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曾卓然、范永聰
細訴傳奇人物的風雲事跡,重新認識中外歷史。
#香港電台文教組
#藝文一格 culture.rthk.hk
1624年9月(明天啓四年八月)荷蘭在試圖武力奪取葡萄牙人所佔的澳門,及中國的澎湖失敗之後,轉而往東佔據澎湖東方的台灣島,在西南岸邊構築熱蘭遮城(Fort Zeelandia,今台南市安平古堡),開始展開對台灣的統治。
台灣在明朝地方誌及地圖上稱為「小琉球」(相對於明朝薩屬琉球王國,但小琉球面積比琉球大),又以其中之一原住民部落名稱,稱為「大員」(閩南語發音與“台灣”相似)。歐洲航海家稱之為「福爾摩沙」(葡萄牙語formosa)即美麗的意思。長期以來,島上是原住民的世界,原住民種族非常多,各有不同的語言和風俗習慣,構成獨立而不相隸屬的部落。這些原住民族可能是在歷史上不同時期,從中國大陸或太平洋島嶼遷徙到來,擇地定居,分成許多族群,散佈在西部平原的部族被學者稱為“平埔人”,在散居山居的部族被學者稱為「高山族」。原住民部落多數以打獵為生,獵物主要是野鹿、野豬之類,不會農耕,武器只有弓箭長矛。部落之間經常發生衝突,但始終未能建立統一全島的政權,僅有某些部落結成鬆散的聯盟。
台灣島雖然靠近福建海岸(最近只有一百多公里),但明朝中葉以前,從未派官吏治理,島上的漢人只是臨時登島的漁民、海商(海盜)等,晚明大海盜顏思齊曾經在西岸中部建立據點(在今雲林縣北港一帶),顏思齊死後,由鄭芝龍接管,鄭芝龍接受明朝招安之後,沒有繼續經營,村落被荷蘭人控制。
荷蘭人佔領大員(台灣)西南部之後,一方面招撫服從的原住民部落,另一方面對不服從的原住民部落,實行殘酷鎮壓。荷蘭當局為了解決糧食問題,招募福建人到島上墾荒耕種,二十年後島上漢人增加到數萬人,在城堡下形成市街。鄭成功勢力興起,荷蘭當局擔憂漢人與鄭成功勾結,約束非常嚴,經常被荷蘭當局懲罰。翻譯官何斌被懷疑替「國姓爺」收稅,受到懲罰,於是舉家投靠國姓爺,並且繪製台灣詳細戰略地圖呈獻給國姓爺。何斌向鄭成功說:「臺灣沃野數千里,實霸王之區。若得此地,可以雄其國;使人耕種,可以足其食。上至雞籠(今基隆)、淡水,硝磺有焉。 ,肆通外國,置船興販,桅舵銅鐵不憂乏用。中國(指中原)抗衡也。
南明永曆十年(1656年,清順治十三年),鄭成功以廈門、金門為根據地,在福建、廣東沿岸與清軍頻繁交戰,鄭成功完全控制了海權,並且在杭州、蘇州,甚至北京廣設商業據點「山五商」,開闢貨源以和外國商人貿易、累積資金,招募中外雇傭兵,及進口盔甲、銃砲、刀劍等武器以擴充軍力,又以內陸的商業據點為基地,支持以「反清復明」為宗旨的秘密幫會洪門,為北伐作準備。
永曆十一年(1658年,清順治十五年)七月,鄭成功誓師北伐,行軍前有令:「不准姦淫擄掠婦女,如有故違,本犯立即梟示,大小將領一併連罪;不准擄掠男子為夥兵,如有故違,本犯梟示,將領連罪。敢有擅動民間一草一木者,本犯梟示,大小將領一併連罪。」
八月,鄭軍從海路攻台州(今浙江省台州市),九月,天台、太平、海門衛相率歸附,在浙江寧波一帶的抗清首領張煌言、張名世等亦與鄭軍呼應,聲勢浩大。但浙閩總督李率泰偵知鄭軍精銳北上,乘機派兵進犯廈門,鄭成功擔心廈門、金門兩島有失,只得暫時回師。
永曆十二年(1658年,清順治十五年),鄭成功統率水陸軍十五萬,船艦五千艘,與浙東張煌言會師,再次大舉北伐。大軍在錢塘江口的羊山海域遭遇颶風,艦隊被吹散,損失數十艘戰艦,數千士兵,鄭成功三個兒子及六名侍妾亦沉沒海中,只得退回廈門。
翌年(永曆十三年,1659年,清順治十六年),鄭成功第三次率領大軍北伐,會同張煌言部隊順利進入長江,勢如破竹,攻克鎮江、瓜洲、江浦,收復鎮江、揚州等四府三州二十四縣,鄭軍準備進攻江寧府城(南京);
張煌言部亦收復蕪湖一帶十數縣。江南一時震動,百姓紛紛歡迎,哭訴:「時久不見大明衣冠矣!」但鄭成功進駐鎮江之後,不聽張湟言建議立即攻奪南京,反而大事慶祝,飲宴閱兵以展示實力。清軍得以集結兵力,與南京城內清軍裏應外合,鄭軍遭到清軍突襲,大敗,大將甘輝及十多位將領戰死,士兵、戰艦損失無數。鄭成功兵敗後,試圖攻取長江口的崇明島(今上海市崇明區)作為再次進攻南京的陣地,卻久攻不克,只好全軍退回廈門,鄭成功的反清大業受到重大挫折。
浙江反清首領張煌言配合鄭成功北伐,最初收復太平、寧國、池州、徽州等四府、三州、二十四縣,其後戰敗,退回浙東,只得糾集民間各反對力量,繼續在浙東沿海一帶進行抗清行動。幾年之後,終於認為復明無望,將軍隊解散,在浙江象山附近的小島隱居,被清朝擒獲,寧死不降,押赴杭州處斬。
主持人:曾卓然、范永聰
沙賈汗(1592-1666年)是莫臥兒帝國的第五位皇帝,統治時期為1628-1658年。他被譽為「建築大師」,在其統治期間,莫臥兒建築藝術達到了巔峰。沙賈汗時期不僅是建築的黃金時代,也是莫臥兒帝國文化和藝術全面繁榮的時期。
沙賈汗最著名的建築成就無疑是泰姬陵(Taj Mahal)。這座為紀念他摯愛的妻子慕塔茲·馬哈爾(Mumtaz Mahal)而建的陵墓被認為是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蹟。泰姬陵建於1632年,歷時22年完工。它融合了波斯、中亞和印度的建築風格,以其完美的對稱性、精緻的大理石雕刻和鑲嵌工藝而聞名。泰姬陵不僅是一座建築傑作,也像徵了沙賈汗對妻子的深厚感情,被視為「永恆之愛」的象徵。
位於德里的紅堡(Red Fort)是沙賈汗另一個重要的建築項目。始建於1638年,紅堡是沙賈汗將首都從阿格拉遷至德里後的新皇宮。這座宏偉的建築群融合了波斯和印度風格,以紅砂岩為主體,內部裝飾有精美的大理石雕刻和寶石鑲嵌。紅堡不僅是皇室居所,也是帝國政務中心,體現了莫臥兒帝國的權力和榮耀。
位於德里的賈瑪清真寺(Jama Masjid)是沙賈汗建造的最大清真寺,也是印度最大的清真寺之一。建於1644年,歷時14年完工。這座宏偉的建築可容納25,000名信徒,其三個大圓頂和兩座尖塔成為德里天際線的標誌性景觀。
沙賈汗時期的建築風格被稱為「沙賈汗風格」,其特點包括大量使用白色大理石,取代了之前常用的紅砂岩;精細的寶石鑲嵌工藝(pietra dura);複雜的幾何圖案和花卉設計;優雅的拱門和圓頂;以及完美的對稱性和比例。
沙賈汗不僅推動了建築藝術的發展,也大力支持其他藝術形式。微型畫(Miniature painting)在這一時期達到了新的高度,畫作更加精緻和寫實。音樂藝術進一步發展,宮廷音樂家的地位提高。珠寶製作和寶石鑲嵌工藝達到了巔峰。
在文學方面,沙賈汗時期,波斯語詩歌在宮廷中盛行。沙賈汗本身就是一位出色的詩人。同時,印地語和其他地方語言的文學也得到了發展。
雖然沙賈汗主要以其建築成就而聞名,但他在政治和軍事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他鞏固了莫臥兒在德干地區的統治,成功抵禦了波斯薩法維王朝的入侵,並在中亞地區擴大了影響力。
沙賈汗時期,帝國經濟總體上保持繁榮。國際貿易蓬勃發展,特別是與歐洲的貿易。然而,大規模的建築工程也給帝國財政帶來了巨大壓力。
1657年,沙賈汗病重,引發了他的四個兒子之間的繼承戰爭。最終,三子奧朗則布獲勝,並在1658年廢黜了沙賈汗。沙賈汗在軟禁中度過了生命的最後8年,據說是在阿格拉堡中遙望著泰姬陵。
沙賈汗的統治被視為莫臥兒帝國的文化巔峰。他留下的建築遺產不僅是印度的驕傲,也是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他的奢華統治也為帝國留下了沉重的財政負擔,為後來的衰落埋下了隱患。儘管如此,沙賈汗時代的文化成就仍然是莫臥兒文明最為輝煌的象徵,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