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每一位女孩、少女、女士、妻子、媽媽:
傳統經常將女性定位為賢淑、順從的角色,不過隨住社會不斷進步,我們樂見兩性同樣擁有接受教育、拼搏事業和追求夢想的機會。我為越來越多女士勇於跳出既定框架,追求心中所想,感到十分驕傲。她們在各個領域中獨當一面、發光發熱,更加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者,其勇氣和毅力,令未來充滿更多可能。醫學進步亦為我們帶來日新月異的預防及診治方案,令部分曾經被視為不治之症的疾病,亦可以被有效控制和管理,說是改寫人類命運亦不為過。
大家還記得在二十幾年前,打開電視時都會聽過「我初戀情人就係我老公,無理由有我份」。這句耳熟能詳的對白,是香港政府對年滿25歲的女性,定期接受子宮頸癌普查的呼籲。為達到更理想的預防成效,衞生署於2019年將HPV疫苗納入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為小學五、六年級的女童及早提供保護;隨後更在2024年底開展疫苗補種計劃,將保護擴展至更多適齡少女。不同持分者致力提高大眾對子宮頸癌及HPV的認識,但當我回顧這些年的進步,我卻感到沉重。儘管醫學技術日新月異,子宮頸癌的發病率卻在近十年間不跌反升,努力似乎並未取得預期的效果。這讓我不得不思考:我們還能做些什麼呢?
翻查衞生署資料,平均每日都有女性被診斷出子宮頸癌,更令人心碎的是,每兩至三日就有一位女性因此離世。看似冷冰冰的數字背後,是無數個家庭的悲傷與失落。試想像一下,假如子宮頸癌無情地帶走了你生命中的她,那個芳華正茂,正準備見識世界的女兒、那個苦口婆心勸告的妻子、那個一同經歷過風風雨雨,共享喜怒哀樂的親姊妹,又或是無所不談的閨密;那些還未趕得及和她完成的事,還未趕得及向她表達的愛,將一一化為遺憾,成為心中永遠的痛。
事實上,九成以上的子宮頸癌與HPV人類乳頭瘤病毒有關,大多數人對這個隱形敵人認知尚淺,患者未必知道自己帶有病毒。更令人擔憂的是,HPV感染可演變成頭頸癌,相關癌症的發病率近年持續上升。但值得慶幸的是,HPV相關癌症是目前少數可預防的癌症之一,既然悲劇可以避免,我們是否更應該及早行動,對抗HPV病毒呢?
雖然通往健康的路上充滿挑戰,但我們有幸與不少組織並肩同行,對抗癌症。在2017年,我與一眾志同道合的醫生和學者成立了「關注HPV聯盟」,希望教育大眾,推動HPV預防,響應世界衛生組織「消除子宮頸癌」的願景。對我們來說,堅守的不僅是一個崗位,更代表一份使命,一種責任。目前,接種HPV預防疫苗是預防子宮頸癌的第一道防線——HPV疫苗能夠有效保護女性免受多種高危型HPV的感染,降低患癌風險。HPV主要經由性接觸傳播,而預防HPV只能夠預防未曾感染過的HPV型號,因此適齡人士於未有性行為前接種是較佳時機。但大家未必知道的是,即使已經有性經驗,接種疫苗仍然有助預防未接觸過的HPV型號。
而定期進行子宮頸癌篩查,就是預防的第二步。子宮頸細胞由發生病變,到演變成子宮頸癌,可能需要幾年或者更長時間。傳統柏氏抹片能檢查子宮頸細胞有否病變,而較新型的HPV病毒基因檢驗,靈敏度更高,能更早篩檢出癌前病變及致癌的高危HPV類型;現在我們更有自行採樣的選項,相對較少尷尬、不適,希望有助克服女士接受子宮頸癌篩查的障礙。
為對抗子宮頸癌,世衛提出了各國在2030年前實現的「90-70-90」目標:即是90%的少女在15歲前完成接種HPV疫苗、70%的女性在35歲前及45歲前各接受一次高效子宮頸癌篩查,以及90%患病女性能夠接受治療。香港要實現這一目標,還需要更多努力。作為「關注HPV聯盟」的召集人,我深知這條路充滿挑戰。但每當看到更多女性因為我們的努力而免於疾病的威脅,這就是我們繼續前行的動力。現在,我們已經擁有了一切所需的資源:高效的HPV疫苗、先進的篩查技術、專業的醫療團隊、完善的基礎設施,政府及各團體的全力支持。距離目標只差最後一步,就是每一位女孩、每一位女性——主動接種疫苗及篩查。我衷心希望及相信,只要我們每個人從今天開始攜手分享和積極推廣預防的重要性,保護自己和鼓勵更多身邊人及早採取行動,終有一日,我們將迎來一個沒有子宮頸癌的未來,香港的女性不再因為子宮頸癌而受苦,每個人都能擁有健康、幸福的生活。
祝願大家身體健康,由今日起為自己、為家人、為未來每一代女性,築起健康防線。
「關注HPV聯盟」召集人
顏婉嫦教授
2025年4月12日
主持人:公共事務組
耆智園團隊:
去年年中,記得我們一班同事非常興奮,因為我們收到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來信,接受我們一個籌備已久的計劃書——賽馬會「智康健」腦退化檢測及社區支援計劃。
我們耆智園是一間專門為照顧腦退化症人士服務的機構,我們推出這個計劃是以「及早檢測、及早確診、及早介入」為目標,透過醫社合作的模式,在基層醫療以及社區層面,協助懷疑有腦退化症的人士接受診斷及支援。
這個計劃為期4年,由我們賽馬會耆智園以及中文大學醫學院主辦,聯同7間社福機構合辦,包括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基督教靈實協會、九龍樂善堂、博愛醫院、聖雅各福群會、東華三院,以及仁濟醫院社會服務部。這個計劃是香港歷年來,最大型讓初期腦退化症人士,以及他們家人的支援項目。
政府公佈2023年全港人口有750萬,當中65歲以上的人口已佔21%,(即157萬人),所以我們香港正式已經進入超級老齡化的階段。根據中文大學十多年前做的一項調查,社區居住5000名的長者當中,發現每10個70歲以上的長者,便有一名長者患有腦退化症,而大部分都是早期的及未有診斷。所以我們推算現在應該有數以萬計的長者,是有早期的腦退化症,但是未有診斷的。
何解腦退化症如此難診斷呢?第一個實際的理由,就是暫時來說,腦退化症的診斷及治療,都是要靠專科醫生——老人科、精神科及腦科,相信大家都知道政府專科輪候時間並不短,找私家專科診治的費用不菲,所以有很多長者或者家人都會等一等,而這些專科醫生的數量其實都是有限,尤其是在公立醫院,為了要應對日益增多的腦退化症的人士,我們需要培訓更多在社區工作的家庭醫生為腦退化症診斷及治療。
斷症的第二個困難在於腦退化症的症狀較不明顯的,所以很多長者未必會意識到自己有問題。就算是有些意識的時候,他們都未必承認,同時家人亦缺乏對腦退化的症狀的認知。
為何及早診斷腦退化症如此重要呢?
第一,藥物可以幫助腦退化症的人士減慢他們的認知退化的速度。這些藥物越早用,效果就會更好。第二就是可以提供更多時間予病人及其家人作心理的準備, 策劃將來生活的安排。
事實上,身體的健康與腦的健康是息息相關的,如果早期腦退化症人士可以維持相對健康的生活,即維持社交、定期運動、食得健康、睡得好、保持心情愉快。如果有長期病患的定時服藥,這些會幫助長者維持他們的認知能力及生活質素。
一般人會覺得維持正常生活很簡單,但其實對於有認知障礙的長者,這些一切都不是簡單的事,因為他們一般都不會食得好。首先就是他們的胃口會較差,同時有偏食的傾向,比較喜歡甜食,其他的味覺會退化。睡覺會變得困難,因為他們很難入睡。入睡後亦容易醒來,導致家人晚上都要照顧他們。
另外,他們生活上的動力亦會減退,對各項活動都缺乏興趣。所以會很少外出,如果做運動就更難堅持。
很多腦退化症長者都有長期病患,例如糖尿病、高血壓。但是因為他們記性較差,往往會忘記服藥或服錯藥,導致很多後遺症。
同時,認知障礙的長者很容易跌倒,他們行路比較笨手笨腳,容易失平衡。而且他們會高估自己的能力,好多時會做一些他們不應該做的事,例如攀上爬下、抹窗、俯身執垃圾,或者過馬路時「衝紅燈」。
大大增加了他們發生意外,以及跌倒的風險,萬一跌倒,腦部可能受損,甚至會骨斷,更嚴重的就需要進醫院,入院後可能情況會急轉直下,最後要到老人院接受長期護理。
如果定人及早知道長者是有認知障礙,多留意他們日常生活的安排,以及多思考作預防性的措施,例如在廁所安裝扶手、聘請工人看管長者等,這些措施可以減慢他們的認知退化。
耆智園希望藉智康健計劃,提高大家對腦退化症的意識,同時多關注身邊的長者。簡單而言,計劃有四部曲。
第一步,鼓勵懷疑有腦退化症的人士透過中文大學早前為這個計劃開發的中大網上認知測試應用程式「EC screen」,該程式可以從網上免費下載。只需要一個平板電腦或者是手提電話,在家中或者安靜的環境下進行測試,需時大約15分鐘。測試後,程式會作出腦退化症的初步評估。
如果長者不熟悉使用電腦,家人可以從旁協助,但不可以替他們進行測試。
第二,若然長者測試不合格,我們的程式會主動邀請他們到區內的長者中心進行詳細評估。有八個不同的社福機構參加這個項目,覆蓋香港大部分的地區,所以大部分長者或家人,都可以找到他們區內參加這項目的老人中心進行評估。
第三,當長者到中心完成評估後,如果確定他們的可能患有腦退化症,我們的社工會主動去邀請他們,到受過訓練的社區的醫生診所進行診斷及跟進。
第四,合辦的單位會為確診人士及他們的照顧者提供認知訓練、心理輔導及社區支援服務。
耆智園明年便25歲,在25周年前收到這份禮物實在令我們非常興奮,我們會本著為腦退化症人士及照顧者服務的初心。
腦退化症並非其他人的問題,其實是我們所有香港人的問題。因為任何人都有老的時侯,如果香港社會對於腦退化症採取積極的態度,照顧好我們的長者及有腦退化症的人士,我相信大家對香港這地方的歸屬感一定會大大提升。
郭志銳教授
2024年10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