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新手媽媽:
恭喜你做媽咪了!做媽媽的路上會有一些挑戰,但是不用怕,有很多人願意陪伴你走這條路。
有些人以為照顧寶寶和餵哺母乳是媽媽自己一個人的事,其實這是誤解。近年,香港有越多越多公司,商場、餐廳、以至公共場所,都變得嬰兒友善。社會上亦有越來越多資源,教導爸爸、親朋好友、 上司同事,如何用不同方法,幫助媽媽。 所以媽媽的育兒之路,絕不孤單。
相信不少香港媽媽在育兒路上,普遍都會面臨一些挑戰。如果你遇到以下的困難,先不需要怪責自己。
根據衞生署「2023年母乳餵哺調查」顯示,有部分媽媽對餵哺母乳有不少疑問,或者覺得自己掌握不到餵奶技巧,有些則認為家庭成員的支持不足,亦有不少媽媽在生育後會選擇重返職場,感到工作間的支持不足。
事實上,媽媽要平衡育兒和個人工作,實在不容易。所幸香港政府和不少公司,近年有不少「招數」幫助媽媽,例如現時職場上有「有薪產假」。在2020年,香港的法定有薪產假由10週增至14週。
根據香港大學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及護理學院的研究, 延長有薪產假有助減少媽媽產後憂鬱的症狀,及減少新手媽媽的情緒干擾。即使只是稍微延長有薪產假,對媽媽的心理健康也有顯著益處。延長產假後分娩的媽媽更大機會重返職場,而不是辭職或者成為全職媽媽。
雖然延長產假帶來正面影響,但我們明白香港媽媽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仍然不容忽視,需要更多幫助。我們建議政策制訂者應考慮將有薪產假延長至符合國際標準,以進一步改善在職媽媽的心理健康,保留女性勞動力。
另外,媽媽如果選擇回歸職場後持續餵哺母乳,有一件必須做的事情,就是定時泵奶,以維持奶量,同時避免塞奶。泵出的母乳需要冷藏,讓你下班後帶回家給寶寶。
我們鼓勵你,主動、提前找僱主坐下來談一談,讓他們了解你的需要,商討工作時間,例如一天內提供兩次泵奶時間,每次半小時。為期最少一年。提前詢問可否使用公司設備:例如要使用雪櫃,冷藏母乳。有穩定電源,為奶泵充電。
提前與僱主商討的好處是,萬一公司未夠提供設備,你都有足夠時間預先準備冰袋、充電器等物品,讓自己安心育兒,減低壓力。
我們明白部分媽媽未必有獨立辦公室,公司亦未必有足夠空間增設獨立育嬰間,但媽媽仍然有很多方法可以持續泵奶,不需要立即放棄餵哺母乳。例如靈活運用房間,或者使用屏風、圍板、窗簾,臨時創造一個私穩度高的空間,安心泵奶。
你可能會擔心,萬一公司連臨時泵奶的空間都沒有,怎麼辦?如果在假日需要外出,寶寶突然肚餓,需要餵奶,或者換片,又怎麼辦?不用怕。
現時,越來越多商場和機構都增設了育嬰室,媽媽可以安心餵哺、泵奶、換片等。為了方便媽媽外出時可以隨時隨餵哺和照顧寶寶,香港大學護理學院研發了「母乳GPS」手機應用程式。
你可以搜尋全港所有母乳餵哺設施及母乳友善場所,並可以按個人需要及喜好,尋找最接近自己的設施。場所包括商場、店舖、食肆、公共交通工具、醫院及診所、商業及政府樓宇、社區設施等。資料庫紀錄了超過六百個設施和場所,而我們亦持續更新資料。
另外,程式設有一個上載資料的功能,用家如果發現新的設施,或者原有設施的開放時間改變,可以上載最新相片和資訊。我們的團隊會更新資料庫,集合所有用家和公眾的力量,提供最全面的支援,讓媽媽的育兒之路走得更暢順。
除了搜尋設施的功能外,此程式亦包含「嬰兒成長日誌」功能,讓你記錄日常照顧寶寶的不同範疇,包括餵食、泵奶、換片、睡眠,以及嬰幼兒的發育進度。
母乳GPS程式由推出至今,已有超過一萬五千次下載。此程式完全免費,歡迎所有媽媽使用。其實除了媽媽,我們亦非常鼓勵和歡迎所有家庭成員,以及公眾下載此程式。例如明天媽媽你將會出門,你可以邀請親朋戚友幫忙計劃行程,預先查詢目的地附近的育嬰室,或者揀選母乳友善餐廳。
為了讓媽媽無論去到哪兒都可以安心餵哺,我們持續向公司和機構提供免費員工培訓,讓他們了解母乳媽媽的需要,以及如何提供實際協助。
過去數年,已有超過50間機構完成培訓,成為母乳友善場所。媽媽可以在母乳GPS上找到這些商場和餐廳。這些機構的員工都樂於為你提供協助,讓你出門更放心。
我們過去接觸過很多媽媽,明白她們對育兒和餵哺母乳有很多疑問。媽媽不用擔心,我們全力支持你。香港大學護理學院每月定期舉辦免費網上母乳工作坊,由護士和國際認證泌乳顧問示範正確餵哺技巧,分享如果何預備回歸職場,即場解答你的疑問。我們亦非常歡迎你邀請丈夫、家人一起出席,讓他們了解自己可以如何幫助你。
這個工作坊至今已有超過3200位孕婦和母乳媽媽參加,有媽媽不止參加一次,亦有不少爸爸和奶奶一起參與。
我們每星期亦會在Facebook、Instagram、YouTube和網站分享餵哺小貼士,和最新的學術研究結果。歡迎你搜尋「母乳GPS」,Follow我們,即時收到最新資訊。
我們樂意和所有媽媽同行。由懷孕、餵哺的路上,希望媽媽不會孤單。我們亦希望借此機會,向媽媽以外的聽眾呼籲,大家一起支持媽媽和家庭。任何人都可以出一分力,共建一個嬰兒友善、母乳友善的社區。
香港大學護理學院
駱月雲教授
2025年1月18日
乘恩、卓恩、曉恩:
你們好!香港最近天氣非常熱。美國東岸的天氣如何?今年夏天因為工作繁忙無法去探望你們,希望你們一切安好,能夠應對當地的高溫和極端天氣。
世界氣象組織指出,2023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可能是過去10萬年中最熱的一年。在香港,天文台也記錄到2023年有史以來最熱的八月和夏季,許多人都在抱怨極端高溫。
由於我研究天氣和氣候,朋友們經常問我為什麼現在這麼熱。他們從新聞和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報告中了解到,聯合國希望將溫度上升限制在2度或1.5度以下。但這應該只會在世紀末發生,而不是現在。而其實,IPCC 預測的溫度變化所指是全球年均溫度的變化,事實上,某些地方的溫度變化有可能是會比這升幅高。更重要的是,即使我們能達到這個升温目標,在實際情況下,溫度在未來幾十年內仍會繼續上升,然後才會在本世紀末前慢慢下降至2度或以下。
有些朋友亦和我提到厄爾尼諾現象,他們說2023年特別熱是因為太平洋上發生的厄爾尼諾現象。事實上,隨著厄爾尼諾影響的減弱,溫度應該會下降,所以無需過分擔心。但是,儘管2023年的異常高溫有部分是由於厄爾尼諾現象,整體溫度無可否認是出現了上升的趨勢。我認為2023年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預警,讓我們提前體會未來10至20年的一般溫度會是什麼樣子。除非我們立即採取果斷行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否則到2050至2060年,我們可能會懷念2023年那樣涼爽的年份。
我希望2023年的熱浪這個早期預警,能加強世界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決心。儘管世界存在許多分歧,但我們過去幾年應對COVID-19的經驗已經表明:(1) 無論多麼複雜的問題,人類系統在必要時都能夠在短時間內作出改變,(2) 世界各國在面臨共同威脅時,能夠合作並找到解決方案。如果2023年的熱浪可以作為警告,讓世界各國認識到氣候變化是我們的共同威脅,那麼這次高溫的經歷就是值得的。
2024年的高溫仍在持續,已經在全球造成重大傷亡。截至六月底,在泰國,氣溫一度高達攝氏44.2度,至少有30人因極端高溫而死亡。在印度,熱浪造成至少77人死亡,德里、北方邦、比哈爾邦、賈坎德邦和拉賈斯坦邦等地的氣溫達到攝氏49.9度。在沙特阿拉伯的朝聖活動中,超過1300名朝聖者因氣溫超過攝氏51度而死亡。這些悲劇告訴我們,每個人和每個地方都必須思考如何適應與氣候變化相關的極端事件。
聯合國在2022年指出,早期預警系統是減少因嚴重天氣事件所造成的傷亡和影響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法。因此,他們啟動了“全民預警”(Early Warning For All)倡議,呼籲在2027年之前,建立針對不同天氣災害的早期預警系統來保護所有人。在香港科技大學,我們正與世界氣象組織合作,建立一個氣候風險區域研究和共享中心,以分享我們在應對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風險方面的研究成果。
一個好的早期預警系統,應包括分析和預測災害,制定預警系統和行動建議,並將其傳達給公眾(尤其是弱勢社群),說服他們採取相應行動。當中其實包含很多挑戰。例如,熱浪對長者的影響特別大,但他們往往低估現在熱浪的嚴重性,覺得自己過去也曾經歷過不少熱浪,即使有空調,也因成本的考慮而不去使用。其實,他們可能不了解現在的熱浪是比他們過去經歷的更熱、持續時間更長。而隨著年齡增長和慢性病的存在,他們對熱的適應能力也不復當年。
兒童也是另一個容易受影響的群體,因為他們的體溫調節能力未如成人般有效。高温時,他們應該要在陰涼處玩耍、定期喝水和穿輕便的衣服。戶外工作者需要經常休息,保持水分,並穿戴防護裝備。另外,按小時計酬的工人可能會因經濟壓力而無法遵守熱浪警告中的停工建議。雇主和戶外工作者的主管應學習如何辨認中暑的症狀,並制定系統以鼓勵工人定期互相留意和關懷。政府也應該加強宣傳社區避暑中心,或利用能源援助計劃,協助長者和其他弱勢社群。
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應該多關心鄰居,透過慰問和交流,確保大家有涼爽的環境和充足的水分。在科大,我們正利用我們在PRAISE-HK空氣質素健康風險系統中的經驗,開發一個個人化的極端天氣事件早期預警系統。我們亦與香港紅十字會和香港哮喘會等社區團體合作,希望能夠有效地接觸弱勢社群。譬如,我們了解到系統的警告發布若過於頻繁,會容易令一般市民忽視,但對有需要的弱勢社群則不一樣;又或是一般弱勢社群可能沒有時間去理解這些警告。透過和長期與弱勢社群有互動的社區團體合作,我們希望可以運用他們經驗,將預警信息傳遞給弱勢社群,藉此能更有效地幫助社區。
過去幾年與不同社團的合作,讓我越來越感受到家庭和社區支持對於幫助弱勢社群應對未來幾十年可能出現的極端事件是何其重要。由於你們住在紐約和華盛頓,離住在多倫多的祖父母更近,相信他們會聽你們的話,所以你們應該多打電話關心他們的狀況,在熱浪期間,提醒他們保持水分,並適當使用空調。
十分想念你們,希望聖誕可以與你們見面。
父親
2024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