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曾卓然、范永聰
細訴傳奇人物的風雲事跡,重新認識中外歷史。
#香港電台文教組
#藝文一格 culture.rthk.hk
鄭森即鄭成功在南京求學拜師期間,卻遇上明朝「天崩地裂」的國家覆亡局面: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禎帝自縊駕崩,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打敗李自成,滿清入主中原,南京明朝大臣為擁立新帝黨爭激烈,閹黨大臣馬士英率領江北四鎮官兵護送福王世子入南京稱帝,史可法等東林黨大臣被排擠,滿清大軍南下,史可法鎮守揚州,奮力抗清,但江北四鎮將領不服從指揮,而且陸續投降清朝,清軍進攻揚州,史可法戰敗殉國,南京岌岌可危。
弘光元年(1645)五月初,清軍進攻南京,五月初十,弘光帝與馬士英等人逃離南京,城內遂「亂作一團」,但不久被清軍俘虜,押往北京處死。五月十五日,鄭森的恩師錢謙益率領文武大臣在滂沱大雨中開城向清朝豫親王多鐸迎降,弘光朝廷只維持一年。清軍佔領南京之後,下令所有成年男子薙髪(即剃髪)易服,違者處死,並且揮軍南下蘇、杭、嘉、湖等地,不少城鎮聚眾反抗,清軍鎮壓屠城,發生「嘉定三屠」等慘案。
鄭森,即鄭成功,什麼時候離開南京,返回家鄉福建泉州已不可考,應該在清軍攻陷南京之前。弘光帝即位時,鄭芝龍派四弟鄭鴻逵(原名鄭芝鳳)率兵協防南京,擔任鎮江總兵·鎮海將軍,弘光元年初,清軍渡江,鄭鴻逵率領水師退回福建,中途在杭州遇到唐王朱聿鍵,於是一起回到福建。唐王朱聿鍵是明太祖第二十三子朱桱(音莖)的後裔(唐王命名字輩是:瓊芝彌宇宙,碩器聿琳琚),封於河南南陽府(今河南省南陽市) ,逃難至杭州。回到福州後,鄭鴻逵為免其他明朝薩王捷足先登,擁立朱聿鍵為皇帝,改年號為「隆武」,鄭鴻逵因此封為侯爵,不久升為「定國公」。鄭森得到隆武帝召見,隆武帝十分賞識鄭森,賜國姓「朱」、名「成功」,因此鄭森改稱為「國姓爺」或稱鄭成功,外國人以閩南語發音稱他Koxinga ;鄭鴻逵之子鄭肇基亦同時賜國姓。隆武帝又封鄭成功為忠孝伯,掛招討大將軍印,賜尚方寶劍,派遣他到福建、江西交界抵禦清軍。
隆武朝廷的軍政大權掌握在鄭芝龍手中,鄭芝龍卻無意全力抗清。清軍繼續南下,攻打浙江省,隆武帝下令鄭鴻逵領兵救援浙江,鄭鴻逵卻奉芝龍之命,以等待補給為藉口,屯兵福建、浙江交界的仙霞關。清軍擊敗在浙江自稱「監國」的魯王朱以海(太祖第十子朱檀的後裔,原封山東兗州。命名字輩是:肇泰陽當健,觀頤壽以弘),隆武二年(1646年)正月,鄭鴻逵撤兵回福建,清軍佔領仙霞關。隆武帝怒責鄭鴻逵,取消他的官爵,隆武帝與鄭氏家族決裂。清朝大學士洪承疇與鄭芝龍同鄉,派人勸降芝龍,承諾給予號令三省的王爵,鄭芝龍大喜,不顧鄭成功、鄭鴻逵等人的反對,十一月鄭芝龍決定投靠清朝,準備前往福州與清軍統帥博洛見面,談判降清條件,鄭鴻逵勸說鄭芝龍不要相信,應該退到海上,鄭芝龍不接受。鄭鴻逵只好率部屬前往金門,並把鄭成功帶走。然而清軍徵閩主帥博洛背約,將鄭芝龍與諸子一同挾持往北京,名義上加官晉爵,實際上軟禁監視。
清軍攻入福建,攻克浦城、霞浦,福州危急,隆武帝出奔江西省,在汀州被清軍俘獲,之後絕食不屈而死。清軍繼續南下,進攻鄭成功家鄉泉州,鄭成功之母田川氏(翁氏),在亂兵中被汚辱,自殺而死。鄭成功得知父降母死,十分憤慨,於是帶領親信部屬二十多人,到南安縣孔廟痛哭發誓,說:「昔為孺子,今為孤臣,向背去留,各行其是,謹謝儒衣,祈先師昭鑒。」於是走上孤臣抗清之路。
主持人:曾卓然、范永聰
阿克巴大帝(1542-1605年)是莫臥兒帝國的第三位皇帝,也是最偉大的統治者之一。在他長達49年(1556-1605年)的統治期間,莫臥兒帝國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擴張和繁榮,奠定了帝國的黃金時代。阿克巴不僅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也是一位富有遠見的改革者,他的政策和改革對印度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
阿克巴繼位時年僅13歲,在攝政大臣拜拉姆汗的輔助下開始統治。 1556年,他在第二次帕尼帕特戰役中擊敗了蘇爾王朝的軍隊,鞏固了莫臥兒的統治。在隨後的幾十年裡,阿克巴大幅擴張了帝國的版圖。他先後征服了馬爾瓦(Malwa)、拉賈斯坦(Rajasthan)、古吉拉特(Gujarat)、比哈爾(Bihar)、孟加拉(Bengal)、克什米爾(Kashmir)、信德(Sindh)和艾哈邁德納加爾(Ahmednagar)等地。到阿克巴去世時,莫臥兒帝國的疆域已經延伸到整個北印度和部分中印度地區。
在政治改革方面,阿克巴實施了一系列重要措施,旨在加強中央集權和提高行政效率。他建立了曼薩卜達裡制度(Mansabdari system),這是一種軍事-行政等級制度,將官員分為不同等級,每個等級對應特定的俸祿和軍事義務。這一制度有效地控制了貴族階層,防止了地方割據。阿克巴還在1564年廢除了對非穆斯林徵收的人頭稅(吉齊葉稅,Jizya),大大緩解了宗教衝突。他還引入了蘇巴制度(Subah system),將帝國劃分為15個行政區(蘇巴),每個蘇巴由一名蘇巴達爾(Subedar)管理,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在土地收入製度方面,阿克巴引入了新的土地測量和稅收評估方法,提高了稅收效率。
阿克巴的宗教政策以寬容而聞名,他的政策旨在調和帝國內不同宗教群體之間的關係。除了廢除非穆斯林的人頭稅,他還給予所有宗教平等地位,鼓勵不同宗教間的對話,經常在宮廷中舉行宗教討論會。阿克巴也與拉傑普特諸侯聯姻,加強了與印度教貴族的聯盟。 1582年,他甚至創立了「神聖宗教」(Din-i-Ilahi),試圖融合各種宗教的精華。
在文化方面,阿克巴大力推動文化發展,使莫臥兒宮廷成為藝術和學術的中心。他鼓勵將印度教經典翻譯成波斯語,促進文化交流。在他的支持下,莫臥兒繪畫藝術蓬勃發展,形成了獨特的莫臥兒畫派。阿克巴還建立了法塔赫布爾西格里(Fatehpur Sikri)新都,展現了莫臥兒建築藝術的輝煌。
阿克巴的改革和政策為莫臥兒帝國的穩定和繁榮奠定了基礎。他成功地將一個以軍事征服為基礎的政權轉變為一個有效的行政體系,融合了波斯、中亞和印度的傳統。阿克巴的統治被視為莫臥兒帝國的黃金時代,他的許多政策和製度一直延續到帝國後期。然而,他的一些改革,特別是在宗教方面的政策,也引發了爭議,為後來的宗教衝突埋下了隱患。儘管如此,阿克巴無疑是印度歷史上最偉大的統治者之一,他的統治時期標誌著莫臥兒帝國的鼎盛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