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X

香港家書

簡介

GIST

《香港家書》
星期六 09:00-09:20 a.m.



最新

LATEST
05/10/2024

賽馬會耆智園總監、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郭志銳教授——如何預防與及早治療腦退化症

耆智園團隊:

去年年中,記得我們一班同事非常興奮,因為我們收到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來信,接受我們一個籌備已久的計劃書——賽馬會「智康健」腦退化檢測及社區支援計劃。

我們耆智園是一間專門為照顧腦退化症人士服務的機構,我們推出這個計劃是以「及早檢測、及早確診、及早介入」為目標,透過醫社合作的模式,在基層醫療以及社區層面,協助懷疑有腦退化症的人士接受診斷及支援。

這個計劃為期4年,由我們賽馬會耆智園以及中文大學醫學院主辦,聯同7間社福機構合辦,包括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基督教靈實協會、九龍樂善堂、博愛醫院、聖雅各福群會、東華三院,以及仁濟醫院社會服務部。這個計劃是香港歷年來,最大型讓初期腦退化症人士,以及他們家人的支援項目。

政府公佈2023年全港人口有750萬,當中65歲以上的人口已佔21%,(即157萬人),所以我們香港正式已經進入超級老齡化的階段。根據中文大學十多年前做的一項調查,社區居住5000名的長者當中,發現每10個70歲以上的長者,便有一名長者患有腦退化症,而大部分都是早期的及未有診斷。所以我們推算現在應該有數以萬計的長者,是有早期的腦退化症,但是未有診斷的。

何解腦退化症如此難診斷呢?第一個實際的理由,就是暫時來說,腦退化症的診斷及治療,都是要靠專科醫生——老人科、精神科及腦科,相信大家都知道政府專科輪候時間並不短,找私家專科診治的費用不菲,所以有很多長者或者家人都會等一等,而這些專科醫生的數量其實都是有限,尤其是在公立醫院,為了要應對日益增多的腦退化症的人士,我們需要培訓更多在社區工作的家庭醫生為腦退化症診斷及治療。

斷症的第二個困難在於腦退化症的症狀較不明顯的,所以很多長者未必會意識到自己有問題。就算是有些意識的時候,他們都未必承認,同時家人亦缺乏對腦退化的症狀的認知。

為何及早診斷腦退化症如此重要呢?

第一,藥物可以幫助腦退化症的人士減慢他們的認知退化的速度。這些藥物越早用,效果就會更好。第二就是可以提供更多時間予病人及其家人作心理的準備, 策劃將來生活的安排。

事實上,身體的健康與腦的健康是息息相關的,如果早期腦退化症人士可以維持相對健康的生活,即維持社交、定期運動、食得健康、睡得好、保持心情愉快。如果有長期病患的定時服藥,這些會幫助長者維持他們的認知能力及生活質素。

一般人會覺得維持正常生活很簡單,但其實對於有認知障礙的長者,這些一切都不是簡單的事,因為他們一般都不會食得好。首先就是他們的胃口會較差,同時有偏食的傾向,比較喜歡甜食,其他的味覺會退化。睡覺會變得困難,因為他們很難入睡。入睡後亦容易醒來,導致家人晚上都要照顧他們。

另外,他們生活上的動力亦會減退,對各項活動都缺乏興趣。所以會很少外出,如果做運動就更難堅持。

很多腦退化症長者都有長期病患,例如糖尿病、高血壓。但是因為他們記性較差,往往會忘記服藥或服錯藥,導致很多後遺症。

同時,認知障礙的長者很容易跌倒,他們行路比較笨手笨腳,容易失平衡。而且他們會高估自己的能力,好多時會做一些他們不應該做的事,例如攀上爬下、抹窗、俯身執垃圾,或者過馬路時「衝紅燈」。

大大增加了他們發生意外,以及跌倒的風險,萬一跌倒,腦部可能受損,甚至會骨斷,更嚴重的就需要進醫院,入院後可能情況會急轉直下,最後要到老人院接受長期護理。

如果定人及早知道長者是有認知障礙,多留意他們日常生活的安排,以及多思考作預防性的措施,例如在廁所安裝扶手、聘請工人看管長者等,這些措施可以減慢他們的認知退化。

耆智園希望藉智康健計劃,提高大家對腦退化症的意識,同時多關注身邊的長者。簡單而言,計劃有四部曲。

第一步,鼓勵懷疑有腦退化症的人士透過中文大學早前為這個計劃開發的中大網上認知測試應用程式「EC screen」,該程式可以從網上免費下載。只需要一個平板電腦或者是手提電話,在家中或者安靜的環境下進行測試,需時大約15分鐘。測試後,程式會作出腦退化症的初步評估。

如果長者不熟悉使用電腦,家人可以從旁協助,但不可以替他們進行測試。

第二,若然長者測試不合格,我們的程式會主動邀請他們到區內的長者中心進行詳細評估。有八個不同的社福機構參加這個項目,覆蓋香港大部分的地區,所以大部分長者或家人,都可以找到他們區內參加這項目的老人中心進行評估。

第三,當長者到中心完成評估後,如果確定他們的可能患有腦退化症,我們的社工會主動去邀請他們,到受過訓練的社區的醫生診所進行診斷及跟進。

第四,合辦的單位會為確診人士及他們的照顧者提供認知訓練、心理輔導及社區支援服務。

耆智園明年便25歲,在25周年前收到這份禮物實在令我們非常興奮,我們會本著為腦退化症人士及照顧者服務的初心。

腦退化症並非其他人的問題,其實是我們所有香港人的問題。因為任何人都有老的時侯,如果香港社會對於腦退化症採取積極的態度,照顧好我們的長者及有腦退化症的人士,我相信大家對香港這地方的歸屬感一定會大大提升。

郭志銳教授

2024年10月5日

05/10/2024 - 足本 Full (HKT 09:10 - 09:25)

重溫

CATCHUP
08 - 10
2024
香港電台第一台
X

香港大學臨床醫學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講座教授劉宇隆教授——香港將步入下一波流感病毒活躍期 市民應盡快接種流感疫苗

致2023年港大醫科畢業生:

轉眼間,你們已畢業,並且開始見習行醫六個月,從醫學生變為醫生,確是你們人生中一個重大的里程碑。不但如此,你們在過去4年也和全港市民一起經歷了新冠疫情從大流行變為風土病的旅程,確實驚心動魄,永世難忘。你們作為醫學生到2023年畢業成為醫生,當然比市民更加清楚,如何應對疫情。走出大流行的先決條件,個人的層面當然是接種疫苗,做好個人衛生健康措施,包括戴口罩、勤洗手。社會層面,便是隔離及社交距離,雖然十分令人苦惱,但在疫情高峰時,卻是必不可少。我們也明白接種疫苗的目的,是減低感染後發生嚴重病情,而不是防止感染。現在大家亦已親身體驗到,無論打多少加強針,最終也難逃感染新冠病毒,只要病情不嚴重,還是可接受的。背後的原因,現今己比較清晰,我們的抵抗力,大概分為抗體,和細胞免疫,打針或感染後產生的抗體會隨着時間而減少,跌到一定水平後,便會喪失抵抗力,相反,我們的細胞免疫力,是有記憶和能長時間存在,雖然不能阻斷感染,但感染後,卻能在短短一兩天,便大量產生強而有力的T細胞,大大減低新冠病毒的殺傷力。現今大多數市民已不單感染過新冠病毒,而且有些人感染第二、第三次,病情一次比一次輕微。有些人甚至是感染後沒有病徵的。故此世界衛生組織也明確指出,只有長者及有嚴重疾病的病人今年需要打加強針。希望你們能向市民解說清楚,還須要謹記醫生的責任不單只是治病,還包括教育病人,管理好他們的疾病和打預防針。

當下雖然我們已走出新冠疫情大流行,但自今年初,因為逐步取消社交距離及口罩令,其他呼吸系統的細菌病毒又有機會在我們社區人群傳播,引致不少市民感染、發燒咳嗽、肌肉酸痛,需要在家休息,不能上班上學,還有不少長者及幼童因為併發症需要入院,令人憂心。 

今年2023年初主要的病菌是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流感病毒,一起輪番肆虐,當然還有其他的病毒,包括腸病毒、鼻病毒,在人群傳播,使一個人有機會同時感染兩或者三種病菌,引起更加嚴重的病情。到下半年,我們又碰上肺炎支原體,病人數目遠比以前多,肺炎支原體還有耐藥性的問題,令整個社會困擾不堪。很多市民都不明白其所以然,所以作為醫生的你們,應擔起向市民解說的重任,令他們明白背後原因及應對方案後可放心些許。其實以上現象在我們周邊的國家地區,包括中國大陸、韓國都在發生中,估計是因為新冠疫情大流行時,我們亞洲人的社會都嚴格遵守隔離措施、戴口罩甚至不能上班上學,令所有呼吸系統的傳染病基本上都沒有發生,我們絕大多數人從2020至2023年初都沒有機會碰過這些病菌,抵抗力下降了。三歲以下的兒童根本從出生後,就從來沒有碰過這些病菌,完全沒有抵抗力。所以今年初隔離措施逐步取消後,不同的病毒細菌便乘虛而入,短時間內感染大量人群,令社會及醫療服務受壓。有些人戲稱這現象為“免疫債”,英文為Immunity

debt,過去三年多累積的債,為數不少,現在短短要一年多還清債務,確是辛苦。另一種比較中性的稱呼是免疫差距,英文為Immunity

gap,措辭比免疫債雖然可能比較恰當,但不夠傳神貼地,令大眾市民容易明白記上心,故我還是比較喜歡用免疫債向市民解說。「債是要還的,不還是不可以的」,故我也希望同學向市民解說疾病及健康問題時,盡量從他們能明白能理解的角度去考慮如何解說。 

當然還債是辛苦,但幸好香港已經歷過新冠疫症大流行,懂得如何在還債時保護自己,家人及我們的社群,例如在人群密集及係封閉空間時戴口罩,故此我們現在還能如常生活、上學上班。

今日2023年已到最後一個月,氣溫也開始下降,香港及周邊地區將會步入下一波流感病毒活躍期。所有已知的研究及數據,都提醒我們要盡快接種流感疫苗,尤其是長者,長期病患及兒童,以減低明年初流感病毒肆虐期間,對我們的傷害,也就是減低重症死亡,入院人數,還有減少在學校以及院舍的爆發,希望你們作為最前線的醫生能教育市民盡快接種流感針。另外,十萬支的新冠病毒XBB加強針已抵港,希望居住在院舍的長者及傷健人士能盡快接種,因為他們是最脆弱的群體,更加是一同住在比較封閉擠擁的宿舍。 

最後謹記你們作為醫生的使命是扶死救傷,並且尊重病人的意願,一定要向市民解說清楚,他們的病因,病情及可以應對的方法,要和病人一同作出決定如何走下去。我們醫護工作者是病人的同行,不是主宰者。 

謙卑的心確是不錯的處世做人之道,同學們,我們互勉之。 

 

劉宇隆

2023年12月9日

香港電台第一台

09/12/2023 - 足本 Full (HKT 09:00 -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