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末,台灣解除戒嚴後,島內的台獨活動越來越活躍。在戒嚴時期,台灣國民黨當局,嚴厲禁止台獨言論及活動,甚至台灣本土文化亦受到抑制,台灣本省民眾一直期望有「出頭天」的日子。1970年代,台灣國民黨當局被逐出聯合國,外交方面節節失利,國家地位下降。但是,隨著台灣經濟急速發展,台灣本省的資本家、中產階級不斷壯大,對社會結構帶來巨大的變化。台灣地方財團及中產階級的壯大,必然引發民間對政治資源重新分配的強烈訴求。一些長期受到國民黨當局抑壓的台獨知識分子、專業人士,以發揚本土文化、住民自決等借口,推動民間力量,挑戰國民黨當局的威權統治。1979年8月,黃信介、施明德、許信良、張俊宏等人,成立「美麗島雜誌社」,利用民間刊物作為政治宣傳媒介,發揮「不是政黨的政黨作用」。後來,因為爆發高雄美麗島事件而被鎮壓,但是美麗島一部份領導人與早期的海外台獨勢力合流,終於在1986年成立民主進步黨,簡稱民進黨。台獨勢力之所以形成及發展,有學者分析,原因有多方面,其中比較重要的:第一,台灣自從1895年成為日本殖民地,受日本統治50年,日本在台灣培植了一批親日的社會精英階層,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回歸中國之後,台灣島內的親日勢力仍然龐大,有部分人不甘心被貧窮落後的中國統治,暗中推動台灣獨立,有部份領導人流亡日本,亦有一部份人流亡美國。其次,1949年國民黨政府遷移到台灣之後,實行戒嚴法,壓制言論自由,台灣本土文化受到抑制,本土民眾感到被不公平對待。而1947年爆發的二二八事件,長期成為國民黨當局與台灣本土民眾之間的心結。另外,國民黨長期實行反共政策,對中國大陸的負面宣傳,令民眾對大陸疏離畏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