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X

未來·無限

簡介

GIST

主持人:香港電台公共事務組

身處世界關鍵的轉折,需要眼界和知識。
每個星期六,我們會邀請一位科學家,介紹在其研究範疇內一個正在影響世界未來發展、我們不可不知的趨勢,以專業和視野來培養具前瞻的預測與洞察力。
星期六早上,讓我們看遠一點,看到未來的無限可能。

監製: 林嘉瑜
製作: 張璟瑩

最新

LATEST
13/07/2024

納米醫療機械人

嘉賓: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趙偉仁教授


「我是中大醫學院院長趙偉仁教授。我本身是一個外科醫生,主要負責上消化道外科手術、內鏡治療和診斷,亦會研究外科手術機械人。」

現時外科醫生利用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早期腸胃癌患者,大大提高了患者保留器官的機會。 


 「我主要負責研究早期腸胃癌的診斷和治療,在過去二十年,其實我們看到世界上內鏡診斷腸胃癌的比率提升,我作為外科醫生,這是一個很振奮的情況。當我們在診斷時發現這些早期腸胃癌, 不需要進行手術去切除患病的器官, 只需要切除這些早期的腸胃癌。當中涉及引進內鏡黏膜下剝離術,以提供治療方案。這絕對對病人有優勢,因為可以令病人迅速痊癒,保留患病的器官和功能,他的康復和生活質素都會大大提升。現在我的研究集中於如何利用內鏡機械人去完成黏膜下剝離術,更加精準亦可減低併發症發生的機會率,從而希望病人可以回復得更加快捷,減低併發症和切除器官的比率,令我們的病人的生活質素提升,這可以改變到世界對早期腸胃癌治療的觀感,以及治療方法。」


透過醫學和工程的跨領域合作,醫療用機械人的體積可望越來越小,開啟更多治療方案的可能性


「在將來,我亦相信利用納米機械人技術,可以在將來十年間達到現在無法想像的治療方法,包括通過逆流膽管鏡,將納米機械人釋放到膽管裏面,而這些機械人可承載治療癌病的化療藥物,甚或是一些幹細胞,去到我們現在不能接觸的地方,譬如肝內膽管,接觸患病的肝細胞,從而將這些化療藥、標靶藥或幹細胞釋放,去治療肝癌,或者一些退化肝病,這可以是我們將來治療的方向。如果能夠達到這一點,就更能準繩地對應癌病或者炎症,去提供治療的方案,可以減低藥物在血管或身體產生的副作用。其實未來的想像空間是無限的,但人類的時間有限,希望可以在有限時間內影響未來。」

13/07/2024 - 足本 Full (HKT 09:20 - 09:30)

重溫

CATCHUP
X

利用廢物製成生態磚活化人工海堤

主持人:香港電台公共事務組

嘉賓: 香港城市大學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梁美儀教授

「我是梁美儀,香港城市大學的講座教授,也是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我的研究領域包括海洋生態研究、海洋污染、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系統修復。」

透過跨學科合作,科學家嘗試以創新方法,解決對環境和公共健康構成威脅的海洋污染問題。例如以焚化爐灰燼等廢棄物為材料開發創新生態磚,用以活化人工海堤,增強沿岸海域的海洋生物多樣性。 


「我們的工作是希望海洋環境越來越好,包括水質改善,生物多樣性提升,最終人與大自然可以有一個和諧的系統。因為我們的研究針對污染物的分佈和毒性,讓我們可以知道哪些污染物需要管制,從而令環境更加健康和清潔,同一時間我們會研究一些方法 ,例如生態海堤, 令生態系統可以進一步修復, 生物多元性大大提升,令我們的海洋不單清潔,亦有魚和小鳥 ,令人更享受大自然。」

在未來,科學家會繼續探究,人類日常生活中常接觸到的不同化學品,在流入海洋後對環境構成甚麼影響。 

「現在我們正在使用超過十萬多種化學物品,其實當中有很多是新的化學物品,不知道對環境的禍害。在未來十年,我們的工作希望可以透過一些高科技,看看化學物品的結構,我們可以推算它的禍害,在源頭分辨到一些安全的和不安全的,不安全的不要用,安全的才可以用,變相未來十年很重要,如果這些新技術真的可行,我們將來所用的化學物品都會比較安全,這樣可令到生態系統持續地發展下去。 舉個例子,我們經常使用的手機、電腦, 原來顯像管,即是顯示屏,裡面放有二十多種不同的化學物品,這些稱為液晶單體,其實沒有黏附在螢幕裡面,它是可以揮發出來的 ,也可以溶於水中,我們在整個大灣區的海底泥都有發現到,甚至在鯨豚身上都找得到這些污染物,當然人體內亦有, 我們要從中找中哪些毒性強比較要禁用, 哪些較為安全可以留下。這個方法既可以讓我們享受到顯示屏的亮度、色彩,與此同時也可以保護整個環境。」

香港電台第一台

06/07/2024 - 足本 Full (HKT 09:20 - 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