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X

    古今風雲人物

    簡介

    GIST

    主持人:曾卓然、范永聰

     
    細訴傳奇人物的風雲事跡,重新認識中外歷史。
      
    #香港電台文教組
    #藝文一格 culture.rthk.hk

    最新

    LATEST
    02/11/2024

    莫臥兒帝國群英錄 (十)︰沙賈汗 —— 輝煌的建築

     
    沙賈汗(1592-1666年)是莫臥兒帝國的第五位皇帝,統治時期為1628-1658年。他被譽為「建築大師」,在其統治期間,莫臥兒建築藝術達到了巔峰。沙賈汗時期不僅是建築的黃金時代,也是莫臥兒帝國文化和藝術全面繁榮的時期。

    沙賈汗最著名的建築成就無疑是泰姬陵(Taj Mahal)。這座為紀念他摯愛的妻子慕塔茲·馬哈爾(Mumtaz Mahal)而建的陵墓被認為是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蹟。泰姬陵建於1632年,歷時22年完工。它融合了波斯、中亞和印度的建築風格,以其完美的對稱性、精緻的大理石雕刻和鑲嵌工藝而聞名。泰姬陵不僅是一座建築傑作,也像徵了沙賈汗對妻子的深厚感情,被視為「永恆之愛」的象徵。

    位於德里的紅堡(Red Fort)是沙賈汗另一個重要的建築項目。始建於1638年,紅堡是沙賈汗將首都從阿格拉遷至德里後的新皇宮。這座宏偉的建築群融合了波斯和印度風格,以紅砂岩為主體,內部裝飾有精美的大理石雕刻和寶石鑲嵌。紅堡不僅是皇室居所,也是帝國政務中心,體現了莫臥兒帝國的權力和榮耀。

    位於德里的賈瑪清真寺(Jama Masjid)是沙賈汗建造的最大清真寺,也是印度最大的清真寺之一。建於1644年,歷時14年完工。這座宏偉的建築可容納25,000名信徒,其三個大圓頂和兩座尖塔成為德里天際線的標誌性景觀。

    沙賈汗時期的建築風格被稱為「沙賈汗風格」,其特點包括大量使用白色大理石,取代了之前常用的紅砂岩;精細的寶石鑲嵌工藝(pietra dura);複雜的幾何圖案和花卉設計;優雅的拱門和圓頂;以及完美的對稱性和比例。

    沙賈汗不僅推動了建築藝術的發展,也大力支持其他藝術形式。微型畫(Miniature painting)在這一時期達到了新的高度,畫作更加精緻和寫實。音樂藝術進一步發展,宮廷音樂家的地位提高。珠寶製作和寶石鑲嵌工藝達到了巔峰。

    在文學方面,沙賈汗時期,波斯語詩歌在宮廷中盛行。沙賈汗本身就是一位出色的詩人。同時,印地語和其他地方語言的文學也得到了發展。

    雖然沙賈汗主要以其建築成就而聞名,但他在政治和軍事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他鞏固了莫臥兒在德干地區的統治,成功抵禦了波斯薩法維王朝的入侵,並在中亞地區擴大了影響力。

    沙賈汗時期,帝國經濟總體上保持繁榮。國際貿易蓬勃發展,特別是與歐洲的貿易。然而,大規模的建築工程也給帝國財政帶來了巨大壓力。

    1657年,沙賈汗病重,引發了他的四個兒子之間的繼承戰爭。最終,三子奧朗則布獲勝,並在1658年廢黜了沙賈汗。沙賈汗在軟禁中度過了生命的最後8年,據說是在阿格拉堡中遙望著泰姬陵。

    沙賈汗的統治被視為莫臥兒帝國的文化巔峰。他留下的建築遺產不僅是印度的驕傲,也是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他的奢華統治也為帝國留下了沉重的財政負擔,為後來的衰落埋下了隱患。儘管如此,沙賈汗時代的文化成就仍然是莫臥兒文明最為輝煌的象徵,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02/11/2024 - 足本 Full (HKT 20:05 - 20:35)

    重溫

    CATCHUP
    X

    莫臥兒帝國群英錄 (二)︰印度的多元宗教格局

    主持人:曾卓然、范永聰

     
    印度次大陸的宗教多元性是其文化特色的核心之一,塑造了這片土地獨特的精神面貌和社會結構。這種多元共存的格局不僅影響了印度的歷史進程,也為莫臥兒帝國的建立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背景。

    印度教(Hinduism)是印度最古老、影響最為深遠的宗教。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吠陀時期(Vedic period)。印度教不是一個單一的宗教體系,而是包含了多種哲學思想、信仰和實踐的集合。它的核心概念包括業力(karma)、輪迴(samsara)和解脫(moksha)。印度教的多神信仰體系中,梵天(Brahma)、濕婆(Shiva)和毗濕奴(Vishnu)被視為主要神祇。印度教的影響深入印度社會的方方面面,包括種姓制度(caste system)的形成和維持。

    佛教(Buddhism)起源於公元前6世紀,由悉達多·喬達摩(Siddhartha Gautama)創立。佛教在印度本土的發展經歷了興盛與衰落,但其影響遠播亞洲各地。佛教強調苦、集、滅、道四聖諦和八正道,追求涅槃(Nirvana)的境界。雖然佛教在8世紀後在印度本土逐漸衰落,但它對印度文化、哲學和藝術的影響仍然深遠。著名的阿育王(Ashoka,約公元前304-232年)就是佛教的重要推動者,他的石柱法令(Rock Edicts)至今仍是印度重要的歷史遺產。

    耆那教(Jainism)與佛教同期興起,由大雄(Mahavira)創立。耆那教強調非暴力(ahimsa)、不偷盜(asteya)和不佔有(aparigraha)等原則。雖然信徒人數相對較少,但耆那教對印度文化和哲學思想產生了深遠影響,特別是在非暴力理念方面。
    伊斯蘭教(Islam)於7世紀傳入印度次大陸,主要通過阿拉伯商人和中亞征服者傳播。德里蘇丹國(Delhi Sultanate,1206-1526年)的建立標誌著伊斯蘭教在印度政治舞台上的崛起。伊斯蘭教的傳入為印度帶來了新的文化元素,如波斯語和阿拉伯語文學、伊斯蘭建築風格等。這些元素後來成為莫臥兒帝國(Mughal Empire,1526-1857年)文化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錫克教(Sikhism)於15世紀末在旁遮普地區興起,由古魯·納納克(Guru Nanak,1469-1539年)創立。錫克教融合了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某些元素,但形成了獨特的信仰體系和社會組織形式。

    這種多元宗教格局為莫臥兒帝國的統治者提供了機遇和挑戰。一方面,宗教多樣性為文化交流和創新提供了豐富的土壤;另一方面,不同宗教群體之間的矛盾也成為統治者需要謹慎處理的問題。阿克巴大帝(Akbar the Great,1542-1605年)的宗教寬容政策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制定的,旨在協調不同宗教群體之間的關係,維護帝國的穩定。

    印度的多元宗教格局不僅塑造了這片土地獨特的文化特色,也為莫臥兒帝國的統治提供了重要的背景。理解這一格局對於深入研究莫臥兒帝國的歷史至關重要。

    香港電台第一台

    07/09/2024 - 足本 Full (HKT 20:00 - 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