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香港電台公共事務組
嘉賓: 香港中文大學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研究所陳佩教授
「大家好,我是陳佩 Barbara Chan,我來自香港中文大學組織工程實驗室,我現在於中文大學的生物醫學學院、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研究所,以及生物醫學工程系擔任教授。我從事組織工程、再生醫學、生物材料、細胞微環境等的研究有二十多年,我們的目標是在體外培養生物工程組織,然後植入人體內以取代受損的組織,目前我們正在研究膝關節的軟骨修復的組織工程,目前已經在進行第一期的人體試驗。我為何會對組織工程的研究這麼有興趣,是因為早前在美國讀博士後,曾經在一間兒童醫院見到一位嚴重燒傷,全身都包著紗布,整身都沒有完好皮膚,病情危重的一個小女孩。 醫生跟我說,如果有足夠的組織工程的皮膚,小女孩的醫治機會將大大提高,這個這麼震撼的經歷,令到我覺得原來從事組織工程研究,可以幫到別人,從此我就決定投身研究的行業。」
主持人:香港電台公共事務組
嘉賓: 香港科學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臨床腫瘤學系莫樹錦教授
「我是莫樹錦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臨床腫瘤學系系主任,我從事肺癌研究,在這方面已經工作了二十多年。 我主要研究肺癌的治療,由標靶治療、免疫治療到新進的cancer vaccine或者cell therapy我們都有興趣研究。另一方面,我們有很多研究與基因量檢測有關,如何找到一個基因的靶點,能夠幫助病人接受更好的治療。」
在二十幾年前的世界,當未有標靶治療的時候,醫生只可以透過化療方式治療肺癌病人。
「2002年,曾有文章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指出,檢視化療的成績,發覺病人平均生存時間只有十個月,可想而知在2002年那段時間,對於肺癌病人來說,是一個相當黑暗的時間,但是自從我們知道了EGFR這個突變,尤其在東方人口中相當多,我們進行了一個大型研究,證明了如果有EGFR靶點的時候,我們可以利用標靶藥,如果沒有的時候,化療會比較好,我們稱之為個體化治療的第一步。 走了第一步之後,當然有第二步,接下來十多年,我們找了很多不同的靶點,我們現在有一些新藥可以針對不同的靶點,所以換句話說,一個肺癌病人走進來,我們不再會就這樣建議進行化療,反而我們會先看看他的基因,按他的基因而決定標靶治療。 當然亦有很多病人沒有這個標靶的存在,尤其是吸煙者,有這個標靶的機會率是偏低的。 與此同時,過去十多年,我們亦從免疫治療入手,Anti PD-L1治療會按病人PD-L1的表達,而去選擇治療。現在來說,我們成功地讓免疫治療能夠改變治療的方向,差不多20%到30%的病人有可能長期生存。 」
雖然現時標靶藥物已經有不錯的成效,不過怎樣應對藥物失效的問題,會是有關研究領域的專家持續的關注。
「我們在這方面也有不少研究,當失去效用的時候,我們用甚麼方法處理,這是一個頗大的範疇,在接下來五至十年,應該會有很多新藥應而產生,但是除此以外,亦有好幾個新的平台,所謂治療的平台,是指能夠幫助到癌症的治療的科學新方法。其中一個平台我們稱為Antibody–drug conjugate (ADC) ,就是一個單元抗體,我們附帶了一個化療藥物在那裡,因為化療藥物就這樣進入身體,很可能令許多正常細胞受影響,但是如果有一個單元抗體懂得找癌細胞的時候,將化療直接帶到細胞裡面,可能可以減少它的毒性。 」
未來的研究趨勢還包括,如何應用細胞治療,在更多不同種類的癌症病人身上。
「利用自身的CAR-T细胞, 經過基因改造,帶回病人身體裡,去打自己身體的癌細胞,在血癌、淋巴腫瘤相當成功,因為那個靶點很清晰,但在其他的腫瘤,包括肺癌、肝癌、胰臟癌,還是一個初步的階段,在這一年已經開始有些頭緒,我們能夠有CAR-T去針對這些肺癌、肝癌或者其他的腫瘤,希望接下來十年有更多發展,能夠令CAR-T細胞治療能夠幫到這些病人。我們作為臨床腫瘤科醫生,跟病人走過很多日子,也跟很多研究人員走過很多日子,才能把最好的治療帶給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