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X

香港家書

簡介

GIST

主持人:公共事務組

《香港家書》
星期六 09:00-09:20 a.m.



最新

LATEST
21/12/2024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客席副教授衞翠芷博士——公屋建築設計與演變

  *標題由編輯所加

各位文物建築保護課程的同學:
你們好,不經不覺最後一班同學也在暑假前畢業了,希望你們無論繼續升學或者投身社會,都能活出一個有意義和豐盛的人生。
政府早前宣佈要清拆與及重建擁有62年歷史的彩虹邨,包括大家熟悉有七色外牆的丹鳳樓。有同學好奇的問我,重建後是否仍然可以利用大廈的外牆,刷上彩虹的顔色,保留現在的氛圍?這個當然可以,但外牆未必可以像現在的一大片、很平整,似畫布一樣。爲什麽呢?因爲當時興建的屬於層板式的設計,即是說樓宇每一層的面積和設計都一樣,像一塊塊長板叠高的樣子,由於力學的關係,不能建得很高,而且,也難於符合現在的建築物條例。
其實,不同時期的公屋設計都會不一樣,不是為變而變,而是在不同年代,大家生活模式、社會環境、建築技術、房屋政策、建築條例等都有所轉變,公屋設計也需要用新思維來配合。
大家都會記得,香港公屋緣起於1953年聖誕夜石硤尾村的燎原大火,在短短五個小時,燒毀了四千多間寮屋,令五萬三千人無家可歸,可以説是香港歷史上最嚴重的火災,但同時也給了政府一個契機,解決戰後嚴峻的房屋問題。當時,破天荒利用公帑為災民興建永久性房屋,正式拉開了香港引以為傲的公營房屋計劃的序幕。最初興建的是一排排兩層到三層高,用磚木構建的「包寧平房」。很快政府便掌握機會,決定改爲興建多層徙置大廈,可以更好利用土地資源。首批是六層高的,後來多加一層,成爲我們熟悉的「七層大廈」,即第一型徙置大廈。大廈的設計呈「工」字型, 64個120平方呎的單位背靠背地排成兩翼,中間相連部分是公共厠所、浴室和洗濯房。由於這個徙置計劃空前成功,故此得以延續和不斷改善。1961年開始落成的第二型徙置大廈,加添更多的公共浴室和厠所;到了第三型,更提供了大、中、小戶型,配合不同家庭人數的需要;第四型首次引入升降機,於是大廈增高至16層;而第五型更提供每戶獨立厨房及厠所;第六、第七型,人均面積從2.23增加到3.25平米。直至1970 年代初,全港已有超過120 萬人口居住在500 幢不同型號的徙置大廈。
1967年的「六七暴動」不只是香港歷史的分水嶺,也為公屋發展立下新的里程碑。爲了凝聚民心,1972年10月政府推出「十年建屋計劃」,承諾不會讓香港任何人無家可歸,目標是為180萬香港市民提供設施齊備和適切的居住環境,並推動新市鎮的發展。要提供適切居住環境,意味著最初興建設施簡陋的徙置區需要重建。由於舊屋邨往往位於市區,可供重建公屋的土地狹窄,很多時還會被道路分割,所以,新的樓款即使樓層可以高些,但樓形還是要以窄長爲主,包括:長型、新長型、工字型、I 型和相連長型大廈。這幾款大廈基本上都是層板式的設計,但巧妙之處,就是可以在升降機大堂、樓梯間或兩座的端牆等處,以不同的角度把兩座或三座同款的大廈結合起來,可以靈活地配合狹窄和分割的市區重建屋邨地形和形成樓宇間的室外綠化空地。

「十年建屋計劃」的另一個任務是在新界地區發展公共房屋,用以分散市區稠密的人口,並促進新市鎮的發展。由於剛開發的新市鎮,往往可建的土地比較寬闊,Y型大廈由於利用中央結構為核心,樓宇便更紮實,可以抵禦更強的風壓,大廈便可以更高更大,提供更多單位。這些36層的Y型大廈是房委會公屋中首個高塔式的設計,而當中的Y2 型更是第一個採用了多房式的佈局,即在設計時已考慮了適合的窗戶和水電供應位置,方便住戶日後可以自行間隔。這樣,便可以配合住戶逐漸注重的隱私需要,亦同時加强公屋和居屋互換的靈活性。居屋,即1978年推出的「居者有其屋計劃」,是受政府資助的出售房屋,相當受市民歡迎。
到了1990年代,公屋需求依舊有增無減,但當時出現了勞工短缺的問題。一方面大量基建上馬,如赤鱲角機場核心工程等,搶去大量勞工;另一方面,建築工人入行人數不足,加上建造業工地意外頻生。故此,減少在工地現澆混凝土和其他濕施工的工序,改在工廠環境下生產的建築預製組件和機械化的工地操作,是最爲可行的解決方案。不單可以加強建造質量、提升工地安全和減少環境污染,更重要是可以減少對密集勞工的依賴。於是,和諧式大廈應運而生,它採用了單元式的設計,讓各種戶型主要的構件部分,設計相同,方便機械化的生產和建造。
自千禧年後,新的問題出現,是建屋土地愈來愈少,分配給公屋的用地很多都是零碎的土地,或者是需要大幅度工地平整的山邊邊陲地帶,連佔地比較小的和諧式大廈也放不下,有必要採用非標準化「因地制宜」設計,配合項目的地形和環境;同時,也可以打破標準設計的局限,締造多樣性的屋邨外貌,和更能利用項目的天然環境,作出可持續發展的設計。到了2022 年,更提倡「組裝合成」建築法,將更大規模的構件,從工廠的環境生產然後運輸到工地上裝嵌合成。

回顧過去七十多年政府公共房屋的發展,都是一步一脚印地走來。每次遇到困難,都能把挑戰轉爲動力,都能浴火重生,成就更好的機遇。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努力,為香港創出更美好的公屋新天地!
老師 
衞翠芷
2024年12月21日

21/12/2024 - 足本 Full (HKT 09:00 - 09:20)

重溫

CATCHUP
10 - 12
2024
香港電台第一台
X

香港理工大學航空及民航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伍淦鴻博士——發展低空經濟的機遇與挑戰

主持人:公共事務組

*標題由編輯所加

各位理大的同學:

開學兩個月,希望你們適應新的學年。今年「兩會」首次將低空經濟寫進政府工作報告,納入戰略新興產業的行列,新興的低空經濟充滿可能與機遇,大家作為香港民航界下一代領袖,讓我借今次機會,為大家細說低空經濟的發展潛力及歷史。

近年來,全球先進空中交通技術及國內低空經濟的科研成果逐漸獲得廣泛認可,相關產業逐漸成形並市場化。大家對低空經濟的認識可能僅停留在「無人機送外賣」,然而,無人機的應用遠不止於此。它們可以成為「派送員」、「攝影師」、「土地測量師」、「生態環境檢測師」、「救援人員」、「守衛」,甚至「飛行員」。其多樣性和靈活性超越了現代機械人的發展,為各行各業提升生產質量和總量,為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在可見的未來,無人機和無人載具將在廣闊的空域中支持城市和城際間的空中交通及物流運輸,這是值得我們期待的。

在民用方面,當代無人機控制概念可追溯至80年代的遙控小型飛機。當時的遙控飛機主要用於娛樂,其設計理念與小型飛機及民航客機相似。

大家在現時大灣區已經看到不少企業使用無人機進行試飛,比如利用無人機進行外賣派送。現時香港外賣派送距離遠的店也難有騎手願意接單派送,加高派送運費及小費亦難以找到騎手進行跨區派送。在晚上或接近凌晨時分,亦有遇到無法找到騎手派送情況。上述所有困難可以以自動飛行使用無人機送行送外賣及送速遞, 為香港及灣區的智慧城市邁向前一大步。

隨著遠程通訊技術、定位導航技術及自動化的進步,無人機的發展在近五年達到新的里程碑。無人機在三維空間的飛行需要精確的定位、路線規劃及環境障礙感知。這些技術為無人機操控員,俗稱飛手,提供即時環境狀況,提升飛行安全性,成為飛手的「第二雙眼」。自動化飛行則是飛手的得力助手,能在預設路線上執行任務,緊急情況下由飛手接管。根據央視報導,截至今年6月,全國實名登記的無人機已達187.5萬架。而僅有超過22.5萬人擁有無人機操控員執照。 根據有關部門測算,目前內地無人機操控員的就業人才缺口高達100萬人,亦需要大量無人機維修工。同時,要求飛手及維修工對無人機設計、電力系統、控制系統等技術有一定要求及門檻。相信同學們將會在無人機行業能大展鴻圖。

另一種低空經濟的重要無人載具為垂直起降民用飛行器(eVTOL),同學們可以理解為一種依靠電力推動為主的直升機,可以有飛行員控制或全自動化。2015-16年間,歐美積極投入先進空中交通技術及管理的科研,近年不少公司推出eVTOL的初始機型型號及進行試升。該技術在軍用戰機中已相當普及,解決了戰機在艦空母艦等短距離跑道上的升降問題。中國也積極投入無人機及eVTOL的研發,使其不僅能在低空安全飛行,更能服務大眾。

在2023年9月,習主席提出的新質生產力中強調低空經濟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低空經濟不僅限於無人機設計,還涉及低軌衛星定位與導航、智能自動化、遙距檢測技術、人工智能及低空航空氣象學等領域。為促進低空經濟發展,無人機在深圳的試飛實驗提供了航路及風場設計的數據支持。在營運方面,仍需加強無人機機場基建、飛行保險方案、飛行管制條例、飛手牌照批核及發牌、無人機及eVTOL航空公司規管。

灣區的低空經濟發展不容忽視,深圳的無人機及eVTOL產業積極進行試飛營運,以提升公眾對相關產業的認知,並收集更多數據以助科研。近日香港施政報告積極提倡無人機及eVTOL的運作基建、網絡、設備、法規及跨境航線,這大大提高了香港在灣區低空經濟的參與度,並促進兩地低空經濟科研發展。未來,無人機有望在物流運輸中發揮重要作用,為小件急件及貴重物品提供無阻的低空派送。無人機還可用於高山失蹤者搜救,利用人工智能提升搜尋速度及人命保障。甚至大家可以乘坐eVTOL往返灣區生活圈,或低空飛到香港國際機場再轉乘,為香港創造更多商機。

在香港這個山高地峭、高樓林立的繁華都市中,完全放寬無人機法例是非常困難的。一方面,低空經濟能為灣區提供新的經濟動力,另一方面,我們仍需顧及無人機在複雜地勢及高樓下的飛行安全。此外,航空氣象及都市風場也影響無人機及eVTOL的運作可行性。民航處必須積極與香港天文台、地政總署、海事處、入境處建立信息互通合作平台。同時建議政府成立專家小組,並邀請相關低空經濟企業、大學、研究中心等提供數據支持及科技研發,以促進低空經濟在香港的正常運作。亦可利用「北部大都會」的地皮,建立無人系統試飛研究中心及試飛點,支持各營運企業及大學使用。

目前,我們學校的研究團隊積極投入無人機設計、無人系統控制理論、低空風場及航空氣象預警、低空飛行器的導航及定位等研究工作,以支持香港低空經濟的發展。同時,我們亦成立低空經濟理學士碩士課程,為行業提供相關技術人才,歡迎有興趣的你們入讀。

香港在低空經濟發展的歷程中稍顯遲緩,我們更需努力,並與灣區企業保持良好合作關係,以盡快讓香港融入國家低空經濟的步伐。期望低空經濟不僅為香港提供一個嶄新的智慧都市風氣,亦帶動相關無人機工程科研、技術支援、甚至無人機技術認證及出口平台等機遇,提升香港在國際舞台的應用科技研究認可,讓香港展翅高飛。

 香港理工大學 航空及民航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伍淦鴻博士

2024年11月2日

香港電台第一台

02/11/2024 - 足本 Full (HKT 09:00 -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