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香港家書

簡介

GIST

《香港家書》
星期六 09:00-09:20 a.m.



最新

LATEST
29/03/2025

海濱事務委員會何文堯主席——東岸板道與海濱發展

親愛的家姐和細佬:


爸爸一直都是用手機程式和你們溝通,其實很希望有機會能夠寫信和你們談談爸爸的一點一滴。


爸爸小時候住在銅鑼灣避風塘附近的唐樓。避風塘的防波堤是爸爸小時候的一個「遊樂場」,水退時候可以在石隙捉魚仔、蝦仔、水曱甴。家住的唐樓天台,就是觀賞當時煙花的最好地點。爸爸成長的過程一直看着維港的變化,尤其是維港變得越來越窄,因此爸爸意識到保護和優化維港的重要性,在十多年前開始參與海濱事務委員會的工作。


最近「東岸板道」的西段在農曆新年前正式開放給公眾使用後,立即就深受市民的歡迎,成為媒體的焦點,亦成爲大家散步、健身、垂釣、騎單車、跑步、欣賞維港景色、甚至觀賞煙花的好去處。聽到市民歡笑聲此起彼落,四處看見一張張的笑臉,市民和訪客的朝氣和活力,真的令我更加感觸和鼓舞,亦增添了巨大的動力要繼續努力。


「東岸板道」是海濱發展一個重要里程碑,是政府、海濱事務委員會和公眾經過十多年的討論和努力,平衡了社會各方的意見而達至今天的成果。由於銅鑼灣至鰂魚涌沿岸都是私人大型屋苑、商業大厦等,如何把海濱連接起來,而又能夠保護維港,是一個巨大挑戰。爲了解決這個難題,大家發揮創意,構思出在橋底下鋪設板道。


爸爸與團隊多年來在海濱的設計和管理,累積了很多寶貴經驗,都落實在「東岸板道」。團隊貫徹「地區為本」的精神,照顧不同使用者的需要,在板道上設置了不同的設施,例如:可觀賞日落的階梯式座位、遊樂和健身設施、釣魚平台等,並保留和活化了深受釣魚愛好者歡迎的糖水道公眾碼頭,以及優化了北角海濱花園,讓巿民可以放鬆心情、親近水體、享受維港景致。


東岸板道同時引入了維港第一條開合橋和第一條轉盤橋,開合橋能夠便利船隻在有需要時進入近岸的水域;轉盤橋更是提供一個直接通道,方便北角區巿民往來板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板道的落成除了為維港增添打卡位,幫助推廣香港成為更「易行」、更「宜居」的城市,更令香港成為一個具「形格」的海港城市。


餘下的「東岸板道」東段預計於今年下半年起陸續開放,屆時我們便可做到「一板貫通,暢踏西東」,讓大家能夠享受一條全長13公里、連貫堅尼地城至筲箕灣的海濱長廊,亦象徵我們完成駁通港島北岸海濱的使命!


維港海濱發展,不經不覺已經超過20年。在過去的十多年,每逢家姐要溫習測驗和考試,我就會帶着細佬一起去維港海濱「巡視」。20年來,維港海濱慢慢地駁通、一步一腳印。


維港海濱由構建願景開始,我們堅持信念,勿忘初心,兼持謙厚,體諒伙伴,經過多年累積經驗,近年提倡「先駁通,再優化」的策略,全部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有賴發展局的協調與相關工程部門的積極和主動配合,我們才能在近幾年提早釋放很多海濱用地給市民享用。現時,我們已經有超過40公頃的海濱空間,駁通了約29公里的海濱長廊。我們的目標是在2028年,將海濱長廊的總長度延長至34公里,提供更多優質的海濱空間,成就更多可能,打造獨一無二的維港海濱。


除了駁通海濱,我們亦嘗試了嶄新的海濱管理模式——「海濱共享空間」。「海濱共享空間」是盡量不設限制,讓市民可以在同一空間自由跑步、踩單車、踩滑板、與寵物散步,在相互尊重,體諒、和包容情況下,共融地一起享受海濱。「東岸板道」,同樣採用了「海濱共享空間」的管理模式。


爲了讓海濱更有活力和內涵,我們與民間機構和本地藝術家合作,推出不少「期間限定」的裝置,以期令海濱「段段有特色、處處有驚喜」;亦鼓勵不同的機構和團體發揮創意,善用海濱場地,促成了豐富多元的活動。


在世界很多其他臨海城市,例如:澳洲的雪梨和布利斯班,新西蘭的奧克蘭,星加坡等都在海濱擁有非常受歡迎的餐飲、娛樂、零售和消閒的設施,我們亦正在努力在適當的維港海濱地點引入餐飲、娛樂和零售的商業元素,讓市民和訪客有更多的選擇去體驗我們的維港,把維港海濱建設得更具吸引力。


我更加期待《保護海港條例》的《條例草案》,能夠盡早獲得立法會通過和實施,以釋放海濱更多的潛能。


建設海濱的過程當然並非一帆風順。過去廿年如是,將來亦會有不少的挑戰。然而,「事雖難,砥礪深耕;路雖遠,行則將至」。為了能夠留給你和你這一代一個世界上最美麗、最有活力、富吸引力、朝氣蓬勃、交通暢達和可持續發展的維港。爸爸與團隊將會繼續克服困難與障礙,為海濱注入無限的創意和活力,帶出無限的可能,期望看到你們無盡的笑臉。


永遠愛你們的爸爸
何文堯
2025年3月29日

Error loading player: No playable sources found

29/03/2025 - 足本 Full (HKT 09:00 - 09:20)

重溫

CATCHUP
01 - 03
2025
香港電台第一台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