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家姐和細佬:
爸爸一直都是用手機程式和你們溝通,其實很希望有機會能夠寫信和你們談談爸爸的一點一滴。
爸爸小時候住在銅鑼灣避風塘附近的唐樓。避風塘的防波堤是爸爸小時候的一個「遊樂場」,水退時候可以在石隙捉魚仔、蝦仔、水曱甴。家住的唐樓天台,就是觀賞當時煙花的最好地點。爸爸成長的過程一直看着維港的變化,尤其是維港變得越來越窄,因此爸爸意識到保護和優化維港的重要性,在十多年前開始參與海濱事務委員會的工作。
最近「東岸板道」的西段在農曆新年前正式開放給公眾使用後,立即就深受市民的歡迎,成為媒體的焦點,亦成爲大家散步、健身、垂釣、騎單車、跑步、欣賞維港景色、甚至觀賞煙花的好去處。聽到市民歡笑聲此起彼落,四處看見一張張的笑臉,市民和訪客的朝氣和活力,真的令我更加感觸和鼓舞,亦增添了巨大的動力要繼續努力。
「東岸板道」是海濱發展一個重要里程碑,是政府、海濱事務委員會和公眾經過十多年的討論和努力,平衡了社會各方的意見而達至今天的成果。由於銅鑼灣至鰂魚涌沿岸都是私人大型屋苑、商業大厦等,如何把海濱連接起來,而又能夠保護維港,是一個巨大挑戰。爲了解決這個難題,大家發揮創意,構思出在橋底下鋪設板道。
爸爸與團隊多年來在海濱的設計和管理,累積了很多寶貴經驗,都落實在「東岸板道」。團隊貫徹「地區為本」的精神,照顧不同使用者的需要,在板道上設置了不同的設施,例如:可觀賞日落的階梯式座位、遊樂和健身設施、釣魚平台等,並保留和活化了深受釣魚愛好者歡迎的糖水道公眾碼頭,以及優化了北角海濱花園,讓巿民可以放鬆心情、親近水體、享受維港景致。
東岸板道同時引入了維港第一條開合橋和第一條轉盤橋,開合橋能夠便利船隻在有需要時進入近岸的水域;轉盤橋更是提供一個直接通道,方便北角區巿民往來板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板道的落成除了為維港增添打卡位,幫助推廣香港成為更「易行」、更「宜居」的城市,更令香港成為一個具「形格」的海港城市。
餘下的「東岸板道」東段預計於今年下半年起陸續開放,屆時我們便可做到「一板貫通,暢踏西東」,讓大家能夠享受一條全長13公里、連貫堅尼地城至筲箕灣的海濱長廊,亦象徵我們完成駁通港島北岸海濱的使命!
維港海濱發展,不經不覺已經超過20年。在過去的十多年,每逢家姐要溫習測驗和考試,我就會帶着細佬一起去維港海濱「巡視」。20年來,維港海濱慢慢地駁通、一步一腳印。
維港海濱由構建願景開始,我們堅持信念,勿忘初心,兼持謙厚,體諒伙伴,經過多年累積經驗,近年提倡「先駁通,再優化」的策略,全部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有賴發展局的協調與相關工程部門的積極和主動配合,我們才能在近幾年提早釋放很多海濱用地給市民享用。現時,我們已經有超過40公頃的海濱空間,駁通了約29公里的海濱長廊。我們的目標是在2028年,將海濱長廊的總長度延長至34公里,提供更多優質的海濱空間,成就更多可能,打造獨一無二的維港海濱。
除了駁通海濱,我們亦嘗試了嶄新的海濱管理模式——「海濱共享空間」。「海濱共享空間」是盡量不設限制,讓市民可以在同一空間自由跑步、踩單車、踩滑板、與寵物散步,在相互尊重,體諒、和包容情況下,共融地一起享受海濱。「東岸板道」,同樣採用了「海濱共享空間」的管理模式。
爲了讓海濱更有活力和內涵,我們與民間機構和本地藝術家合作,推出不少「期間限定」的裝置,以期令海濱「段段有特色、處處有驚喜」;亦鼓勵不同的機構和團體發揮創意,善用海濱場地,促成了豐富多元的活動。
在世界很多其他臨海城市,例如:澳洲的雪梨和布利斯班,新西蘭的奧克蘭,星加坡等都在海濱擁有非常受歡迎的餐飲、娛樂、零售和消閒的設施,我們亦正在努力在適當的維港海濱地點引入餐飲、娛樂和零售的商業元素,讓市民和訪客有更多的選擇去體驗我們的維港,把維港海濱建設得更具吸引力。
我更加期待《保護海港條例》的《條例草案》,能夠盡早獲得立法會通過和實施,以釋放海濱更多的潛能。
建設海濱的過程當然並非一帆風順。過去廿年如是,將來亦會有不少的挑戰。然而,「事雖難,砥礪深耕;路雖遠,行則將至」。為了能夠留給你和你這一代一個世界上最美麗、最有活力、富吸引力、朝氣蓬勃、交通暢達和可持續發展的維港。爸爸與團隊將會繼續克服困難與障礙,為海濱注入無限的創意和活力,帶出無限的可能,期望看到你們無盡的笑臉。
永遠愛你們的爸爸
何文堯
2025年3月29日
主持人:公共事務組
耆智園團隊:
去年年中,記得我們一班同事非常興奮,因為我們收到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來信,接受我們一個籌備已久的計劃書——賽馬會「智康健」腦退化檢測及社區支援計劃。
我們耆智園是一間專門為照顧腦退化症人士服務的機構,我們推出這個計劃是以「及早檢測、及早確診、及早介入」為目標,透過醫社合作的模式,在基層醫療以及社區層面,協助懷疑有腦退化症的人士接受診斷及支援。
這個計劃為期4年,由我們賽馬會耆智園以及中文大學醫學院主辦,聯同7間社福機構合辦,包括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基督教靈實協會、九龍樂善堂、博愛醫院、聖雅各福群會、東華三院,以及仁濟醫院社會服務部。這個計劃是香港歷年來,最大型讓初期腦退化症人士,以及他們家人的支援項目。
政府公佈2023年全港人口有750萬,當中65歲以上的人口已佔21%,(即157萬人),所以我們香港正式已經進入超級老齡化的階段。根據中文大學十多年前做的一項調查,社區居住5000名的長者當中,發現每10個70歲以上的長者,便有一名長者患有腦退化症,而大部分都是早期的及未有診斷。所以我們推算現在應該有數以萬計的長者,是有早期的腦退化症,但是未有診斷的。
何解腦退化症如此難診斷呢?第一個實際的理由,就是暫時來說,腦退化症的診斷及治療,都是要靠專科醫生——老人科、精神科及腦科,相信大家都知道政府專科輪候時間並不短,找私家專科診治的費用不菲,所以有很多長者或者家人都會等一等,而這些專科醫生的數量其實都是有限,尤其是在公立醫院,為了要應對日益增多的腦退化症的人士,我們需要培訓更多在社區工作的家庭醫生為腦退化症診斷及治療。
斷症的第二個困難在於腦退化症的症狀較不明顯的,所以很多長者未必會意識到自己有問題。就算是有些意識的時候,他們都未必承認,同時家人亦缺乏對腦退化的症狀的認知。
為何及早診斷腦退化症如此重要呢?
第一,藥物可以幫助腦退化症的人士減慢他們的認知退化的速度。這些藥物越早用,效果就會更好。第二就是可以提供更多時間予病人及其家人作心理的準備, 策劃將來生活的安排。
事實上,身體的健康與腦的健康是息息相關的,如果早期腦退化症人士可以維持相對健康的生活,即維持社交、定期運動、食得健康、睡得好、保持心情愉快。如果有長期病患的定時服藥,這些會幫助長者維持他們的認知能力及生活質素。
一般人會覺得維持正常生活很簡單,但其實對於有認知障礙的長者,這些一切都不是簡單的事,因為他們一般都不會食得好。首先就是他們的胃口會較差,同時有偏食的傾向,比較喜歡甜食,其他的味覺會退化。睡覺會變得困難,因為他們很難入睡。入睡後亦容易醒來,導致家人晚上都要照顧他們。
另外,他們生活上的動力亦會減退,對各項活動都缺乏興趣。所以會很少外出,如果做運動就更難堅持。
很多腦退化症長者都有長期病患,例如糖尿病、高血壓。但是因為他們記性較差,往往會忘記服藥或服錯藥,導致很多後遺症。
同時,認知障礙的長者很容易跌倒,他們行路比較笨手笨腳,容易失平衡。而且他們會高估自己的能力,好多時會做一些他們不應該做的事,例如攀上爬下、抹窗、俯身執垃圾,或者過馬路時「衝紅燈」。
大大增加了他們發生意外,以及跌倒的風險,萬一跌倒,腦部可能受損,甚至會骨斷,更嚴重的就需要進醫院,入院後可能情況會急轉直下,最後要到老人院接受長期護理。
如果定人及早知道長者是有認知障礙,多留意他們日常生活的安排,以及多思考作預防性的措施,例如在廁所安裝扶手、聘請工人看管長者等,這些措施可以減慢他們的認知退化。
耆智園希望藉智康健計劃,提高大家對腦退化症的意識,同時多關注身邊的長者。簡單而言,計劃有四部曲。
第一步,鼓勵懷疑有腦退化症的人士透過中文大學早前為這個計劃開發的中大網上認知測試應用程式「EC screen」,該程式可以從網上免費下載。只需要一個平板電腦或者是手提電話,在家中或者安靜的環境下進行測試,需時大約15分鐘。測試後,程式會作出腦退化症的初步評估。
如果長者不熟悉使用電腦,家人可以從旁協助,但不可以替他們進行測試。
第二,若然長者測試不合格,我們的程式會主動邀請他們到區內的長者中心進行詳細評估。有八個不同的社福機構參加這個項目,覆蓋香港大部分的地區,所以大部分長者或家人,都可以找到他們區內參加這項目的老人中心進行評估。
第三,當長者到中心完成評估後,如果確定他們的可能患有腦退化症,我們的社工會主動去邀請他們,到受過訓練的社區的醫生診所進行診斷及跟進。
第四,合辦的單位會為確診人士及他們的照顧者提供認知訓練、心理輔導及社區支援服務。
耆智園明年便25歲,在25周年前收到這份禮物實在令我們非常興奮,我們會本著為腦退化症人士及照顧者服務的初心。
腦退化症並非其他人的問題,其實是我們所有香港人的問題。因為任何人都有老的時侯,如果香港社會對於腦退化症採取積極的態度,照顧好我們的長者及有腦退化症的人士,我相信大家對香港這地方的歸屬感一定會大大提升。
郭志銳教授
2024年10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