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之後,以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國家陣營由於體制僵化,權力過份集中,經濟陷入困境,隨之而來是社會危機加劇,政治危機加深,最終導致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東歐各國先後爆發革命,脫離蘇聯控制,而蘇聯本身,亦在1991年12月9日,被宣布瓦解。蘇聯東歐集團的崩潰,除了上述所說的政治、經濟、社會危機長期累積之外,最主要的導火線,是各種危機觸發東歐各國以及蘇聯的加盟共和國民族主義高漲,各個有實力的民族,起來爭取自主權。蘇聯是由十五個「加盟共和國」組成,這些民族加盟共和國,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曾經是獨立國的波羅的海三個小國,即立陶宛、拉脫維亞及愛沙尼亞。這幾個小國在第二次大戰結束的時候,加入蘇聯,但有一部分流亡人士,在西方國家支持之下,組成流亡政府。1980年代中期,三國的國內,爭取獨立自主的訴求逐漸浮現,1988年6月,愛沙尼亞第一個非共產黨主義政黨正式成立,同年11月愛沙尼亞議會宣布有權廢除侵犯愛沙尼亞自治權的蘇聯法律,又宣布愛沙尼亞語取代俄語,成為官方語文。隨後,立陶宛、拉脫維亞兩國亦相繼仿效。
波羅的海三國的獨立運動引發其他加盟共和國紛紛仿效,高加索地區的格魯吉亞、阿塞拜疆、亞美尼亞因為民族矛盾而觸發衝突,三國為了維護民族利益而宣布獨立。中亞的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塔吉克以及土庫曼五國,亦加入獨立浪潮,而且與俄羅斯人同種的烏克蘭、白俄羅斯,以及與羅馬尼亞接壤的摩爾多瓦,亦宣告獨立。1991年6月12日,葉利欽當選俄羅斯聯邦總統,7月12日,葉利欽退出蘇聯共產黨,蘇聯領袖戈爾巴喬夫已經成為無政治權力的虛位,8月19日,戈爾巴喬夫在度假期間被共產黨內的保守勢力挾持軟禁。共產黨保守派企圖武力恢復權力,最後政變失敗。戈爾巴喬夫恢復職位之後,大勢已去。12月9日,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三國首腦召開會議,決定廢除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由一個鬆散的組織「獨立國家聯合體」取而代之。1991年12月25日,戈爾巴喬夫發表電視講話,宣布辭去蘇聯總統職位。蘇聯宣告解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