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香港家書

簡介

GIST

《香港家書》
星期六 09:00-09:20 a.m.



最新

LATEST
05/04/2025

中大醫學院教授陳家亮——腸道微生態如何影響健康

Jessica,

收到你的WhatsApp 短訊,知道你即將成為三孩之母,我由衷替你高興。

轉眼間,你離開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移居英國已經十年。回想你最初加入團隊時,市民大眾對於腸道微生態仍是一知半解,以為腸道就是骯髒的,只是用來消化排泄。近年,醫學界發現腸道其實是我們的第二個大腦,腸道裏有千億個微生物,它們佔了人體全身99%的基因。所以腸道微生態的平衡主宰了人體健康,很多疾病例如過敏症、肥胖、哮喘、糖尿病、情緒病等,都是和微生態失衡有關。


猶記得我們日以繼夜地研究,希望從大便裏找出不同疾病的微生物標記。當時不少人覺得我們異想天開,笑我們痴人說夢。


在疫情爆發前,我們開展了全球首個大型母嬰追蹤研究,目的是分析遺傳、環境及腸道微生態對嬰兒成長的影響。結果發現,疫情期間出生的嬰兒過敏症發病率比疫情前出生的嬰兒增加了四成多,而且他們的腸道微生態失衡,尤其是缺乏了一系列提升免疫力的益菌。我們相信,疫情期間過度清潔及消毒可能阻礙了嬰兒腸道微生態的正常發展,濕疹等過敏症便容易找上門。


上星期我在餐廳吃飯,看見鄰桌的媽媽從密封袋取出小孩的專用餐具,使用前還要用消毒劑清潔。新冠疫情期間大家變得乾淨衛生,這我可以理解,但疫情已過,有沒有想過我們的衛生習慣已變得矯枉過正呢?五、六十年代衛生環境相對惡劣,我們無奈要「大菌食細菌」,但原來嬰兒從小接觸衛生程度差異大的環境並非壞事,透過接觸環境中的細菌建立多樣化而健康的腸道微生態,有助減少將來患上免疫系統失調的疾病,例如濕疹、克隆氏症等。當然我不是鼓勵小朋友忘記基本個人衛生,不過一得必定有一失,盲目追求清潔消毒不但不能夠確保疾病遠離我,反而會令孩子的免疫系統好像長期在溫室中,不能健康成長,增加將來很多疾病的風險。


說起腸道微生態,還記得你當年一起研究腸道和自閉症(ASD)的關係嗎?目前,ASD的診斷依靠漫長及重複的臨床評估。孩子可能要到五、六歲才可以確診,錯過及早接受治療的機會。最近,我們發現ASD孩子的腸道菌群和普通孩子有明顯的差異。我們透過分析小孩子的糞便,開發了一套準確度高達9成的自閉症檢測工具,希望在未來兩年推出,幫助父母及早評估孩子患ASD的風險。我們研發的微生態配方,亦初步發現可以減輕兒童的情緒問題,進一步證明腸道和大腦發育息息相關。我覺得這就是科研的魅力。做醫生一天可能最多幫助十多個病人,把科研成果轉化落地,受益的可以是全世界成千上萬的人。


我相信,掌握腸道健康,可以改善我們的一生。科研是一條充滿挑戰的漫漫長路,但看見成果可以造福人群,將健康及希望帶給下一代,就好像你看見孩子笑,所有的付出都變得值得。
期待你下次和小孩一起回港,也祝你們一家平安幸福!

Francis
2025年4月5日

Error loading player: No playable sources found

05/04/2025 - 足本 Full (HKT 09:10 - 09:25)

重溫

CATCHUP
02 - 04
2025
RTHK Radio 1
X

香港中文大學精神科學系系主任 榮潤國教授——充足睡眠助你發揮潛能

More...
RTHK Radio 1
Error loading player: No playable sources found

10/08/2024 - 足本 Full (HKT 09:00 -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