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家姐和細佬:
爸爸一直都是用手機程式和你們溝通,其實很希望有機會能夠寫信和你們談談爸爸的一點一滴。
爸爸小時候住在銅鑼灣避風塘附近的唐樓。避風塘的防波堤是爸爸小時候的一個「遊樂場」,水退時候可以在石隙捉魚仔、蝦仔、水曱甴。家住的唐樓天台,就是觀賞當時煙花的最好地點。爸爸成長的過程一直看着維港的變化,尤其是維港變得越來越窄,因此爸爸意識到保護和優化維港的重要性,在十多年前開始參與海濱事務委員會的工作。
最近「東岸板道」的西段在農曆新年前正式開放給公眾使用後,立即就深受市民的歡迎,成為媒體的焦點,亦成爲大家散步、健身、垂釣、騎單車、跑步、欣賞維港景色、甚至觀賞煙花的好去處。聽到市民歡笑聲此起彼落,四處看見一張張的笑臉,市民和訪客的朝氣和活力,真的令我更加感觸和鼓舞,亦增添了巨大的動力要繼續努力。
「東岸板道」是海濱發展一個重要里程碑,是政府、海濱事務委員會和公眾經過十多年的討論和努力,平衡了社會各方的意見而達至今天的成果。由於銅鑼灣至鰂魚涌沿岸都是私人大型屋苑、商業大厦等,如何把海濱連接起來,而又能夠保護維港,是一個巨大挑戰。爲了解決這個難題,大家發揮創意,構思出在橋底下鋪設板道。
爸爸與團隊多年來在海濱的設計和管理,累積了很多寶貴經驗,都落實在「東岸板道」。團隊貫徹「地區為本」的精神,照顧不同使用者的需要,在板道上設置了不同的設施,例如:可觀賞日落的階梯式座位、遊樂和健身設施、釣魚平台等,並保留和活化了深受釣魚愛好者歡迎的糖水道公眾碼頭,以及優化了北角海濱花園,讓巿民可以放鬆心情、親近水體、享受維港景致。
東岸板道同時引入了維港第一條開合橋和第一條轉盤橋,開合橋能夠便利船隻在有需要時進入近岸的水域;轉盤橋更是提供一個直接通道,方便北角區巿民往來板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板道的落成除了為維港增添打卡位,幫助推廣香港成為更「易行」、更「宜居」的城市,更令香港成為一個具「形格」的海港城市。
餘下的「東岸板道」東段預計於今年下半年起陸續開放,屆時我們便可做到「一板貫通,暢踏西東」,讓大家能夠享受一條全長13公里、連貫堅尼地城至筲箕灣的海濱長廊,亦象徵我們完成駁通港島北岸海濱的使命!
維港海濱發展,不經不覺已經超過20年。在過去的十多年,每逢家姐要溫習測驗和考試,我就會帶着細佬一起去維港海濱「巡視」。20年來,維港海濱慢慢地駁通、一步一腳印。
維港海濱由構建願景開始,我們堅持信念,勿忘初心,兼持謙厚,體諒伙伴,經過多年累積經驗,近年提倡「先駁通,再優化」的策略,全部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有賴發展局的協調與相關工程部門的積極和主動配合,我們才能在近幾年提早釋放很多海濱用地給市民享用。現時,我們已經有超過40公頃的海濱空間,駁通了約29公里的海濱長廊。我們的目標是在2028年,將海濱長廊的總長度延長至34公里,提供更多優質的海濱空間,成就更多可能,打造獨一無二的維港海濱。
除了駁通海濱,我們亦嘗試了嶄新的海濱管理模式——「海濱共享空間」。「海濱共享空間」是盡量不設限制,讓市民可以在同一空間自由跑步、踩單車、踩滑板、與寵物散步,在相互尊重,體諒、和包容情況下,共融地一起享受海濱。「東岸板道」,同樣採用了「海濱共享空間」的管理模式。
爲了讓海濱更有活力和內涵,我們與民間機構和本地藝術家合作,推出不少「期間限定」的裝置,以期令海濱「段段有特色、處處有驚喜」;亦鼓勵不同的機構和團體發揮創意,善用海濱場地,促成了豐富多元的活動。
在世界很多其他臨海城市,例如:澳洲的雪梨和布利斯班,新西蘭的奧克蘭,星加坡等都在海濱擁有非常受歡迎的餐飲、娛樂、零售和消閒的設施,我們亦正在努力在適當的維港海濱地點引入餐飲、娛樂和零售的商業元素,讓市民和訪客有更多的選擇去體驗我們的維港,把維港海濱建設得更具吸引力。
我更加期待《保護海港條例》的《條例草案》,能夠盡早獲得立法會通過和實施,以釋放海濱更多的潛能。
建設海濱的過程當然並非一帆風順。過去廿年如是,將來亦會有不少的挑戰。然而,「事雖難,砥礪深耕;路雖遠,行則將至」。為了能夠留給你和你這一代一個世界上最美麗、最有活力、富吸引力、朝氣蓬勃、交通暢達和可持續發展的維港。爸爸與團隊將會繼續克服困難與障礙,為海濱注入無限的創意和活力,帶出無限的可能,期望看到你們無盡的笑臉。
永遠愛你們的爸爸
何文堯
2025年3月29日
親愛的香港市民:
最近當你走在街頭的時候,有無發覺漫天白絮,就像下雪一樣呢?原來香港正值木棉花季。木棉嘅姿態筆直巍峨,又叫做「英雄樹」,這個賦有華夏美學的品種,卻是來自南洋,原來它和很多本港常見的品種,在不同時期由前人引入香港,也讓我們能享受樹蔭及欣賞四時花開落葉。
負責設計及監督市區樹木種植的,是香港一個法定專業「園境師」。而負責監管園境師的法定專業團體「香港園境師學會」,除恆常為園境設計及生態景觀等提出意見,近年公眾對樹木安全關注,日益提高,亦促成學會在樹木管理及城市林務上出謀獻策,並在2012年成立第一個本地化的「認可樹藝師」計劃,確立前線樹木管理從業員的地位水平。
要討論香港的樹木管理及城市林務發展,先講講歷史。
十九世紀時期,英國人為了適應香港潮熱,城市規劃時,定立創建植物公園及廣種樹木等。二次大戰期間,香港的原生森林廣受破壞,市區樹木只有少數倖存。戰後政府聘請植林專家,引入外來先鋒樹種,進行大規模植林,並在1976年定立《郊野公園條例》,保護香港40%土地的森林景觀資源。
政府在六十年代初發展新市鎮,讓一個本地萌芽的專業—「園境師」,與城市規劃師、建築師及工程師等一齊製定發展藍圖。這個嶄新的安排,為新市鎮注入大量優質的綠化種植及園境空間。
過去十一年,全港種植約500萬棵樹,及超過6千2百萬棵灌木和其他植物,美化城市景觀,改善微氣候。
然而,隨著城市發展,樹木問題日漸浮現。過去十年就發生了多宗塌樹事故,部份更奪去了寶貴的人命,令人痛心惋惜。而問題出在哪裡呢?
隨著市區樹木出現結構性老化,「發展局」在 2009年開設了由一位園境師領導的「樹木管理辦事處」,統籌各部門的相關工作,為樹木管理製定政策及合適指引,包括《樹木風險評估及管理安排指引》、《樹木管理手冊》等。近年它亦致力推行「城市林務」概念及「植樹有方,因地制宜」原則,及推出《街道選樹指南》等指引。
在人力方面,樹木辦在2020年設立「樹木管理人員註冊制度」,持續提昇前線從業員的水平。自2020年起,政府撥出二億元設立「城市林務發展基金」資助報讀課程,進一步鼓勵年青人投身行業。
總括而言,近年每當發生塌樹事件後,當局都會檢討政策及調整樹木管理工作。例如最近我們樂見發展局更新了「指引」(Allocation of Space for Quality Greening along Roads),要求部門在設計街道時,需預留更充裕及完整的土壤空間,讓樹木得以更健康生長。而政府、環境專家、建築業界及公眾亦普遍認同,都市林木作在調節微氣候上的功能。
然而香港的林木管理面對巨大挑戰——市區街道、景觀空間等的種植區,往往被錯綜複雜的都市設施、例如行人道鋪設、地下管線擠壓,令種植區異常狹窄,限制了樹木整體生長空間。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加劇,香港將面對更頻繁劇烈的颱風及暴雨等極端天氣,增加樹木受損甚至倒塌的機率。2018年颱風「山竹」襲港,超過六萬宗塌樹個案。全球升溫,亦有跡象加劇了病蟲害,例如近年香港的刺桐樹及榕樹就受到姬小蜂和朱紅毛斑蛾的侵害。
另一方面,香港亦正值城市拓展的黃金期,大型基建陸續上馬,這些發展皆注入大量應對氣候變化的藍綠基建,結合水資源及綠化空間等天然資源,這些基建發展,令樹木管理及城市林務的需求更大
但既有危機,也有機遇。前人為廣大市民創造林蔭,我們亦可用創新的思維和技術提昇樹木管理及城市林務的效益。相信大家最近也可能留意到,不少街道及公園內的樹木皆掛有二維碼樹木牌,就是發展局早前委託顧問公司研發,屬智慧城市林務管理系統的一部份。近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發展上取得重大突破,我們建議政府支持業界把握機遇,研發更有效率的樹木管理及樹木檢查的科技。
樹木在自然環境中是以群體形式繁衍,近年亦有不少研究指出,樹木會互相交流,去維持森林整體健康。最近四月由發展局主辦的「國際城市林務研討會」中,園境師學會就提出在城市林務上可以嶄新的「微森林」生態境觀,打破現時以樹木個體為基礎的管理觀念,在強化生物多樣性、固碳功能及創造更優質的康樂園境空間,同時,亦能以物競天擇的自然定律,提昇樹木以至森林整體的健康和對抗氣候變化的韌性。在樹木管理上,政府和業界亦可將以森林為整體的概念,應用在因發展導致樹木損失,而進行樹木補償方案。例如:以往以數目為基礎,用「一換一」的補償方式,但未必能夠重現已經被破壞的生態。
城市林務管理與城市發展如何取得平衡是一項藝術,園境師正可居中協調。
我們正進入氣候變化的關鍵時刻,就讓我們一起學習前人,透過思維的改變,運用知識和優勢去面對挑戰。
Carol
2024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