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由編輯所加
Anna:
感謝十一月於蘇黎世探訪你和Amin時的盛情款待,安排我參觀FiBL有機農業研究所更譲我了解到歐盟和瑞士政府對有機農業的大力支持,在超市售賣的蔬果大部分都是有機,傳統農耕只是小農在營運,這個成績全賴消費者的支持和相關農業政策的扶助,香港真的要向瑞士多多學習。
反觀香港的有機農業,自2000年起由民間團體和漁農自然護理處積極推動下為香港農業帶來了新篇章,可以稱之為香港農業的文藝復興。這個可以由有機資源中心認證的有機農場數目印證出來,由2005年開始認證,並於2016年達到最高峰的149個認證農場。正值這個時候前特首梁振英先生於2016年底制訂了香港有史以來第一個新農業政策,內容除了設立可持績農業發展基金和建立農業園,亦提出了農業優先區以解決香港農業面對的困境,為香港農業打了一支強心針,業界亦期望香港農業自此會有一番新景象。
很可惜自2016年後,中心的認證數目不升反跌,到2024年底只有121個農場,持續下跌18%。回顧過去八年,有機農民面對的不單只是疫情而引起的疲弱市場,亦要面對氣候變化影響收成,加上北部大都會的發展,地主自然利之所在,將農地收回,期望改作其他用途。面對不穩定的前景,試問農民又怎會投資在長遠設施呢!2024全年就有16個獲認證有機農場退出認證系統,其中31%是因收地而退出;反映農地供應是問題的徵結。
環境及生態局於2023年底公佈了《漁農業可持續發展藍圖》規劃特區政府和業界對本地漁農業持續發展的願景和量化工作目標,為新農業政策訂下行動指標和時間表。藍圖明確訂定香港未來15年農產品增產4倍的目標,亦提出了農業優先區這個構思,源於香港農埸在沒有規劃下零散地分佈在新界鄉郊,形成不到一個達規模的農區格局,以致難以提供道路基礎設施,導致單位生產成本高昂,從經濟角度來看農民很難獲得合理回報,大部分農友唯有艱苦經營,流失率日益嚴重。
早在十年前我已跟一些有心的農友尋找農場集中的農區建立合作社形式的農業優先區,但沒有政策的支持,加上農友各自為政的心態,確實難以推動。去年底,我喜見生態與環境局發布將優質農地界定為農業優先區的建議,界定 37 個農業優先區,共涉及約 980 公頃土地,其中約 760 公頃擬用作農耕,約 220 公頃為支援農耕的現有道路和農業配套設施等。建議的農業優先區選址分別位於北區、元朗、大埔及離島,皆是傳統上一直有耕種活動的地區。農業優先區將會優先考慮作農業發展,讓擁有農地的地主清楚政府的土地規劃意向,將為農業發展提供穩定的環境,也為農民提供長期投資的信心。而每個農區大約有20公頃農地作生產之用,形成一個有規模的農業群體,可以考慮組識成合作社,進行整個農區的規劃,增加生產效益。
今次農業優先區的規劃方向絕對正確,讓香港的農業走向規模化、現代化和規劃化。但美中不足之處是部分現耕的農場並未能納入農業優先區。經中心估算後約有51%的有機農戶將被包括在這政策劃定的區域, 19%位於北部都會區的發展範圍內,將會被收回作其他發展用途,為香港的可持續發展作出犧牲。但受影響的農民絕對不能讓他們流失,這方面署方亦建議作出一些妥善安排方案,包括「政府農地租賃計劃」和專屬「農業復耕及配對計劃」,讓受收地影響的農戶和有志投身農業的人士可以得以完夢。
但建議提出若涉及位於農業優先區以外的農地作非農業用途的規劃申請,漁護署一般不會從農業角度提出反對意見,我對這一個建議絕對有保留。為了配合北都創新科技發展,已經有超過一千多公頃的農地將會被改變用途,而農業優先區亦只規劃了980公頃,剩餘的二千多公頃規劃作農地用途的土地在規劃上並沒有提出可以隨意改變其既定的土地用途,反之,這些珍貴農業土地資源應該以城規會慣常的審批方針,絕不輕易改變其原有農地用途。再者,建議的農業優先區耕地面積並不足以應付《藍圖》提出的四倍增產指標,所以位於非農業優先區的農地絕不可以隨便改變其農業用途。
新農業政策和漁農業可持續發展藍圖為香港農業帶來新方向,但怎樣落實是最重要的一環,自2016年政策出台後,等了8年才出台落實推行的方案,實在有點姍姍來遲。但現耕的農民並沒有雄厚的資本來等待,希望當局真的能急農民所急,憂農民所憂,儘快落實農業優先區的實施細節,建設有香港特色的農區,讓農民安居樂業,為香港市民種出安全的食糧。但重中之重是市民大眾支持本地農產品,所以2025年3月30日星期日,一定要到中環遮打道支持年度盛事全城有機日,為本地有機農民打氣。
最後,我祝願香港可持續農業順利開展精彩的篇章!
黃煥忠
Presenter:公共事務組
*標題由編輯所加
Anna:
感謝十一月於蘇黎世探訪你和Amin時的盛情款待,安排我參觀FiBL有機農業研究所更譲我了解到歐盟和瑞士政府對有機農業的大力支持,在超市售賣的蔬果大部分都是有機,傳統農耕只是小農在營運,這個成績全賴消費者的支持和相關農業政策的扶助,香港真的要向瑞士多多學習。
反觀香港的有機農業,自2000年起由民間團體和漁農自然護理處積極推動下為香港農業帶來了新篇章,可以稱之為香港農業的文藝復興。這個可以由有機資源中心認證的有機農場數目印證出來,由2005年開始認證,並於2016年達到最高峰的149個認證農場。正值這個時候前特首梁振英先生於2016年底制訂了香港有史以來第一個新農業政策,內容除了設立可持績農業發展基金和建立農業園,亦提出了農業優先區以解決香港農業面對的困境,為香港農業打了一支強心針,業界亦期望香港農業自此會有一番新景象。
很可惜自2016年後,中心的認證數目不升反跌,到2024年底只有121個農場,持續下跌18%。回顧過去八年,有機農民面對的不單只是疫情而引起的疲弱市場,亦要面對氣候變化影響收成,加上北部大都會的發展,地主自然利之所在,將農地收回,期望改作其他用途。面對不穩定的前景,試問農民又怎會投資在長遠設施呢!2024全年就有16個獲認證有機農場退出認證系統,其中31%是因收地而退出;反映農地供應是問題的徵結。
環境及生態局於2023年底公佈了《漁農業可持續發展藍圖》規劃特區政府和業界對本地漁農業持續發展的願景和量化工作目標,為新農業政策訂下行動指標和時間表。藍圖明確訂定香港未來15年農產品增產4倍的目標,亦提出了農業優先區這個構思,源於香港農埸在沒有規劃下零散地分佈在新界鄉郊,形成不到一個達規模的農區格局,以致難以提供道路基礎設施,導致單位生產成本高昂,從經濟角度來看農民很難獲得合理回報,大部分農友唯有艱苦經營,流失率日益嚴重。
早在十年前我已跟一些有心的農友尋找農場集中的農區建立合作社形式的農業優先區,但沒有政策的支持,加上農友各自為政的心態,確實難以推動。去年底,我喜見生態與環境局發布將優質農地界定為農業優先區的建議,界定 37 個農業優先區,共涉及約 980 公頃土地,其中約 760 公頃擬用作農耕,約 220 公頃為支援農耕的現有道路和農業配套設施等。建議的農業優先區選址分別位於北區、元朗、大埔及離島,皆是傳統上一直有耕種活動的地區。農業優先區將會優先考慮作農業發展,讓擁有農地的地主清楚政府的土地規劃意向,將為農業發展提供穩定的環境,也為農民提供長期投資的信心。而每個農區大約有20公頃農地作生產之用,形成一個有規模的農業群體,可以考慮組識成合作社,進行整個農區的規劃,增加生產效益。
今次農業優先區的規劃方向絕對正確,讓香港的農業走向規模化、現代化和規劃化。但美中不足之處是部分現耕的農場並未能納入農業優先區。經中心估算後約有51%的有機農戶將被包括在這政策劃定的區域, 19%位於北部都會區的發展範圍內,將會被收回作其他發展用途,為香港的可持續發展作出犧牲。但受影響的農民絕對不能讓他們流失,這方面署方亦建議作出一些妥善安排方案,包括「政府農地租賃計劃」和專屬「農業復耕及配對計劃」,讓受收地影響的農戶和有志投身農業的人士可以得以完夢。
但建議提出若涉及位於農業優先區以外的農地作非農業用途的規劃申請,漁護署一般不會從農業角度提出反對意見,我對這一個建議絕對有保留。為了配合北都創新科技發展,已經有超過一千多公頃的農地將會被改變用途,而農業優先區亦只規劃了980公頃,剩餘的二千多公頃規劃作農地用途的土地在規劃上並沒有提出可以隨意改變其既定的土地用途,反之,這些珍貴農業土地資源應該以城規會慣常的審批方針,絕不輕易改變其原有農地用途。再者,建議的農業優先區耕地面積並不足以應付《藍圖》提出的四倍增產指標,所以位於非農業優先區的農地絕不可以隨便改變其農業用途。
新農業政策和漁農業可持續發展藍圖為香港農業帶來新方向,但怎樣落實是最重要的一環,自2016年政策出台後,等了8年才出台落實推行的方案,實在有點姍姍來遲。但現耕的農民並沒有雄厚的資本來等待,希望當局真的能急農民所急,憂農民所憂,儘快落實農業優先區的實施細節,建設有香港特色的農區,讓農民安居樂業,為香港市民種出安全的食糧。但重中之重是市民大眾支持本地農產品,所以2025年3月30日星期日,一定要到中環遮打道支持年度盛事全城有機日,為本地有機農民打氣。
最後,我祝願香港可持續農業順利開展精彩的篇章!
黃煥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