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每一位女孩、少女、女士、妻子、媽媽:
傳統經常將女性定位為賢淑、順從的角色,不過隨住社會不斷進步,我們樂見兩性同樣擁有接受教育、拼搏事業和追求夢想的機會。我為越來越多女士勇於跳出既定框架,追求心中所想,感到十分驕傲。她們在各個領域中獨當一面、發光發熱,更加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者,其勇氣和毅力,令未來充滿更多可能。醫學進步亦為我們帶來日新月異的預防及診治方案,令部分曾經被視為不治之症的疾病,亦可以被有效控制和管理,說是改寫人類命運亦不為過。
大家還記得在二十幾年前,打開電視時都會聽過「我初戀情人就係我老公,無理由有我份」。這句耳熟能詳的對白,是香港政府對年滿25歲的女性,定期接受子宮頸癌普查的呼籲。為達到更理想的預防成效,衞生署於2019年將HPV疫苗納入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為小學五、六年級的女童及早提供保護;隨後更在2024年底開展疫苗補種計劃,將保護擴展至更多適齡少女。不同持分者致力提高大眾對子宮頸癌及HPV的認識,但當我回顧這些年的進步,我卻感到沉重。儘管醫學技術日新月異,子宮頸癌的發病率卻在近十年間不跌反升,努力似乎並未取得預期的效果。這讓我不得不思考:我們還能做些什麼呢?
翻查衞生署資料,平均每日都有女性被診斷出子宮頸癌,更令人心碎的是,每兩至三日就有一位女性因此離世。看似冷冰冰的數字背後,是無數個家庭的悲傷與失落。試想像一下,假如子宮頸癌無情地帶走了你生命中的她,那個芳華正茂,正準備見識世界的女兒、那個苦口婆心勸告的妻子、那個一同經歷過風風雨雨,共享喜怒哀樂的親姊妹,又或是無所不談的閨密;那些還未趕得及和她完成的事,還未趕得及向她表達的愛,將一一化為遺憾,成為心中永遠的痛。
事實上,九成以上的子宮頸癌與HPV人類乳頭瘤病毒有關,大多數人對這個隱形敵人認知尚淺,患者未必知道自己帶有病毒。更令人擔憂的是,HPV感染可演變成頭頸癌,相關癌症的發病率近年持續上升。但值得慶幸的是,HPV相關癌症是目前少數可預防的癌症之一,既然悲劇可以避免,我們是否更應該及早行動,對抗HPV病毒呢?
雖然通往健康的路上充滿挑戰,但我們有幸與不少組織並肩同行,對抗癌症。在2017年,我與一眾志同道合的醫生和學者成立了「關注HPV聯盟」,希望教育大眾,推動HPV預防,響應世界衛生組織「消除子宮頸癌」的願景。對我們來說,堅守的不僅是一個崗位,更代表一份使命,一種責任。目前,接種HPV預防疫苗是預防子宮頸癌的第一道防線——HPV疫苗能夠有效保護女性免受多種高危型HPV的感染,降低患癌風險。HPV主要經由性接觸傳播,而預防HPV只能夠預防未曾感染過的HPV型號,因此適齡人士於未有性行為前接種是較佳時機。但大家未必知道的是,即使已經有性經驗,接種疫苗仍然有助預防未接觸過的HPV型號。
而定期進行子宮頸癌篩查,就是預防的第二步。子宮頸細胞由發生病變,到演變成子宮頸癌,可能需要幾年或者更長時間。傳統柏氏抹片能檢查子宮頸細胞有否病變,而較新型的HPV病毒基因檢驗,靈敏度更高,能更早篩檢出癌前病變及致癌的高危HPV類型;現在我們更有自行採樣的選項,相對較少尷尬、不適,希望有助克服女士接受子宮頸癌篩查的障礙。
為對抗子宮頸癌,世衛提出了各國在2030年前實現的「90-70-90」目標:即是90%的少女在15歲前完成接種HPV疫苗、70%的女性在35歲前及45歲前各接受一次高效子宮頸癌篩查,以及90%患病女性能夠接受治療。香港要實現這一目標,還需要更多努力。作為「關注HPV聯盟」的召集人,我深知這條路充滿挑戰。但每當看到更多女性因為我們的努力而免於疾病的威脅,這就是我們繼續前行的動力。現在,我們已經擁有了一切所需的資源:高效的HPV疫苗、先進的篩查技術、專業的醫療團隊、完善的基礎設施,政府及各團體的全力支持。距離目標只差最後一步,就是每一位女孩、每一位女性——主動接種疫苗及篩查。我衷心希望及相信,只要我們每個人從今天開始攜手分享和積極推廣預防的重要性,保護自己和鼓勵更多身邊人及早採取行動,終有一日,我們將迎來一個沒有子宮頸癌的未來,香港的女性不再因為子宮頸癌而受苦,每個人都能擁有健康、幸福的生活。
祝願大家身體健康,由今日起為自己、為家人、為未來每一代女性,築起健康防線。
「關注HPV聯盟」召集人
顏婉嫦教授
2025年4月12日
主持人:公共事務組
親愛的家姐和細佬:
爸爸一直都是用手機程式和你們溝通,其實很希望有機會能夠寫信和你們談談爸爸的一點一滴。
爸爸小時候住在銅鑼灣避風塘附近的唐樓。避風塘的防波堤是爸爸小時候的一個「遊樂場」,水退時候可以在石隙捉魚仔、蝦仔、水曱甴。家住的唐樓天台,就是觀賞當時煙花的最好地點。爸爸成長的過程一直看着維港的變化,尤其是維港變得越來越窄,因此爸爸意識到保護和優化維港的重要性,在十多年前開始參與海濱事務委員會的工作。
最近「東岸板道」的西段在農曆新年前正式開放給公眾使用後,立即就深受市民的歡迎,成為媒體的焦點,亦成爲大家散步、健身、垂釣、騎單車、跑步、欣賞維港景色、甚至觀賞煙花的好去處。聽到市民歡笑聲此起彼落,四處看見一張張的笑臉,市民和訪客的朝氣和活力,真的令我更加感觸和鼓舞,亦增添了巨大的動力要繼續努力。
「東岸板道」是海濱發展一個重要里程碑,是政府、海濱事務委員會和公眾經過十多年的討論和努力,平衡了社會各方的意見而達至今天的成果。由於銅鑼灣至鰂魚涌沿岸都是私人大型屋苑、商業大厦等,如何把海濱連接起來,而又能夠保護維港,是一個巨大挑戰。爲了解決這個難題,大家發揮創意,構思出在橋底下鋪設板道。
爸爸與團隊多年來在海濱的設計和管理,累積了很多寶貴經驗,都落實在「東岸板道」。團隊貫徹「地區為本」的精神,照顧不同使用者的需要,在板道上設置了不同的設施,例如:可觀賞日落的階梯式座位、遊樂和健身設施、釣魚平台等,並保留和活化了深受釣魚愛好者歡迎的糖水道公眾碼頭,以及優化了北角海濱花園,讓巿民可以放鬆心情、親近水體、享受維港景致。
東岸板道同時引入了維港第一條開合橋和第一條轉盤橋,開合橋能夠便利船隻在有需要時進入近岸的水域;轉盤橋更是提供一個直接通道,方便北角區巿民往來板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板道的落成除了為維港增添打卡位,幫助推廣香港成為更「易行」、更「宜居」的城市,更令香港成為一個具「形格」的海港城市。
餘下的「東岸板道」東段預計於今年下半年起陸續開放,屆時我們便可做到「一板貫通,暢踏西東」,讓大家能夠享受一條全長13公里、連貫堅尼地城至筲箕灣的海濱長廊,亦象徵我們完成駁通港島北岸海濱的使命!
維港海濱發展,不經不覺已經超過20年。在過去的十多年,每逢家姐要溫習測驗和考試,我就會帶着細佬一起去維港海濱「巡視」。20年來,維港海濱慢慢地駁通、一步一腳印。
維港海濱由構建願景開始,我們堅持信念,勿忘初心,兼持謙厚,體諒伙伴,經過多年累積經驗,近年提倡「先駁通,再優化」的策略,全部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有賴發展局的協調與相關工程部門的積極和主動配合,我們才能在近幾年提早釋放很多海濱用地給市民享用。現時,我們已經有超過40公頃的海濱空間,駁通了約29公里的海濱長廊。我們的目標是在2028年,將海濱長廊的總長度延長至34公里,提供更多優質的海濱空間,成就更多可能,打造獨一無二的維港海濱。
除了駁通海濱,我們亦嘗試了嶄新的海濱管理模式——「海濱共享空間」。「海濱共享空間」是盡量不設限制,讓市民可以在同一空間自由跑步、踩單車、踩滑板、與寵物散步,在相互尊重,體諒、和包容情況下,共融地一起享受海濱。「東岸板道」,同樣採用了「海濱共享空間」的管理模式。
爲了讓海濱更有活力和內涵,我們與民間機構和本地藝術家合作,推出不少「期間限定」的裝置,以期令海濱「段段有特色、處處有驚喜」;亦鼓勵不同的機構和團體發揮創意,善用海濱場地,促成了豐富多元的活動。
在世界很多其他臨海城市,例如:澳洲的雪梨和布利斯班,新西蘭的奧克蘭,星加坡等都在海濱擁有非常受歡迎的餐飲、娛樂、零售和消閒的設施,我們亦正在努力在適當的維港海濱地點引入餐飲、娛樂和零售的商業元素,讓市民和訪客有更多的選擇去體驗我們的維港,把維港海濱建設得更具吸引力。
我更加期待《保護海港條例》的《條例草案》,能夠盡早獲得立法會通過和實施,以釋放海濱更多的潛能。
建設海濱的過程當然並非一帆風順。過去廿年如是,將來亦會有不少的挑戰。然而,「事雖難,砥礪深耕;路雖遠,行則將至」。為了能夠留給你和你這一代一個世界上最美麗、最有活力、富吸引力、朝氣蓬勃、交通暢達和可持續發展的維港。爸爸與團隊將會繼續克服困難與障礙,為海濱注入無限的創意和活力,帶出無限的可能,期望看到你們無盡的笑臉。
永遠愛你們的爸爸
何文堯
2025年3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