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Search

X

    古今風雲人物

    簡介

    GIST

    Presenters:張偉國、羅永生、曾卓然、譚家齊、范永聰

     
    細訴傳奇人物的風雲事跡,重新認識中外歷史。
      
    #香港電台文教組
    #藝文一格 culture.rthk.hk

    最新

    LATEST
    16/11/2024

    莫臥兒帝國群英錄 (十二)︰奧朗則布的政策與帝國的衰落

     
    奧朗則布(1618-1707年)的統治標誌著莫臥兒帝國的巔峰,同時也預示了其衰落的開始。他的政策,尤其是宗教政策,對帝國的未來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章將詳細探討奧朗則布的各項政策及其對帝國衰落的影響。
    奧朗則布實行了嚴格的伊斯蘭政策,與前幾代統治者的寬容態度形成鮮明對比。1679年,他重新徵收非穆斯林人頭稅(jizya),這一舉措激起了廣泛的不滿。他還禁止修建新的印度教寺廟和修復舊寺廟,甚至下令拆除一些著名的印度教寺廟,如馬圖拉(Mathura)的克沙瓦寺(Keshava Temple)。奧朗則布還限制非穆斯林在政府中的任職,並推行更嚴格的伊斯蘭教法(Sharia)。這些政策的後果是嚴重的:它們激起了印度教徒、錫克教徒和其他非穆斯林群體的強烈不滿,削弱了帝國的凝聚力,加劇了宗教矛盾,為馬拉塔人和錫克教徒的叛亂提供了理由和動力。
    在軍事擴張方面,奧朗則布致力於擴大帝國版圖,特別是向南方擴張。1686年,他征服了比賈普爾(Bijapur),次年又攻下了戈爾康達(Golconda)。他還與馬拉塔人進行了長期的戰爭。然而,這些持續的戰爭帶來了嚴重的問題:它們耗盡了帝國的財政和人力資源,分散了中央政府對北方地區的注意力,過度擴張導致帝國難以有效管理。
    在行政政策方面,奧朗則布試圖加強中央集權。他修改了曼薩卜達里制度(Mansabdari system),增加對貴族的控制。他加強稅收,特別是土地稅的徵收,並親自處理更多的政務,減少對大臣的依賴。這些政策雖然增加了行政效率,但也加重了皇帝的負擔,引起了一些貴族的不滿,過度集權可能削弱了地方政府的靈活性。
    奧朗則布的經濟政策主要集中在增加收入和控制開支。他提高稅收,特別是對非穆斯林的徵稅,限制宮廷奢侈開支,並鼓勵對外貿易,特別是與歐洲的貿易。然而,這些政策的效果被持續的戰爭所抵消。
    與前幾代統治者不同,奧朗則布對非伊斯蘭文化和藝術持保守態度。他禁止宮廷音樂和舞蹈,限制微型畫的創作,特別是人物肖像,並減少對非宗教藝術的贊助。這些政策削弱了莫臥兒文化的多元性和創造力,疏遠了非穆斯林藝術家和知識分子,可能導致了一些文化傳統的中斷。
    奧朗則布的政策引發了多方面的挑戰。在希瓦吉(Shivaji)的領導下,馬拉塔人成為帝國南部的主要威脅。奧朗則布處決了錫克教第九代古魯特格·巴哈杜爾(Guru Tegh Bahadur),激化了與錫克教徒的衝突。曾經是帝國重要支柱的拉吉普特人開始反抗中央政權。在北方,賈特人(Jats)發動了多次起義。
    奧朗則布去世後,莫臥兒帝國迅速走向衰落。繼承危機爆發,奧朗則布的兒子們之間爆發內戰。地方勢力迅速崛起,馬拉塔人、錫克教徒和其他地方勢力迅速擴張。外國勢力開始介入,波斯和阿富汗入侵者威脅帝國邊境。長期戰爭和政治不穩定導致經濟衰退。
    對奧朗則布的評價一直存在爭議。一些人認為他是一位虔誠的穆斯林統治者,致力於建立一個伊斯蘭國家。另一些人則批評他的宗教不寬容政策破壞了帝國的穩定基礎。現代學者往往強調其政策的複雜性和時代背景。
    總結來說,奧朗則布的統治是莫臥兒帝國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他成功地將帝國疆域擴展到了極限,但同時也為帝國的衰落埋下了種子。他的宗教政策激化了帝國內部的矛盾,而持續的戰爭耗盡了帝國的資源。奧朗則布去世後,莫臥兒帝國迅速失去了對大部分領土的控制,最終在18世紀中葉淪為名義上的政權。然而,奧朗則布的遺產是複雜的,他的統治期既是莫臥兒帝國的頂峰,也是其衰落的開始,反映了帝國歷史的複雜性和矛盾性。

    16/11/2024 - 足本 Full (HKT 20:00 - 20:30)

    預告

    UPCOMING
    23/11/2024

    鄭成功 (一)︰明朝海盜

     
    鄭成功原名鄭森,父親鄭芝龍,原名鄭一官,家鄉是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石井鄉水頭村。鄭家是當地土豪,世代從事海外貿易。在明朝,明太祖實行鎖國政策,明令嚴禁海外貿易,除政府指定的朝貢之外,有所謂「片板不得下海」,違者處死的說法。因此從事海外貿易,是乾犯死罪的違法走私行為,被朝廷視為「江洋大盜」或「海盜」。

    但由於福建、浙江、廣東沿海,耕地少、人口多,走私海外貿易,利潤豐厚,不少地方土豪勾結官府及沿海衛所駐軍,明目張膽放洋出海謀求暴利。當然,有利可圖,必有矛盾,海商(海盜)集團之間,各自形成勢力,常因利益而爆發衝突。

    明朝正德、嘉靖時期(1506至1566年)歐洲開始進入大航海時代:
    1492年到1503年間,哥倫布完成了四次從西班牙到美洲的來回航行;西班牙逐漸佔據中、南美洲,開拓墨西哥、秘魯等殖民地;
    葡萄牙人廸亞士於1487年帶領船隊航行繞過非洲南端好望角,為葡萄牙開闢通往印度的新航線,1511年葡萄牙海軍佔領馬六甲,1513年到達廣東沿岸,1557年獲得澳門為居留地;
    1519年麥哲倫率船隊嘗試環球航行,1521年到達菲律賓,麥哲倫被土著殺死,船員繼續航行,1522年返回西班牙,1570年西班牙控制呂宋島,次年建立馬尼拉城;
    荷蘭航海家浩特曼於1592年發現一條從歐洲經過好望角到印尼的新航道,15個月後到達今印尼的萬丹,荷蘭武裝商船逐步控制今印尼群島的香料貿易,1619年,荷蘭人佔據爪哇島上的港口,建立巴達維亞城,為荷蘭東印度公司總部所在地,壟斷香料貿易,並向中國沿海拓展。荷蘭東印度公司於1604年在澎湖建立城堡作為貿易據點,明水師提督沈有容率領的軍隊驅逐荷蘭人。 1622年荷蘭戰艦突襲澳門東望洋失敗,損失慘重,轉移到澎湖,1624年佔領台灣,在台灣南部建普羅民遮城(今台南赤嵌城)及在海口建軍事堡壘熱蘭遮城,據此長期統治台灣。

    中國出產的絲綢、茶葉、瓷器是這些歐洲商人最殷切的商品,需大量收購運回歐洲及美洲牟利,福建的海商(海盜)成為最活躍的貿易中介者。鄭芝龍家鄉福建泉州、漳州一帶,少年子弟出洋謀生風氣甚盛,足跡遍布澳門、澎湖、台灣、呂宋,及遠至南方的馬六甲、爪哇、佔城(今越南中部順化、會安等地) ,北至琉球、日本。其中不少客死異鄉。泉州府石井鄭氏,到鄭芝龍祖父一代,家族中已有十多人命喪海外。

    重溫

    CATCHUP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