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X

香港家書

簡介

GIST

主持人:張鳳萍

《香港家書》
星期六 09:00-09:20 a.m.

透過書信形式,分析社會現象,細訴個人感受。



最新

LATEST
29/06/2024

個人資料私隱專員 鍾麗玲——採用AI模範框架 減私隱風險

欣欣:

最近工作忙碌嗎?近年生成式人工智能(AI)工具越來越普及,你又有沒有在工作中運用這些工具呢?上星期與你姊姊吃飯時,我們也有提起AI這個時下熱門話題。她大讚生成式AI令她的工作量減輕了不少,她說只需向聊天機械人輸入一兩句指示,就可得到一篇大方得體的文件初稿,甚至幫助她分析財務報表。也難怪現時許多機構都打算採購各種AI系統用於營運之中,從而提升生產力。

不過,值得留意的是,聊天機械人提供的資訊,很多時並非百分百準確。聊天機械人有些時候甚至在它的回應中,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向你洩漏個人資料。舉例來說,若你向提供予公司內部員工使用的聊天機械人輸入自己的個人資料,聊天機械人或會將你輸入的資料儲存至它的資料庫,並且在回答其他員工的問題時披露這些資料,構成私隱風險。此外,去年有研究人員發現,當他們要求市場上某聊天機械人不斷重複一些單字時,它雖然會先按指示重複該單字,但不久之後,它就會開始輸出訓練資料,當中包括姓名、電話、電郵地址等個人資料。欣欣,我相信你也知道,訓練AI模型需要海量數據,隨着AI模型不斷「升呢」,它們對數據的「胃口」越來越大。 有報道更指出,一個知名品牌的聊天機械人模型的開發者從互聯網上收集了多達3000億字來訓練模型,而這些數據很大機會包含個人資料。

此外,AI輸出的資訊可能不準確,具歧視性或帶有偏見。美國有研究顯示,許多人臉識別技術系統錯誤識別有色人種面孔的可能性比白人高達10至100倍,原因是訓練數據中屬有色人種的數據不足。若AI系統是用於診斷病人,但分析錯誤,導致醫生「斷錯症」、延誤治療,後果就不堪設想。事實上,AI系統「擺烏龍」的情況時有發生。據報道,美國有一名血癌病人被AI判斷為患有敗血症,因此需要進行抽血等進一步醫療程序,結果卻發現AI誤診,白白地增加了病人的感染風險和醫藥費。

另一方面,AI的數據安全風險同樣不容忽視。AI系統與其他資訊科技系統一樣,有資料外洩風險。我們身處數碼年代,無論是香港或其他地區,資料外洩事故都呈現上升的趨勢。同樣地,AI系統亦可能因為黑客入侵或系統設定出錯等不同原因而導致資料外洩。去年正正有一宗牽涉AI聊天機械人的嚴重資料外洩事故,除了洩露了部分用戶過往對話的標題,更洩露了用戶的姓名、電郵地址和信用卡號碼的部份數字。

針對香港機構使用AI的情況,私隱專員公署於今年初已就28間機構使用AI的情況完成循規審查,並未有發現任何違規情況。為應對AI所帶來的風險,公署早前出版了《人工智能(AI):個人資料保障模範框架》(《模範框架》),協助機構在採購、實施及使用AI,包括生成式AI處理個人資料時,遵從《私隱條例》的相關規定。這套《模範框架》建基於一般業務流程,涵蓋四個範疇,就保障個人資料私隱方面提供有關AI管治的建議及最佳行事常規,包括建議機構應制定AI策略及管治架構、評估相關風險、採取「風險為本」的方式以決定所需的人為監督程度、實行AI模型的定製與AI系統的實施及管理,以及促進與持份者的溝通及交流。業界對公署推出《模範框架》,反應相當正面,許多機構都認同《模範框架》有助它們安全、合規地使用AI。《模範框架》以淺白的文字,具體的個案、例子、圖表說明怎樣在採購、實施及使用AI模型時保障個人資料,並引入「紅隊演練」、AI事故應變計劃等建議,提升系統安全和數據安全。我希望《模範框架》可幫助中小企對症下藥,更安心地採購、實施及使用各式各樣的AI系統。

為了協助公眾和機構理解《模範框架》的建議,我們亦已推出懶人包,將《模範框架》濃縮至兩頁簡單又易明的單張,令到大家可以透過該單張輕易掌握框架的精髓。

我相信在採取適當的保障措施下,AI的使用將可以為大家帶來更大的益處。機構若對《模範框架》的内容有甚麽疑問,可致電私隱專員公署的中小企熱線查詢。我們也會主動為業界提供協助,幫助機構將《模範框架》的各項建議納入至他們的業務流程之中,提升AI管治水平。公署將會舉辦講座及工作坊,為業界詳細介紹框架內容。

欣欣,我深信《模範框架》會協助孕育AI在香港的健康及安全發展,促進香港成為創新科技樞紐,推動香港以至大灣區的數字經濟發展。

最後姨姨想提提你,機構固然有責任在使用AI之餘,保障用戶的個人資料;而你我作為不同AI工具的使用者,也要學懂保障自己及他人的個人資料私隱。你使用聊天機械人時,要切記不可隨便透露任何個人資料呀。私隱專員公署早前都出版了《使用AI聊天機械人「自保」十招》,閒時記得看看這單張,學多幾招傍身、保障自己的私隱!

姨姨

2024年6月29日

29/06/2024 - 足本 Full (HKT 09:00 - 09:20)

重溫

CATCHUP
04 - 06
2024
香港電台第一台
X

中文大學生命倫理學中心聯席總監鍾一諾——反思預設醫療指示的好處和局限

主持人:張鳳萍

致香港的醫護人員:

今年五月立法會衛生事務委員會終於就政府現正草擬的《維持生命治療的預作決定條例草案》展開討論,我認為這是香港林中政策邁向新一頁的好消息。而我最近亦偶遇到一些我曾經教過的醫科生,他們都已經畢業多年,成為在社會上擔起重要職責的醫生了。交談中,討論到 一些有關生命倫理及預設醫療指示的問題,我認為討論頗發人心省,在此與大家分享。

首先,在香港的病人可以在有兩名見證人(其中一位須是醫生) 之情況下,在自己還有精神行為能力 時以書面形式預先表達對未來的治療意願,訂明不希望接受的維生治療 ,在特定條件下,例如被診斷為末期或處於不能逆轉的生命受限狀態,當病人失去精神行為能力的時候,預設醫療指示便會生效。訂立此法律文件的目的在於尊重病人自主,以及把病人可能身受的痛苦或對其造成的尊嚴損害減至最低。

接著我向前學生拋出的問題是:到底有沒有任何情況可以合理地凌駕預設醫療指示呢?換句話說,醫護人員是否必須任何時候都機械式地跟從預設醫療指示呢?

想想以下例子:一位被診斷患有末期癌症的 70歲女病人在有見證人的情況下簽定了一份有效的預設醫療指示,表明當她失去精神行為能力後,她不會再接受心肺復甦法(即「搶救」)及其他用以延遲病人死亡的維持生命治療。簽了此文件後的某一個晩上,當她和家人吃完一頓愉快的晚飯後,她在馬路被一輛危險駕駛的汽車撞倒並昏迷。從她的兒女口中得知,她吃完那頓飯其實很期待兩星期後再和家人吃下一頓飯,而且還雀躍地分享了她生前最後日子的一些規劃及計劃。救護車很快到場,但救護員在知道她的預設醫療指示的前提下應否為她施行心肺復甦術呢?

我一名前學生立即斬釘切鐵地回應:「不應該救!」我問為甚麼他會有此肯定的決定,他便說:「病人簽了預設醫療指示,要尊重她的決定。」但是我繼續追問為何他那麼肯定那位病人在那個非和她的病有直接關係的情況下也會同樣地做出不接受心肺復甦法的決定,尤其是我們還知道她對未來的生活有所期待的時候。就算病人可以接受自己是因為癌病而過世,那並不代表她也可以接受自己因其他原因而離世。雖然我們並不能夠從已昏迷的病人口中得知其真正意願,可是我們也不能排除病人有可能希望自己在此特定情況下被救。顯然,我舉這個例子是因為其箇中的複雜性。醫管局的指引在說明預設醫療指示的適用性時,也有提到在這種情景下,醫生要小心評估。

醫療倫理原則,如尊重病人自主,固然非常重要,但我們亦必須正視在這一類特定較受爭議的情況下,單單一份預設醫療指示文件並不能夠代表此原則全部內涵。它最多只能夠代表因為末期病患所導致的情況下,病人所拒絕的治療。換言之,預設醫療指示的內容很大可能並沒有涉及到和病患無直接關係之情況,如此事例中的交通意外。所以,把「預設醫療指示」的文件直接等同「尊重病人自主」的原則是危險的。然而我必須表明,指出預設醫療指示的局限絕對不是要否定它的價值,事實上,有預設醫療指示比沒有它能更接近反映病人的預期意願,而我是要引導大家思考更好的方法來避免誤會發生。

其中一個方法是醫生在和病人訂立預設醫療指示時,更多去了解病人那些治療決定背後的原因、意義以及故事,而不只是簽了白紙黑字的文件便算。透過病人詳盡的解釋及分享,醫護團隊可以更準確及深入地了解病人的想法、性格及價值觀,從而做出更符合倫理和人性的決定。在生命倫理的學科中,這方法被稱為「敘事倫理」,而在執行上,這類型的溝通通常可以在預設照顧計劃的過程中發生。

預設照顧計劃和預設醫療指示不同的地方在於前者不是一份法律文件,而是一個和病人及其家人對於病人的臨終照顧帶有持續性的討論和溝通。預設照顧計劃的範圍較廣,在過程中也可以包括訂立預設醫療指示在內。在這個事例中,醫生可以問清楚病人的決定是否只適用於與病患有直接關係的情況。我們要記着,病人的完整意願不應完全被預設醫療指示的格式規範限制。醫院管理局所提供的預設醫療指示是一個模板,醫生和病人如有需要可以指明更多條件及指示,但有關額外意願的資訊應該在預設照顧計劃中清晰地列明。說到這裏,另一位前學生便説:「鍾教授,你要求我們這樣做會令我們更忙的!我們診症的時間已經很不夠用了!」的確,使用「敘事倫理」的方法來和病人進行預設照顧計劃的溝通會花上大家更多時間及工夫,不過沒有一個有質素的溝通是不需要時間和工夫的。而這正帶出另一個更系統性、更深層的問題 —那便是香港醫療資源的問題。 

最後,我和這些前醫科生短短的討論道出了幾個重點。包括「預設醫療指示」的文件作為反映病人自主的工具有其局限,不能直接等同「尊重病人自主」的原則;在預設照顧計劃過程中使用「敘事倫理」方法來理解病人決定背後的原因、意義以及故事有助訂立更清晰的預設醫療指示,從而做出更符合倫理和人性的醫療決定;以上所提及的需要時間及工夫,所以如果在實踐中要以更符合倫理的方式體現出來,我們要正視香港醫療資源短缺的問題。

 

Roger鍾一諾

2023年7月29日

香港電台第一台

29/07/2023 - 足本 Full (HKT 09:00 -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