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開創香港未來的創新先鋒們:
大家好!新一年,我在此恭祝香港各界「創新靈想添氣象,創業宏圖經濟昌」。
創新科技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要素,更是驅動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核心動力。特區政府致力將香港打造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而《香港創科藍圖》指出了明確發展方向及清晰推行策略。
過去數年,香港創科發展取得不少矚目成果。例如在《2024年世界數碼競爭力排名》中,香港提升三位,名列全球第七;在智慧城市指數亦排名全球前20;同時亦被評為全球前10大創新城市。這都充分體現創科政策的成效。作為創科業界一份子,見證著香港取得一個又一個突破,實在令人鼓舞。
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作為驅動創新的核心技術,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發展重要推手。根據市場機構估算,未來五年人工智能市場會持續呈快速增長態勢,全球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將由2024年的1,840億美元,增長至2030年的8,267億美元。
人工智能的發展需要足夠的算力、算法、數據及人才等關鍵因素,而香港正正具備了多方面優勢。
我們的科研實力雄厚—香港是全球唯一擁有五間世界百強大學的城市,匯聚一眾國際頂尖科研人才。而作為數據密集型的經濟體,香港擁有大量高質量數據,特別是在金融、醫療及交通等領域,為人工智能模型訓練提供豐富場景。不過,根據早前顧問公司進行的研究結果顯示,本地大學和研究中心的算力資源分散,無法滿足大型人工智能項目對高端算力之需求。
數碼港作為香港人工智能及數碼科技旗艦,肩負起推動香港創科生態發展的使命。我們深知算力基建對於人工智能研發及產業發展的重要性,於2024年積極建設香港規模最大的數碼港人工智能超算中心。超算中心已在去年正式投入服務,人工智能實驗室亦同步啟用,標誌著香港人工智能發展邁向又一新里程。當我出席超算中心開幕儀式時,內心既激動又滿懷期待。我深信這裡將會成為企業探索人工智能技術未知領域,實現突破的「加速器」。
數碼港人工智能超算中心的算力容量將在今年內,提升至每秒浮點運算3,000千萬億次(即3,000P),相當於一小時可完成近100億張圖像處理,滿足本地科技界對算力的迫切需求。目前,超算中心配合特區政府撥款30億港元,通過數碼港推出「人工智能資助計劃」,資助本地創科界善用超算中心算力,獲得業界踴躍支持,將會實現更多科研突破,進一步推動人工智能產業發展。
而人工智能實驗室,則匯聚各地人工智能生態圈夥伴,藉著共同研發應用於不同行業及場景的人工智能創新產品,推動相關創新技術轉化落地。數碼港將繼續以人工智能超算中心為核心引擎,著力構建完整生態圈,支持創新研發及應用,推動科技產業化發展,以及各行各業智能化升級轉型。
目前,我們匯聚超過350間專注研發人工智能、大數據、機械人技術等領域的企業,亦包括引進多家人工智能龍頭企業落戶,善用有關企業的的科技成果、創新人才等實力和資源,為香港創科業界注入新動力。這些初創公司及科技企業是人工智能生態圈的核心力量,它們通過創新技術,推動人工智能於金融、智慧城市、數碼娛樂、網絡保安等領域應用,為香港實現智能化升級。
例如在2024年8月,數碼港與金管局合作推出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沙盒,為銀行提供風險可控的環境,以開發及試驗人工智能解決方案,推動銀行業創新。而在今年初,我聯同數碼港團隊,以及多間初創企業到印尼參加推廣活動,期間向當地企業分享了香港金融科技如何結合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獲得當地企業高度評價。
在上個月,内地人工智能公司發佈的智能聊天模型面世,迅速引起全球關注,内地人工智能企業再次在國際舞台展現強大的研發能力,令全球發展人工智能產業進一步升溫。證明了只要有創新資源及人才,無論在何地都能夠創造出世界級創科成果。
現時數碼港的企業數量已突破2,200間,包括4間上市公司及7間獨角獸企業。企業融資超過420億港元,更榮獲超過1,600個行業獎項及530個知識產權。
數碼港將繼續推動香港發揮「超級聯繫人」及「超級增值人」的重要角色,成為內地創科企業「走出去」,以及將海外企業、技術與人才「引進來」的雙向跳板。將香港雄厚科研基礎、國際人才及資源優勢,連結大灣區內地城市之產業化實力,共同構建日益蓬勃的人工智能及創科生態圈。
期待來年,我們一起迎接新挑戰,一起再闖新高峰,攜手推動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更為國家數字經濟及智慧社會嘅高質量發展貢獻創新力量。
多謝大家。
數碼港主席陳細明
2025年2月15日
主持人:公共事務組
*標題由編輯所加
各位未來的年青表演藝術家:
在香港這個文化多元的城市,藝術不僅是生活的一部分,作為文化的精華,更是塑造我們身分的重要元素。隨香港逐步發展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的中心,提升大家的藝術素養和興趣變得尤為重要。對於年青人來說,培養對藝術的興趣不僅是提升自身素養,更是對未來的一種投資。
我在香港演藝學院的二十八年期間,一直認為除了培育具備專業技能的表演藝術家,更要培養能對創意藝術充滿熱情的追夢者。這便要從多方面激發年輕人對藝術的熱情和興趣。
過往幾年,我一直帶領這所亞洲首屈一指的表演藝術學府,肩負培育世界級創意人才的使命,致力推廣最高水平的表演藝術教育,積極推動跨學科和整體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塑造具備世界觀的藝術人才,無論是在表演藝術、藝術管理、教育還是創業等領域。
我們的培訓尊重傳統,同時將創新理念和研究成果融入實踐之中。在這個數位化和現實世界日益融合的時代,我們一直推動藝術科技研究,增強學生對表演和實踐中技術應用潛力的認識,提升他們的技術創造力和創新能力,豐富學習機會,以滿足行業需求。
我們亦專注擴大學生的個人藝術視野,鼓勵獨立思考和多元化,並採取全面的藝術實踐方法,包括每學期的四星期實踐週,讓學生在沒有常規課堂教學的情況下,以專案或製作實踐為主,創造自由探索的空間,促進自主學習及跨學科活動和研究。
獨特體驗能為學生的學習歷程灌注豐富養分。我們因而邀請世界知名藝術家和業內的頂尖人士舉辦大師班和工作坊,刺激同學們思考,向最好的學習。
我鼓勵年輕表演藝術家從中華文化和亞洲角度出發,以新眼光看待國際化,透過作品反映個人文化,與不同背景的觀眾產生共鳴,發揮獨特的創意思維和藝術風格。因此,我們組織學生前往內地和世界各地交流,讓他們接觸到更多元的藝術形式和文化背景。
今年九月,學院推出新的十年發展策略,希望推動香港文化藝術走得更遠。香港作為中西文化薈萃的城市,在國際藝術舞台上佔有重要席位。新規劃指引學院在國際化、變革式教育、培育創意人才、包容性、延續性以及提升科技和研究等方面的發展方向,目標是在下一個十年再創新高,並確保學院能與時並進。
在這個過程中,演藝學院賦予學生成為積極變革推動者的能力,因為表演藝術的獨特力量可以通過創意的普遍語言來教育、賦能、激勵和團結社區。利用年青人的創意關注各種社會問題,促進跨文化發展,激發有意義的項目。我們的社區參與計劃將不同背景的社區與表演藝術體驗聯繫起來,讓更多人能夠感受到藝術的魅力。
香港演藝學院的「演藝青年之友計劃」為年青人提供了一個很好接觸表演藝術的平台,免費欣賞學院主辦的藝術節目和綵排的機會,並提供各種演藝工作坊、專業講座及後台參觀等活動。這些活動能讓大家更深入了解不同藝術的專業範疇,並激發創造力。
透過這些努力,我期望青少年能夠豐富知識,拓寬視野,發掘自己的藝術潛能之餘,亦借助藝術教育促進個人成長及社會進步。此外,我亦鼓勵中學生可以透過選修「音樂」和「視藝」等科目,加強自身的藝術能力。其他同學亦可積極參加文化表演活動,並參觀博物館等文化設施。這些學習機會不僅能培養大家的藝術興趣和鑑賞力,還能親身體驗香港中西文化的融合。透過這些活動,大家可以學習如何將不同文化進行創新與融合,從而激發對自身文化的認知,成為促進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的新力量。
香港演藝學院自今年九月起慶祝建校40周年,我們將推出多樣的節目供大家觀賞,包括六間學院共同參與的音樂劇,歡迎香港及其他地區的社區和團體參加,感受表演藝術獨有的魅力。
我們希望透過表演藝術達至社區共融。例如今年暑假利希慎基金贊助演藝進修學院的音樂劇《奮青樂與路》,當中便有心光盲人院暨學校的同學參與;而我服務的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去年十月慶祝55周年之際,與本地非牟利劇團「有骨戲」合作,舉行了一場「55周年戲劇表演-《四季人生》」,首次將聽障、健聽、傳譯三者匯聚於舞台,呈現聽障人士的真人故事。這樣的無障礙演出令我印象深刻,並希望未來在各類藝術活動中能夠為聾人或智障人士提供更好的參與機會。
對於希望投身表演藝術的年青人,大家要勇於追尋自己的夢想。亞里士多德曾說:「藝術的目的不在於呈現事物的外表,而是它們的內在意義。」這句話體現了實體創造的務實態度,也提醒著大家要具備開創精神,同時具備同理心。如果你希望在演藝世界追夢,我鼓勵你堅持無畏和創新的精神,並以善良和同情心超越一切;善良並不是弱點;它的力量常被低估,而這一切將會成為你強大的力量和後盾。同時,請將挑戰視為通往偉大的墊腳石。因為真正的成功在於你們的藝術對世界的影響,以及對自己能力的深信不疑。
希望每一位年輕人都能在藝術的汪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
蔡敏志教授
2024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