電台網站 1949-59年 1960-69年 1970-79年 1980-89年 1990-99年 網上中華五千年
主題簡介 專題討論  

歷史小字典
人物 政治
蔣介石 國民黨
蔣經國  

返回

 

1970年代中期的台灣政局,處於內外交困的處境中。對外方面,1971年10月,據守台灣的國民政府被逐出聯合國。隨後,大批原本承認台灣國民政府的國家,轉為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於是國民政府的邦交國由原本的70多國減至20幾國。而且,幾乎所有國際性組織都將台灣的國民政府拒諸門外。台灣國民政府政權的合法地位,受到國內外的嚴峻挑戰。

1975年4月,蔣介石逝世,雖然在蔣介石逝世前幾年,他的長子蔣經國已經以行政院長身分掌握台灣的軍政實權,但蔣介石的離去,無可避免對台灣島內政局帶來相當大的震盪,特別是一些主要由台灣本土新一代知識分子組成的反對國民黨專制統治的組織,趁機會加強活動。

蔣介石逝世後,國民黨根據中華民國憲法,推舉副總統嚴家淦繼任總統,而由蔣經國擔任主席。嚴家淦對蔣經國唯命是從,蔣經國順利獨攬大權。1978年5月,嚴家淦任期屆滿,蔣經國繼任總統。

根據近年出版,由台灣本土學者陳水源撰寫的「台灣歷史的軌跡」書中所回顧當時台灣政治情況:「國府自西曆1945年領據台灣,迄西曆1975年為止之30年間,政治上仍然歧視台灣籍人士擔任要職。迄自蔣公子擔任國民黨主席之後,在其『台人治台』之口號下,政治上方進一步開放台藉人士參選途徑。較蔣介石獨裁統治時期,減緩了省籍問題所引起之激烈衝突。然而,蔣公子仍以有限度之讓步方式,讓台籍政客處於居高而權不重之地位參政,賦予執行權,無決策權之配角屬性。堪稱刻意之安排,而維繫國府政權之軍事與財政經濟兩大基石,則台籍政客,到蔣公子去世為止,仍無緣窺其堂奧。」「蔣介石之極權統治,採取監禁坐牢方式,處理反對國府之言論與思想,而蔣公子則略為調整此種黑牢長期監禁制度,改以放逐制代替監禁制,對報刊之查禁尺度,亦酌予放寬。僅對『報刊言論觸及國民黨之根本利益及決策』,方實施查封。換言之,蔣介石時代及其終生,幾乎將台灣之資源,泰半用於不斷強調『反攻大陸』之軍事準備,而蔣公子時代,已知『反攻大陸』遙遙無期,轉而注意到台灣地方建設及民間疾苦。蔣公子自西曆1949年隨國府遷台,迄至擔任行政院長之前,長期從事『政工』『特務』工作,為清除此恐怖形象,故採取較寬和措施,以利親民。」

由於蔣經國較為寬和的統治氣氛所影響,加上面對民主政治的追求,台灣新一代本土人士的參政、論政意欲提高,形成所謂「黨外」勢力。所謂黨外勢力,涵蓋青年知識分子,城市中下階層、台灣宗教界例如基督教長老會以及美國、歐洲支持台灣民主的人士。他們透過參加選舉、辦雜誌,發表他們的政見同訴求,在民眾中逐漸產生影響力,黨外勢力的發展,令國民黨當局十分頭痛,不斷進行壓制、打擊,終於1977年11月的中壢事件及1979年12月的高雄美麗島事件。
 
1970-79 台灣政治風波 中華文化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