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Search

X

未來·無限

簡介

GIST

Presenter:香港電台公共事務組

身處世界關鍵的轉折,需要眼界和知識。
每個星期六,我們會邀請一位科學家,介紹在其研究範疇內一個正在影響世界未來發展、我們不可不知的趨勢,以專業和視野來培養具前瞻的預測與洞察力。
星期六早上,讓我們看遠一點,看到未來的無限可能。

監製: 林嘉瑜
製作: 張璟瑩

最新

LATEST
29/06/2024

以mRNA技術令心血管再生

嘉賓: 香港青年科學院創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化學病理學系呂愛蘭教授

「我是香港青年科學院創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化學病理學系教授呂愛蘭,我的重點研究是心血管疾病和核糖核酸的技術,令心血管再生,為心臟病的患者帶來治療的新希望。」 

心臟病是全球人類的頭號殺手,每年因為心臟病死亡的人數,超過1700萬人。 

「最大的原因是成年人的心臟缺乏了再生能力,很多時候血管阻塞會令心肌壞死,一旦壞死就不能完全修復,我們想找出安全和有效治療心臟病的方法,現時是研究階段,很多科學家都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

 本地研究發現,人類在胚胎和胎兒期間擁有多種血管新生因子,這些因子在胚胎發育過程有著關鍵的作用,能促進血管形成和組織發育。 

「我和團隊考慮用mRNA技術,以基因治療方法治療心臟病,希望重新打開血管,尤其是針對一些細胞因子的mRNA,幫助心臟的再生修復。 在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人類的胚胎和胎兒,其實擁有很多血管生成因子,是我們成年人缺乏的,所以我們希望在研究發育期間,可以將嬰兒能夠再生的機制帶給成年人,因此我們希望研究一個可行的方法,利用血管的生成因子,套用於心臟再生技術,我們這個技術其實已經進行了多期臨床試驗,希望未來可以應用在器官再生修復和疾病治療方面。」

在未來,科學家會繼續探索免疫系統和人類疾病之間的關係,包括研究淋巴細胞「T細胞」的免疫反應,看看這些細胞能如何啟動再生基制,往後受惠的可能不單止是心臟病人。 

「再生醫學已經有幾十年歷史,除了細胞移植、血管新生之外,免疫細胞和免疫細胞治療的價值,其實仍然存在了很多未知的可能性,雖然成年人的心臟是不能再生的,但是出生幾天的嬰兒,即使心肌梗塞嚴重,都可以完全康復,我們希望研究人類的發育,尤其是如何將嬰兒能夠再生的機制,套用在成年人身上,希望能夠找到一些啟示,可以促進心臟血管再生,我們主要的研究是免疫細胞 ,其中淋巴細胞「T細胞」的免疫反應和它對於心臟再生的潛力,這個技術不只可以應用在心臟病患者,也希望能夠幫助解決因為血管發炎,或者無法快速康復的糖尿病相關的血管疾病患者,希望這些研究將來會有更多的啟示。隨著科學不斷進步,有很多創新的治療方法出現,或會令心臟病患者帶來新的治療希望。今天科技發達都是很多前輩努力的成果,希望有更多年輕人加入科研工作,即使不投身科研,都要勇於嘗試,為我們的未來出一分力!」

29/06/2024 - 足本 Full (HKT 09:20 - 09:30)

重溫

CATCHUP
X

結合人工智能及傳統數值模擬預測天氣與氣候

Presenter:香港電台公共事務組

嘉賓: 香港青年科學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理學院地球與環境科學課程副教授戴沛權


「我是香港青年科學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理學院地球與環境科學課程副教授戴沛權,也是一位熱愛大自然的大氣科學家,主力研究氣候變化、空氣污染、糧食系統和陸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關係。」


談起氣候變化,大家都會聯想到全球暖化,甚至是更頻繁地出現的極端天氣。大氣科學家究竟如何利用電腦模型,預測天氣和氣候變化的趨勢,從而幫助政府制定應對策略,緩和氣候危機? 


「傳統上,科學家主要因應目前的環境狀況,通過氣象儀器及衛星收集數據,監測天氣變量如氣溫、雨量、風速等的變化。我們繼而結合觀測數據,將過去和目前的天氣變量作為初始或邊界條件套入數學方程,編成電腦程式來進行運算,基本上這是一個計數的過程。 不過氣候是個不同的概念,它是一個地區在一段較長時期裏,即是至少三十年間氣象條件的統計,亦即所謂平均的天氣及其變化幅度。氣候的長期變化主要是受到外部因素所影響,包括太陽光度、地表面反射率、溫室氣體濃度等,而它們均可通過長期的觀測和數據收集而作出更準確的定量和定性,並可以按對未來情境的不同假設,利用數值氣候模型而作出相應的預測。」


科家家現時會利用超級電腦協助處理大量的天氣數據和執行不同的數值模型,透過綜合分析模擬結果,估算長期的氣候狀況。 不過,先進的電腦模型仍然存在許多誤差及不確定性。 


「所以現在科學家會結合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工具、覆蓋率更廣的衛星數據、以物理定律為基礎的數值模型,從而修正超級電腦預測模型中的誤差,作出更準確的估算。我相信結合人工智能及傳統數值模擬去預測天氣及氣候將會是未來的大趨勢,我亦積極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包括與氣候危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的糧食供應問題。其實超過三成的溫室氣體是源自糧食供應系統,現時我們可以通過人工智能、衛星數據和電腦數值模擬,幫助我們更準確地監測並預測糧食系統中溫室氣體及其他污染物的排放,例如甲烷和二氧化碳、活性氮化物等,這將有助政府制定更適切的政策,確保農業及糧食生產更具持續性,共建一個更可持續、美好的將來。」



RTHK Radio 1

15/06/2024 - 足本 Full (HKT 09:20 - 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