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曾卓然、范永聰
細訴傳奇人物的風雲事跡,重新認識中外歷史。
#香港電台文教組
#藝文一格 culture.rthk.hk
鄭森即鄭成功在南京求學拜師期間,卻遇上明朝「天崩地裂」的國家覆亡局面: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禎帝自縊駕崩,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打敗李自成,滿清入主中原,南京明朝大臣為擁立新帝黨爭激烈,閹黨大臣馬士英率領江北四鎮官兵護送福王世子入南京稱帝,史可法等東林黨大臣被排擠,滿清大軍南下,史可法鎮守揚州,奮力抗清,但江北四鎮將領不服從指揮,而且陸續投降清朝,清軍進攻揚州,史可法戰敗殉國,南京岌岌可危。
弘光元年(1645)五月初,清軍進攻南京,五月初十,弘光帝與馬士英等人逃離南京,城內遂「亂作一團」,但不久被清軍俘虜,押往北京處死。五月十五日,鄭森的恩師錢謙益率領文武大臣在滂沱大雨中開城向清朝豫親王多鐸迎降,弘光朝廷只維持一年。清軍佔領南京之後,下令所有成年男子薙髪(即剃髪)易服,違者處死,並且揮軍南下蘇、杭、嘉、湖等地,不少城鎮聚眾反抗,清軍鎮壓屠城,發生「嘉定三屠」等慘案。
鄭森,即鄭成功,什麼時候離開南京,返回家鄉福建泉州已不可考,應該在清軍攻陷南京之前。弘光帝即位時,鄭芝龍派四弟鄭鴻逵(原名鄭芝鳳)率兵協防南京,擔任鎮江總兵·鎮海將軍,弘光元年初,清軍渡江,鄭鴻逵率領水師退回福建,中途在杭州遇到唐王朱聿鍵,於是一起回到福建。唐王朱聿鍵是明太祖第二十三子朱桱(音莖)的後裔(唐王命名字輩是:瓊芝彌宇宙,碩器聿琳琚),封於河南南陽府(今河南省南陽市) ,逃難至杭州。回到福州後,鄭鴻逵為免其他明朝薩王捷足先登,擁立朱聿鍵為皇帝,改年號為「隆武」,鄭鴻逵因此封為侯爵,不久升為「定國公」。鄭森得到隆武帝召見,隆武帝十分賞識鄭森,賜國姓「朱」、名「成功」,因此鄭森改稱為「國姓爺」或稱鄭成功,外國人以閩南語發音稱他Koxinga ;鄭鴻逵之子鄭肇基亦同時賜國姓。隆武帝又封鄭成功為忠孝伯,掛招討大將軍印,賜尚方寶劍,派遣他到福建、江西交界抵禦清軍。
隆武朝廷的軍政大權掌握在鄭芝龍手中,鄭芝龍卻無意全力抗清。清軍繼續南下,攻打浙江省,隆武帝下令鄭鴻逵領兵救援浙江,鄭鴻逵卻奉芝龍之命,以等待補給為藉口,屯兵福建、浙江交界的仙霞關。清軍擊敗在浙江自稱「監國」的魯王朱以海(太祖第十子朱檀的後裔,原封山東兗州。命名字輩是:肇泰陽當健,觀頤壽以弘),隆武二年(1646年)正月,鄭鴻逵撤兵回福建,清軍佔領仙霞關。隆武帝怒責鄭鴻逵,取消他的官爵,隆武帝與鄭氏家族決裂。清朝大學士洪承疇與鄭芝龍同鄉,派人勸降芝龍,承諾給予號令三省的王爵,鄭芝龍大喜,不顧鄭成功、鄭鴻逵等人的反對,十一月鄭芝龍決定投靠清朝,準備前往福州與清軍統帥博洛見面,談判降清條件,鄭鴻逵勸說鄭芝龍不要相信,應該退到海上,鄭芝龍不接受。鄭鴻逵只好率部屬前往金門,並把鄭成功帶走。然而清軍徵閩主帥博洛背約,將鄭芝龍與諸子一同挾持往北京,名義上加官晉爵,實際上軟禁監視。
清軍攻入福建,攻克浦城、霞浦,福州危急,隆武帝出奔江西省,在汀州被清軍俘獲,之後絕食不屈而死。清軍繼續南下,進攻鄭成功家鄉泉州,鄭成功之母田川氏(翁氏),在亂兵中被汚辱,自殺而死。鄭成功得知父降母死,十分憤慨,於是帶領親信部屬二十多人,到南安縣孔廟痛哭發誓,說:「昔為孺子,今為孤臣,向背去留,各行其是,謹謝儒衣,祈先師昭鑒。」於是走上孤臣抗清之路。
主持人:曾卓然、范永聰
阿克巴大帝的統治不僅見證了莫臥兒帝國的政治和軍事擴張,更開創了一個文化繁榮的黃金時代。他的文化政策以包容和融合為核心,旨在創造一個多元共存的文化環境,這不僅豐富了莫臥兒帝國的文化內涵,也為印度文化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語言與文學發展方面,阿克巴大力推動波斯語和印地語的發展。波斯語作為宮廷語言得到廣泛使用,同時他也鼓勵印地語文學的創作。阿克巴支持將梵語經典翻譯成波斯語,如著名的《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翻譯項目。這不僅促進了文化交流,也為後來的印度-伊斯蘭文化融合奠定了基礎。阿克巴的宮廷吸引了眾多文人學者,如阿布·法茲勒(Abu'l-Fazl,1551-1602年),他撰寫了《阿克巴大帝實錄》(Akbarnama)和《阿克巴制度》(Ain-i-Akbari),這兩部作品是了解莫臥兒帝國這一時期的重要史料。
在藝術與建築方面,莫臥兒繪畫(Mughal painting)在阿克巴時期達到了巔峰。他建立了皇家畫室,匯聚了來自波斯和印度的藝術家。這些藝術家融合了波斯細密畫和印度本土繪畫風格,創造出獨特的莫臥兒畫派。著名的《哈姆扎史詩》(Hamzanama)插畫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在建築方面,阿克巴建造的法塔赫布爾西格里(Fatehpur Sikri)新都是莫臥兒建築藝術的傑出代表。這座城市融合了伊斯蘭、印度和波斯建築風格,展現了莫臥兒建築的獨特魅力。阿格拉堡(Agra Fort)的改建工程也在這一時期完成,成為莫臥兒建築的典範。
阿克巴大力支持音樂和舞蹈藝術的發展。他邀請了眾多印度古典音樂家入宮,如著名的坦森(Tansen)。在他的推動下,北印度古典音樂(Hindustani classical music)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同時,波斯和中亞的音樂元素也被引入印度,豐富了音樂的多樣性。
在宗教與哲學方面,阿克巴的政策以寬容和包容為特徵。他經常在宮廷中舉行宗教討論會(Ibadat Khana),邀請不同宗教的代表進行辯論和交流。這不僅促進了宗教間的對話,也豐富了帝國的思想文化。1582年,阿克巴創立了「神聖宗教」(Din-i-Ilahi),試圖融合伊斯蘭教、印度教、祆教等宗教的精華。雖然這一嘗試最終未能廣泛傳播,但反映了阿克巴追求宗教融合的理想。
阿克巴也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他支持天文學、數學和醫學等領域的研究。法塔赫布爾西格里的天文台就是這一時期科技發展的產物。同時,阿克巴也鼓勵工藝技術的創新,如紡織、金屬加工等領域。
在教育方面,阿克巴建立了許多學校(madrasas),不僅教授伊斯蘭教義,也包括世俗學科。他鼓勵非穆斯林學生進入這些學校學習,促進了文化交流。阿克巴還組織了大規模的翻譯工程,將印度教經典、佛教典籍等翻譯成波斯語。這不僅促進了文化交流,也為後世保存了許多重要的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