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X

未來·無限

簡介

GIST

主持人:香港電台公共事務組

身處世界關鍵的轉折,需要眼界和知識。
每個星期六,我們會邀請一位科學家,介紹在其研究範疇內一個正在影響世界未來發展、我們不可不知的趨勢,以專業和視野來培養具前瞻的預測與洞察力。
星期六早上,讓我們看遠一點,看到未來的無限可能。

監製: 林嘉瑜
製作: 張璟瑩

最新

LATEST
21/12/2024

利用新型望遠鏡研究超新星殘骸

嘉賓:香港大學物理學系副教授吳志勇

「大家好,我是吳志勇教授,我是港大物理學系副教授,我是一位天文學家,我主要觀測宇宙裏面比較極端的天體,譬如一些超新星爆炸的遺骸,以及脈衝星、脈衝星風雲等。  其實一般的星星,大家看見天上的星星和人類一樣有壽命,它完結後會變成另一種天體,例如太陽過多五十億年後會變成白矮星,我研究的是大質量的行星,八至十倍太陽質量的行星,它們燒光燃料之後,就會有很劇烈的超新星爆炸,剩下的可能變成黑洞或者變成脈衝星,我研究的方向主要是觀測這些超新星的遺骸,以及這些脈衝星,我會用國際上主要的太空望遠鏡,以及射電望遠鏡去觀測這些星的遺骸。 這些星的特別之處就是它們其實好細小,好像香港島這樣細小,但是質量很大,即是想像將太陽置於香港這樣細小的地方。 」


這些如此緻密的星體,對於科學家研究一些極端的重力、磁場等會有很大幫助,因為在地球上,永遠提供不到這樣極端的環境去進行物理學研究。

 「我研究的最主要範疇是看這些脈衝星上面,它們有很強的磁場,它們亦轉得很快,那麼它們會將粒子加速到很高能量,這樣在宇宙會形成所謂的宇宙射線。 宇宙射線被發現超過一百年,它們的來源是怎樣的,人們未太清楚。 目前最主流的學說,是指這些在銀河系的粒子會在脈衝星附近,以及在超新星遺骸的擊波裏面加速,它們來到地球之後形成了高能的粒子,其實對我們的生活也會有一點影響。 譬如我們常用到的碳-14年代測定法,是由於這些高能粒子不斷撞擊地球的碳-14原子,不斷產生碳14,才做到測定時間。」

 傳統天文學幾千年以來,都是觀測可見光為主,不過,最近的一百年間,已經超越了可見光,進而透過電磁波,甚至中微子等理解天體。 

「即是由射電一路到可見光、紅外、紫外、X射線、伽瑪射線都有,現時這被稱為多波段觀測,可觀察一個星體不同波段發出來的強度、能量,估計它背後的物理狀況,但新的趨勢不止多波段,除了電磁波之外,還有其他中微子、重力波等,或者宇宙射線,即是將幾個不同方向組合起來去觀測天體,它的背後有甚麼正在發生,這超越了可見光的範圍,亦超越了電磁波的範圍,有些東西是從電磁波中觀察不到的,例如中微子,現在我們已經有中微子天文台。譬如我研究的脈衝星,如果兩粒脈衝星撞在一起時,它們會產生很強的引力波,事實上現時已觀測到有幾個這樣的事件,而重要性是在於其實很多重的金屬會在這個過程中誕生,估計有大部分重的元素會在超新星爆炸的時候誕生,以及會在兩個脈衝星碰撞的時候誕生,這些都會導致很強烈的引力波,這亦都可以解釋到很多重的元素,在宇宙如何誕生,以及在地球觀測到的,例如金、銀、銅,這些重的元素是如何在宇宙中產生。」

 
未來影響天文學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於學者會運用到不少新型的望遠鏡。

「今後五至十年,會陸續有很多新的望遠鏡落成,最主要譬如我從事射電的方向,有一個名為平方公里列陣,具備多支望遠鏡,會在南非和澳洲分別建設多支望遠鏡,規模屬史無前例的大。它當初的計劃是收集面積達一平方公里,它會每天觀察天上星的變化。 這樣大的望遠鏡會收集到很多數據,可能一秒鐘一個terabyte (TB),一個一TB的硬碟,一秒鐘就填滿了,這樣大量的數據究竟如何儲存和分析,是未來我們關注的趨勢,以及未來研究的課題。 現時科學家嘗試用人工智能的辦法去分析,可能只會保存有用的數據,即時篩選,否則很快就填滿硬碟,數據產生速度太快,難以保存太多。 現時新型的望遠鏡會每日觀天,看星的光度有何變化,這亦是未來的大方向,因為現在我們有這樣的儀器,有條件和運算能力,可以每晚觀天,每晚拍一張照片,然後看光度有何變化,這是屬於Time-Domain Astronomy,即是時間性的天文學。從前並不是這樣的,從前可能隔幾十年,才有人拍某個天區的一張照片,現在可以做得很頻密。」

21/12/2024 - 足本 Full (HKT 09:20 - 09:30)

重溫

CATCHUP
X

氣候變化加快蚊及蜱蟲相關傳染病傳播

主持人:香港電台公共事務組

嘉賓: 香港青年科學院院士、香港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林讚育副教授


「我是林讚育,是香港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亦是香港青年科學院院士,我研究的重點是集中於新興傳染病,包括流感和冠狀病毒,例如近年大家比較熟悉的新型冠狀病毒及禽流感等,我的工作是研究這些病毒的起源、傳播和演化過程,以及它們如何由動物宿主跨越到人類 ,適應在人類身上,最後形成傳播。」


科學家透過研究,希望更加了解這些病毒,從而找出更有效的方法,來發現、預防和控制這些疾病 。

「自然界存在著很多不同種類的病毒,它們會透過演化適應在人類身上,造成疾病的大流行。一些已經存在於人類的病毒亦可能會突變,令到抗病毒的藥物和疫苗失去效用,所以更好地了解這些病毒怎樣去演化,我們才能夠預測哪些新的病毒可能會出現,和它們怎樣影響人的健康,這些知識亦有助於我們開發新的藥物,和優化現在的藥物和疫苗去應對不斷演化的病毒。 我們的研究最終目的,是希望幫助到世界更加好地為下一次的傳染病大流行作準備,甚至阻止它們發生。」


氣候變遷影響人類生活,某一些傳染病的傳播更會因而加劇,科學家將會繼續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輔助,找出應對各種新興傳染病的辦法。 

「病毒一直不斷進化,新的病毒可能會跳到人身上,形成疾病的爆發,世界衛生組織呼籲各國政府更加好地去準備,應對未來未知的新的病原體出現。我們應該要密切關注這些新的疾病, 特別是那些由蚊和蜱蟲作為媒介傳播的疾病。 因為氣候加劇變化,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和開發,都會促使這些疾病媒介的遷移,同時也加快了這些疾病的傳播。我們還需要去關注新興的一些技術,例如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出現,這些技術都可以通過跨學科的方法,應用在新興傳染病的研究裡面,幫助我們去開發更加強大的藥物和疫苗。我們必須要保持警惕,並且做好充分的準備,去應對下一次可能出現的傳染病大流行。」

香港電台第一台

03/08/2024 - 足本 Full (HKT 09:20 - 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