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X

香港家書

簡介

GIST

主持人:張鳳萍

《香港家書》
星期六 09:00-09:20 a.m.

透過書信形式,分析社會現象,細訴個人感受。



最新

LATEST
29/06/2024

個人資料私隱專員 鍾麗玲——採用AI模範框架 減私隱風險

欣欣:

最近工作忙碌嗎?近年生成式人工智能(AI)工具越來越普及,你又有沒有在工作中運用這些工具呢?上星期與你姊姊吃飯時,我們也有提起AI這個時下熱門話題。她大讚生成式AI令她的工作量減輕了不少,她說只需向聊天機械人輸入一兩句指示,就可得到一篇大方得體的文件初稿,甚至幫助她分析財務報表。也難怪現時許多機構都打算採購各種AI系統用於營運之中,從而提升生產力。

不過,值得留意的是,聊天機械人提供的資訊,很多時並非百分百準確。聊天機械人有些時候甚至在它的回應中,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向你洩漏個人資料。舉例來說,若你向提供予公司內部員工使用的聊天機械人輸入自己的個人資料,聊天機械人或會將你輸入的資料儲存至它的資料庫,並且在回答其他員工的問題時披露這些資料,構成私隱風險。此外,去年有研究人員發現,當他們要求市場上某聊天機械人不斷重複一些單字時,它雖然會先按指示重複該單字,但不久之後,它就會開始輸出訓練資料,當中包括姓名、電話、電郵地址等個人資料。欣欣,我相信你也知道,訓練AI模型需要海量數據,隨着AI模型不斷「升呢」,它們對數據的「胃口」越來越大。 有報道更指出,一個知名品牌的聊天機械人模型的開發者從互聯網上收集了多達3000億字來訓練模型,而這些數據很大機會包含個人資料。

此外,AI輸出的資訊可能不準確,具歧視性或帶有偏見。美國有研究顯示,許多人臉識別技術系統錯誤識別有色人種面孔的可能性比白人高達10至100倍,原因是訓練數據中屬有色人種的數據不足。若AI系統是用於診斷病人,但分析錯誤,導致醫生「斷錯症」、延誤治療,後果就不堪設想。事實上,AI系統「擺烏龍」的情況時有發生。據報道,美國有一名血癌病人被AI判斷為患有敗血症,因此需要進行抽血等進一步醫療程序,結果卻發現AI誤診,白白地增加了病人的感染風險和醫藥費。

另一方面,AI的數據安全風險同樣不容忽視。AI系統與其他資訊科技系統一樣,有資料外洩風險。我們身處數碼年代,無論是香港或其他地區,資料外洩事故都呈現上升的趨勢。同樣地,AI系統亦可能因為黑客入侵或系統設定出錯等不同原因而導致資料外洩。去年正正有一宗牽涉AI聊天機械人的嚴重資料外洩事故,除了洩露了部分用戶過往對話的標題,更洩露了用戶的姓名、電郵地址和信用卡號碼的部份數字。

針對香港機構使用AI的情況,私隱專員公署於今年初已就28間機構使用AI的情況完成循規審查,並未有發現任何違規情況。為應對AI所帶來的風險,公署早前出版了《人工智能(AI):個人資料保障模範框架》(《模範框架》),協助機構在採購、實施及使用AI,包括生成式AI處理個人資料時,遵從《私隱條例》的相關規定。這套《模範框架》建基於一般業務流程,涵蓋四個範疇,就保障個人資料私隱方面提供有關AI管治的建議及最佳行事常規,包括建議機構應制定AI策略及管治架構、評估相關風險、採取「風險為本」的方式以決定所需的人為監督程度、實行AI模型的定製與AI系統的實施及管理,以及促進與持份者的溝通及交流。業界對公署推出《模範框架》,反應相當正面,許多機構都認同《模範框架》有助它們安全、合規地使用AI。《模範框架》以淺白的文字,具體的個案、例子、圖表說明怎樣在採購、實施及使用AI模型時保障個人資料,並引入「紅隊演練」、AI事故應變計劃等建議,提升系統安全和數據安全。我希望《模範框架》可幫助中小企對症下藥,更安心地採購、實施及使用各式各樣的AI系統。

為了協助公眾和機構理解《模範框架》的建議,我們亦已推出懶人包,將《模範框架》濃縮至兩頁簡單又易明的單張,令到大家可以透過該單張輕易掌握框架的精髓。

我相信在採取適當的保障措施下,AI的使用將可以為大家帶來更大的益處。機構若對《模範框架》的内容有甚麽疑問,可致電私隱專員公署的中小企熱線查詢。我們也會主動為業界提供協助,幫助機構將《模範框架》的各項建議納入至他們的業務流程之中,提升AI管治水平。公署將會舉辦講座及工作坊,為業界詳細介紹框架內容。

欣欣,我深信《模範框架》會協助孕育AI在香港的健康及安全發展,促進香港成為創新科技樞紐,推動香港以至大灣區的數字經濟發展。

最後姨姨想提提你,機構固然有責任在使用AI之餘,保障用戶的個人資料;而你我作為不同AI工具的使用者,也要學懂保障自己及他人的個人資料私隱。你使用聊天機械人時,要切記不可隨便透露任何個人資料呀。私隱專員公署早前都出版了《使用AI聊天機械人「自保」十招》,閒時記得看看這單張,學多幾招傍身、保障自己的私隱!

姨姨

2024年6月29日

29/06/2024 - 足本 Full (HKT 09:00 - 09:20)

重溫

CATCHUP
04 - 06
2024
香港電台第一台
X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溝通、發展與資訊科學學部副教授、吞嚥研究所所長陳文琪——「照護食標準指引」有助舒緩照顧者準備照護食的壓力

主持人:張鳳萍

*標題由編輯所加

致各位照顧者及長者服務同工:

首先向各位同工致敬,大家每日花盡心機時間,照顧長期病患康復者和長者的起居飲食。不知大家有否為準備三餐而感到煩惱和壓力?

一方面要達到營養的需要,亦需要留意食物的大小和質地,最後還要顧及長者的口味,擔心他們 “食唔飽,吞唔落”,只是預備食物和餵食老人家,已導致照顧者身心疲倦。

根據香港大學吞嚥研究所早前的調查發現,大約六成在安老院舍居住的長者和四成正接受日間服務的長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吞嚥困難。有吞嚥困難的朋友通常需要食用特別處理的食物和飲品,確保食得安全,不會落錯格。這些特別處理的食物和飲品可以統稱為「照護食」。常見的照護食有碎餐和糊餐,以及加了凝固粉變得比較杰的飲品。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在2019年進行「照護食的使用現況及需求調查」,發現有超過六成照顧者希望改善食物質素,但不懂相關知識及技巧。近日社聯聯同香港大學吞嚥研究所和香港中文大學食品研究中心共同製定一套「照護食標準指引」。我們希望透過詳細介紹各種的照護食,大家在準備照護食的時候能夠更清楚和安心,舒緩照顧者部分的壓力。這個框架亦能夠讓社福及醫療不同界別的相關人士使用一套共同標準去形容照護食,方便照顧者和患者與各界別的溝通和尋找相關的資源。

就好似早前打風,市民都知道8號風球 “唔使返工,躲在家中”,因為我們都知道幾多號風球,風勢大概有幾強勁,市民應該要做什麼相應的防風措施來保護自己。

這套吞嚥指引是根據國際障礙飲食標準(IDDSI)為基礎 ,現時許多國家包括英、美、澳洲等地,也是根據這個標準把照護食分作九個等級。 零至四級是不同杰度的飲品,零級和一般飲用水一樣稀薄,四級是高度杰,飲品之中稀稠度最杰的一級。三至七級是代表不同質地的食物,四級的食物的稀稠度和四級的飲品一樣杰,食物呈糊狀。食物的級數越高,代表需要的吞嚥能力越高,例如四級代表「糊狀」食物,五級是「細碎及濕軟」,有些似免治餐,第六級是「軟質及一口量」食物,第七EC級是容易咀嚼,最高的級別就是第七級「食物原狀」,即是大家一般食用的不同食物。 指引中除了有詳細介紹每一個級別的特色和準備時要注意的事項,亦加入了一些本地化的例子。例如在準備第五級細碎及濕軟餐食時, 指引除了列明食物的大小不可大於四毫米乘15毫米,亦有指出食團應該要軟綿濕潤,但不可以有汁水滴出。這個指引另外一個特色就是每一個級別的飲食也有相應的簡單測試方法,例如用一隻匙羹和餐叉也可測試出食物的軟硬度和粘稠度。為了方便大眾更加容易明白不同級別的特性,指引亦包括了不同級別的食材相片、測試短片和烹調示範。 如果大家想索取這個照護食標準指引和其他與照護食有關的資料,可以瀏覽社聯的照護食網站 ,carefood.org.hk。

在指引推出前,我見過有位照顧者常常不太肯定所預備的飲品稀杰度是否合適,所以往往調得較杰,亦因為不同品牌的凝固粉的配方會有所不同,所以明知道長者不肯飲用澱粉質的凝固粉,“老人家嫌有陣鹼水味” ,照顧者亦不懂得怎樣轉用其他類型的凝固粉。

自從推出指引之後,照顧者終於明白怎樣去預備一杯低度杰的飲品,在選對了另一種清透的凝固粉後,“啱返老人家口味”,長者終於肯飲用加了凝固粉的水,可以安全地補充水分。

有時我會代入吞障礙長者的角度,如果有一日,我去到一間餐廳睇到色香味俱全的食物,但我冇能力去食用,不單止是不能滿足口腹之樂,而且失去會與家人朋友共同用餐的樂趣。“純粹因為吞嚥功能退化,有得睇,冇得食” ,是多麼可惜及沮喪的事。

這幾年,在社區不同機構介紹照護食指引的時候,我深深體會要讓一個體弱長者或長期病患康復者不再被吞嚥困難阻礙他們的身心靈健康,我一個人的力量很有限,背後真的很需要一個團隊的支援 。 患者的家人、照顧者、廚師、護士、照顧員、醫生、營養師、言語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社工和食品生產商都是這個團隊的重要人物。

如果每一個隊員都明白照護食背後的理念和不同級別飲食的特色, 我相信有吞嚥障礙的患者也可以餐餐享用 色、香、味俱全,又符合吞嚥安全的飲食,更加可以同屋企人朋友同枱用膳交流,“開開心心一路傾,一路食”。

而照顧者亦可以得到專業的支援,無論是自己烹調或購買市場上的照護食時,都能夠感到輕省方便,減輕照顧者的重擔。

「乜軟餐有得買嘅咩?」 是的,現時在一些網上平台和商店,專門製作不同杰度,不同級別的餐類,有細碎及濕軟餐有餬餐,還有不同本地口味的照護食可供選擇,涼瓜牛肉,魚香茄子,西檸雞都應有盡有。下一步我們亦希望可以與一些餐廳合作,專門製作現成即食的照護食,“就好似我落街買雲吞麵或焗豬扒飯一樣咁方便”,讓吞嚥障礙的長者隨時揀,隨時食。我們的願景是希望大家都不會因為有吞嚥困難而阻礙飲食的樂趣和與親友的相聚,讓照護食普及,讓每個老人家都可以同枱一齊食飯,希望好快我們就可以達成這個夢想。

祝願各位餐餐食得開開心心, 每日都食多啲,講多啲。

 

你們的同行者

文琪

香港電台第一台

05/08/2023 - 足本 Full (HKT 09:00 -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