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X

香港家書

簡介

GIST

主持人:張鳳萍

《香港家書》
星期六 09:00-09:20 a.m.

透過書信形式,分析社會現象,細訴個人感受。



最新

LATEST
29/06/2024

個人資料私隱專員 鍾麗玲——採用AI模範框架 減私隱風險

欣欣:

最近工作忙碌嗎?近年生成式人工智能(AI)工具越來越普及,你又有沒有在工作中運用這些工具呢?上星期與你姊姊吃飯時,我們也有提起AI這個時下熱門話題。她大讚生成式AI令她的工作量減輕了不少,她說只需向聊天機械人輸入一兩句指示,就可得到一篇大方得體的文件初稿,甚至幫助她分析財務報表。也難怪現時許多機構都打算採購各種AI系統用於營運之中,從而提升生產力。

不過,值得留意的是,聊天機械人提供的資訊,很多時並非百分百準確。聊天機械人有些時候甚至在它的回應中,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向你洩漏個人資料。舉例來說,若你向提供予公司內部員工使用的聊天機械人輸入自己的個人資料,聊天機械人或會將你輸入的資料儲存至它的資料庫,並且在回答其他員工的問題時披露這些資料,構成私隱風險。此外,去年有研究人員發現,當他們要求市場上某聊天機械人不斷重複一些單字時,它雖然會先按指示重複該單字,但不久之後,它就會開始輸出訓練資料,當中包括姓名、電話、電郵地址等個人資料。欣欣,我相信你也知道,訓練AI模型需要海量數據,隨着AI模型不斷「升呢」,它們對數據的「胃口」越來越大。 有報道更指出,一個知名品牌的聊天機械人模型的開發者從互聯網上收集了多達3000億字來訓練模型,而這些數據很大機會包含個人資料。

此外,AI輸出的資訊可能不準確,具歧視性或帶有偏見。美國有研究顯示,許多人臉識別技術系統錯誤識別有色人種面孔的可能性比白人高達10至100倍,原因是訓練數據中屬有色人種的數據不足。若AI系統是用於診斷病人,但分析錯誤,導致醫生「斷錯症」、延誤治療,後果就不堪設想。事實上,AI系統「擺烏龍」的情況時有發生。據報道,美國有一名血癌病人被AI判斷為患有敗血症,因此需要進行抽血等進一步醫療程序,結果卻發現AI誤診,白白地增加了病人的感染風險和醫藥費。

另一方面,AI的數據安全風險同樣不容忽視。AI系統與其他資訊科技系統一樣,有資料外洩風險。我們身處數碼年代,無論是香港或其他地區,資料外洩事故都呈現上升的趨勢。同樣地,AI系統亦可能因為黑客入侵或系統設定出錯等不同原因而導致資料外洩。去年正正有一宗牽涉AI聊天機械人的嚴重資料外洩事故,除了洩露了部分用戶過往對話的標題,更洩露了用戶的姓名、電郵地址和信用卡號碼的部份數字。

針對香港機構使用AI的情況,私隱專員公署於今年初已就28間機構使用AI的情況完成循規審查,並未有發現任何違規情況。為應對AI所帶來的風險,公署早前出版了《人工智能(AI):個人資料保障模範框架》(《模範框架》),協助機構在採購、實施及使用AI,包括生成式AI處理個人資料時,遵從《私隱條例》的相關規定。這套《模範框架》建基於一般業務流程,涵蓋四個範疇,就保障個人資料私隱方面提供有關AI管治的建議及最佳行事常規,包括建議機構應制定AI策略及管治架構、評估相關風險、採取「風險為本」的方式以決定所需的人為監督程度、實行AI模型的定製與AI系統的實施及管理,以及促進與持份者的溝通及交流。業界對公署推出《模範框架》,反應相當正面,許多機構都認同《模範框架》有助它們安全、合規地使用AI。《模範框架》以淺白的文字,具體的個案、例子、圖表說明怎樣在採購、實施及使用AI模型時保障個人資料,並引入「紅隊演練」、AI事故應變計劃等建議,提升系統安全和數據安全。我希望《模範框架》可幫助中小企對症下藥,更安心地採購、實施及使用各式各樣的AI系統。

為了協助公眾和機構理解《模範框架》的建議,我們亦已推出懶人包,將《模範框架》濃縮至兩頁簡單又易明的單張,令到大家可以透過該單張輕易掌握框架的精髓。

我相信在採取適當的保障措施下,AI的使用將可以為大家帶來更大的益處。機構若對《模範框架》的内容有甚麽疑問,可致電私隱專員公署的中小企熱線查詢。我們也會主動為業界提供協助,幫助機構將《模範框架》的各項建議納入至他們的業務流程之中,提升AI管治水平。公署將會舉辦講座及工作坊,為業界詳細介紹框架內容。

欣欣,我深信《模範框架》會協助孕育AI在香港的健康及安全發展,促進香港成為創新科技樞紐,推動香港以至大灣區的數字經濟發展。

最後姨姨想提提你,機構固然有責任在使用AI之餘,保障用戶的個人資料;而你我作為不同AI工具的使用者,也要學懂保障自己及他人的個人資料私隱。你使用聊天機械人時,要切記不可隨便透露任何個人資料呀。私隱專員公署早前都出版了《使用AI聊天機械人「自保」十招》,閒時記得看看這單張,學多幾招傍身、保障自己的私隱!

姨姨

2024年6月29日

29/06/2024 - 足本 Full (HKT 09:00 - 09:20)

重溫

CATCHUP
04 - 06
2024
香港電台第一台
X

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院長、理大管理及市場學系教授阮博文——政府的醫療公帑應該跟病人走 便利跨境醫療發展

主持人:張鳳萍

*標題由編輯所加

修讀醫療管理課程的同學: 

我最近注意到媒體有很多對跨境醫療的報道。討論最多的,是在大灣區定居的港人的醫療需要。較早前亦都有討論,招攬內地醫護人員來港工作,以舒緩香港醫護人員不足的情況。亦有些討論,關於香港長者到大灣區接受長期護理服務。我想在這裡分享一下我對以上幾個議題的看法。 

先講港人在大灣區的醫療需要。我們先要明白兩地醫療融資制度並不相同,兩地居民享受公共醫療的福利亦不同。香港市民在香港到公立醫院求診只需付象徵式的費用,大部分的費用其實已由公帑支付。醫管局醫院每年獲得政府八百幾億撥款來提供服務。 

內地的醫院,不論公立或私立,都沒有這樣的政府撥款。他們靠收服務費和藥費來營運,而並非政府撥款,服務費由保險或個人支付。內地居民絕大部份都有公營的醫療保險。在職政府或企業的僱員一般都有職工醫療保險,保費由僱主及僱員共同分擔。員工的部分在薪金中扣起來。非全職僱員、自僱人士或沒有工作的居民可以參加居民醫保,保費由個人支付一部份,政府補貼一部份。兩種醫保都覆蓋門診及住院服務,不過使用服務時都要再繳交分擔費。職工醫保的福利比居民醫保好,分擔費亦都比較少。整體分擔費可佔醫療總開支三成至五成,金額不少。如果沒有醫保,病人就要支付全數金額。 

港人如果在大灣區工作,自 2020年開始,可以參加當地的職工醫保。甚至如果由香港公司派遣的港人,可能他在香港公司的私營醫療保險,一般都可以支付在內地接受醫療服務的費用。 

至於在大灣區退休的港人,他們可以購買當地的居民醫保。保費平宜,有政府津貼。 

很多在廣東省居住的港人都會回港到香港的公立醫院,看醫管局專科門診,取藥後返回內地。現時住在廣東省的港人還可以到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就診,以香港長者醫療券支付費用。有議員建議擴大這個做法到其他大灣區指定的大醫院(內地稱為三甲醫院)。這些安排都可以提供更多方便給居住在大灣區的港人,不過行政上的安排會比較複雜,現在仍然未做到。 

我認為更加妥當的做法是容許港人用醫療券去購買當地的居民醫保,當地的居民醫保的保費並不貴,只是幾百元一年,所有年齡層都劃一收費。與香港的自願醫保不同,長者的保費比年青人的保費貴很多倍。有了當地居民的醫保,生病了都不用長途跋涉回港就醫。如果醫療券只可以用來看醫生,每年只有二千元,如果需要住院,一定不足夠。容許住大灣區的長者用來買醫保,保障會更好,更方便。不過居民醫保都要繳交分擔費,病人要自己負擔。如果要住院,數目可能很大,要有積蓄來應付,與香港不同。 

我自己的看法是,政府的醫療公帑應該跟病人走。如港人已經定居內地,又沒有打算回港就醫,我認為政府可以對簽署了不回港到公立醫院就醫的人士提高他們的醫療券金額,以幫補他們在內地的醫療費用。 

我多年來都建議醫療公帑應該「跟病人走」。就算在香港,亦都應該這樣做。現在公帑是一筆過先付醫院,醫院做得好不好,有沒有效率,錢已經到手。做得好,反而會吸引更多病人,但資源又不會增加。做得慢些、差些,少些病人,得到資原都是一樣的。完全沒有誘因做好些,或提高效率。實施「錢跟病人走」,我認為公立醫院的效率會大大提高,大灣區港人亦會有更好的保障。 

至於利用灣區醫療人員來舒緩香港公立醫院的人手不足的問題。以往,經過兩地政府安排,有少數的醫護人員來到香港公立醫院工作。在疫情高峰期,亦有內地的醫護人員來港,支援香港醫院。表面上這些安排非常可取。香港可以在短時間得到更多醫護人才。不用自己慢慢訓練。廣東省的醫護人員會講廣東話,來香港也快捷、交通方便。香港醫護人員的薪金對內地人員亦相當吸引,安排似是雙贏。但若詳細分析兩地的醫療人手數量,按每千人口計,廣東省的醫療人手數目並不比香港好。香港醫生對一千人口是2.1 (2021年),廣東省是2.4,多很少。香港護士對一千人口是 8.7,廣東省只有 2.97。香港藥劑師對一千人口是0.43,廣東省是 0.35。就算中醫,香港中醫對一千人口是 1.09,比廣東省的 0.4 多。短期,像疫情危急情況或小數目應該沒有問題,而且是好事。但香港作為大灣區成員之一,不應該將自己的問題轉嫁給其他灣區城市。所以靠用大灣區醫護人員來補充香港醫療人員不足並不可以作為長遠的政策,加上兩地醫護業的訓練和規管都很不同,萬一出現醫療意外,會涉及很多複雜問題。 

比較高成本效益的做法,我覺得可以在大灣區發展港人的長期護理院舍。香港大部分的長期護理院的質素都不理想,主要是空間不足、人手長期不足。內地土地沒有香港緊張,可以以較低的成本打做一些較舒適的護理院。長期護理院舍不需要很多有專業資格的醫護專業人員,一般護理員的培訓時間亦比較短,在內地招聘及提供培訓問題應該不大。當地工資相對香港亦較低,香港人手短缺,工資又高,服務無法改善。社署應該委托非牟利機構在大灣區開辦多些高質素的院舍讓願意的香港長者到當地居住。 

同學如果有意思到大灣區工作,或者有家人想到大灣區退休,希望以上的資料可以幫到你們。
 

阮博文

2023年8月12日

 

參考資料:
1. 廣東省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2. 醫務衛生局統計資料—香港主要醫療衛生數據

香港電台第一台

12/08/2023 - 足本 Full (HKT 09:00 -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