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張偉國、羅永生
細訴傳奇人物的風雲事跡,重新認識中外歷史。
#香港電台文教組
#藝文一格 culture.rthk.hk
南明永曆十年(1656年,清順治十三年),鄭成功以廈門、金門為根據地,在福建、廣東沿岸與清軍頻繁交戰,鄭成功完全控制了海權,並且在杭州、蘇州,甚至北京廣設商業據點「山五商」,開闢貨源以和外國商人貿易、累積資金,招募中外雇傭兵,及進口盔甲、銃砲、刀劍等武器以擴充軍力,又以內陸的商業據點為基地,支持以「反清復明」為宗旨的秘密幫會洪門,為北伐作準備。
永曆十一年(1658年,清順治十五年)七月,鄭成功誓師北伐,行軍前有令:「不准姦淫擄掠婦女,如有故違,本犯立即梟示,大小將領一併連罪;不准擄掠男子為夥兵,如有故違,本犯梟示,將領連罪。敢有擅動民間一草一木者,本犯梟示,大小將領一併連罪。」
八月,鄭軍從海路攻台州(今浙江省台州市),九月,天台、太平、海門衛相率歸附,在浙江寧波一帶的抗清首領張煌言、張名世等亦與鄭軍呼應,聲勢浩大。但浙閩總督李率泰偵知鄭軍精銳北上,乘機派兵進犯廈門,鄭成功擔心廈門、金門兩島有失,只得暫時回師。
永曆十二年(1658年,清順治十五年),鄭成功統率水陸軍十五萬,船艦五千艘,與浙東張煌言會師,再次大舉北伐。大軍在錢塘江口的羊山海域遭遇颶風,艦隊被吹散,損失數十艘戰艦,數千士兵,鄭成功三個兒子及六名侍妾亦沉沒海中,只得退回廈門。
翌年(永曆十三年,1659年,清順治十六年),鄭成功第三次率領大軍北伐,會同張煌言部隊順利進入長江,勢如破竹,攻克鎮江、瓜洲、江浦,收復鎮江、揚州等四府三州二十四縣,鄭軍準備進攻江寧府城(南京);
張煌言部亦收復蕪湖一帶十數縣。江南一時震動,百姓紛紛歡迎,哭訴:「時久不見大明衣冠矣!」但鄭成功進駐鎮江之後,不聽張湟言建議立即攻奪南京,反而大事慶祝,飲宴閱兵以展示實力。清軍得以集結兵力,與南京城內清軍裏應外合,鄭軍遭到清軍突襲,大敗,大將甘輝及十多位將領戰死,士兵、戰艦損失無數。鄭成功兵敗後,試圖攻取長江口的崇明島(今上海市崇明區)作為再次進攻南京的陣地,卻久攻不克,只好全軍退回廈門,鄭成功的反清大業受到重大挫折。
浙江反清首領張煌言配合鄭成功北伐,最初收復太平、寧國、池州、徽州等四府、三州、二十四縣,其後戰敗,退回浙東,只得糾集民間各反對力量,繼續在浙東沿海一帶進行抗清行動。幾年之後,終於認為復明無望,將軍隊解散,在浙江象山附近的小島隱居,被清朝擒獲,寧死不降,押赴杭州處斬。
主持人:張偉國、羅永生
宋仁宗慶曆三年(1043年),包拯任職端州知州三年期滿,奉調回京,擔任「權度支判官兼勾當京東排岸司」官職。這是一個重要的財務、漕運職位,負責調配開封東面大運河(又稱「汴河」或「通濟渠」)從長江下游杭州、蘇州、揚州等地輸送往開封的糧食、物資倉庫交卸,掌握宋朝朝廷的經濟命脈。可知執政宰相、甚至宋仁宗,對包拯的清廉正直早已聽聞。
幾個月之後,包拯得到御史台長官(御史中丞)王拱宸的推薦,調任「監察御史裏行」(裏行即見習)。宋朝的「御史台」和「諫院」的地位非常重要,各級御史、諫官可以對任何政務提出意見,甚至可以彈劾大臣、宰相,對皇帝的言行,亦有提醒的責任。御史、諫官的意見,往往成為輿論的熱點,而且有名望的御史、諫官,有拜相的資格。因此宋朝官場,有「台諫之任甚重,不可以苟然居之」。以包拯當時的資歷,必須得到重臣的推薦,經仁宗皇帝特批才可以任職,御史中丞王拱宸之所以願意舉薦包拯,很可能是仁宗授意。
慶曆三年(1043年)包拯任職監察御史裏行,到皇祐六年(1061年)官拜禮部侍郎、樞密副使,十八年間,升遷了十六次官階(北宋前期文官有四十二階,監察御史是從六品第三十五階,禮部侍郎是從三品第二十階),可見一路升遷。
包拯上任監察御史裏行之後不久,慶曆三年九月,參知政事(副宰相)范仲淹向仁宗皇帝呈上著名的《答手詔條陳十事疏》(簡稱《十事疏》),例如「明黜陟」(官吏升降必須有明確準則)、「抑僥倖」(限制恩蔭特權)、「精貢舉」(改革科舉制度,實行糊名法等)、「擇長官」(慎選地方官)等,揭示當時宋朝的政治弊病,提出改革意見。作為新上任的見習監察御史,包拯當然需要對范仲淹的《十事疏》提岀意見,他先後呈上《論取士疏》、《論縣令輕授疏》、《請先用舉到官疏》以及多篇奏疏,支持范仲淹的革新。同時,包拯又向宋仁宗上書《乞不用贓吏》,認為清廉是人們的表率,而貪贓則是「民賊」。包拯七次上書彈奏江西轉運使王逵,揭露他「心同蛇蠍」、殘害百姓,並嚴厲批評宋廷的任官制度:重年資,輕政績。
但范仲淹的改革受到既得利益官僚群起抵制,難以推行。慶曆五年正月,范仲淹罷去參知政事(副相),外放地方出任知州,改革失敗。包拯也因此亦外放——出使契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