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X

未來·無限

簡介

GIST

主持人:香港電台公共事務組

身處世界關鍵的轉折,需要眼界和知識。
每個星期六,我們會邀請一位科學家,介紹在其研究範疇內一個正在影響世界未來發展、我們不可不知的趨勢,以專業和視野來培養具前瞻的預測與洞察力。
星期六早上,讓我們看遠一點,看到未來的無限可能。

監製: 林嘉瑜
製作: 張璟瑩

最新

LATEST
16/11/2024

骨軟骨複合組織工程技術

嘉賓: 香港中文大學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研究所陳佩教授

「大家好,我是陳佩 Barbara Chan,我來自香港中文大學組織工程實驗室,我現在於中文大學的生物醫學學院、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研究所,以及生物醫學工程系擔任教授。我從事組織工程、再生醫學、生物材料、細胞微環境等的研究有二十多年,我們的目標是在體外培養生物工程組織,然後植入人體內以取代受損的組織,目前我們正在研究膝關節的軟骨修復的組織工程,目前已經在進行第一期的人體試驗。我為何會對組織工程的研究這麼有興趣,是因為早前在美國讀博士後,曾經在一間兒童醫院見到一位嚴重燒傷,全身都包著紗布,整身都沒有完好皮膚,病情危重的一個小女孩。 醫生跟我說,如果有足夠的組織工程的皮膚,小女孩的醫治機會將大大提高,這個這麼震撼的經歷,令到我覺得原來從事組織工程研究,可以幫到別人,從此我就決定投身研究的行業。」

陳教授期望,未來在醫療系統內,可以實現到個人化的組織工程以及再生醫學服務,透過與醫院、政府等持份者合作,推動各類先進治療產品,例如組織工程產品的產業發展,將研究成果轉化。

「我們的團隊現階段進行一些EOCT,即是工程骨軟骨組織的項目,以這個為例,我們研究的技術是希望可以利用患者他自己的幹細胞,在體外符合GMP,即是生產品質管理規範的一些設施當中,在無菌的車間培養,成為一些複合骨和軟骨組織,接著再由醫生通過微創的關節鏡的手術,植入患者膝關節軟骨受損的部位,可以修復受損的軟骨組織,促進軟骨的再生,希望可以令患者快些回到正常的生活。其實除了運動創傷,隨著全球老齡化的趨勢,很多種退化性疾病,包括骨關節炎等,其實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素。 這些疾病其實需要一些更好的研究和治療,我們現在正在致力研究一些更好的組織工程及再生醫學解決方案,希望可以研發一些更安全、有效,並適合病人所需的不同組織工程產品,以解決仍未可以滿足到的醫療需求。我相信有一天,當一個患者被診斷出患有某種組織受損,或者功能障礙等疾病,我們的醫療系統和先進治療產品行業可以為患者提供訂制服務,訂制出屬於病人自己的、安全、有效的健康組織,從而取代受損的組織的結構和功能。 我認為人類值得擁有這些高品質的醫療服務。」

未來組織工程再生醫學的發展,其中一個重點在於跨學科合作。

「例如我們組織工程師,已經有與醫生、生物醫學工程師、細胞和發育生物學家、材料科學家等有長期合作,希望可以突破一些我們自身學科當中的技術限制,開發一些更全面的組織工程產品,而我們亦需要和業界合作,例如一些私營的醫療機構、專業的細胞庫等,從而將產業發展得更好。

第二,其實香港衛生署已經在實行一些先進治療產品,我們名為ATP的監管,亦做了很多工作刺激ATP產業的興起。 在各個措施方面,包括一些有良好生產規範的生產設施,潔淨車間的建立,及在產業中專業授權人的培訓。 現在香港開始擁有自己的GMP的設施和合格的專業授權人。為了向患者提供先進治療產品,除了醫生、護士等醫療保健專業人員之外,GMP生產的人員,以及很多其他支援行業亦很重要,包括經過驗證認可的第三方品質控制測試中心或實驗室、經認可的生物樣本庫存服務公司、經認可為細胞和組織提供良好配送,實踐合規快遞服務的物流公司,和專門從事GMP生產的清潔服務公司等,很多的行業其實都需要支持和支援,才可以真正將ATP先進治療產品的產業做得更好。

第三,我們先進治療產品行業是需要長期的基礎科學和工程的研究,這麼多間大學已經有不少研究上的支持,我們更加需要的是持續的人力和財力上的支持和投資,其實我們這麼多年培養了很多年青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可以讓他們更長期和有信心地從事這些高增長行業,為他們提供更好的職涯道路,對於我們留住這些人才真的很重要,我真的視我們的團隊為最重要的資產。
最後我們覺得跨地區合作亦很重要,因為先進治療產品產業是全世界都需要的,因為我們現在遇到的醫療問題越來越多,但是各個地區有關研發、生產、臨床應用、商業化的進程、法規、設施規模和審批制度的不同,其實是很關鍵的。一個地區的不足通過與不同地區合作,希望可以互補不足,將先進療法產業做得更好。香港處於大灣區,亦面向世界,希望可以藉著這個獨特的地位,推動先進療法產品產業的更好發展。」

16/11/2024 - 足本 Full (HKT 09:20 - 09:30)

重溫

CATCHUP
X

新能源車輛、自動駕駛與低空經濟

主持人:香港電台公共事務組

嘉賓: 香港科技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講座教授、極智慧城市研究院創始主任羅康錦教授

「我是羅康錦教授,是香港科技大學工學院院長、極智慧城市研究院的始創主任,也是土木及環境工程系講座教授。我的研究範圍是智慧出行和智慧城市可持續發展幾個題目。」


按去年數字,香港公共交通每天載客超過1150萬人次,當中以鐵路為骨幹,而香港道路密集,平均每公里就有365輛領有牌照車輛。香港要發展成為一個智慧城市,智慧出行是重要的一環,當中涉及善用科技,更有效地管理交通,便利市民出行。


「我的研究主要是處理智慧交通題目下,與大家息息相關的事情,例如如何保證交通網絡有效、可靠、方便、抗災性、抗事故性,而且在溫室排放、能源方面也達到良好的表現,最後就是安全性方面,即是減少交通事故。這幾方面影響大家每天的作息,譬如大家每天上班路途可以減少十分鐘,大家的生產力,或者回家後的休閒時間都會增加,少數怕長計,幾百萬人,每人十分鐘的時間值是非常重要的。 在智慧出行或者智慧城市的領域,正正為市民解決交通擠塞,或者事故所產生的各種壞影響,令到大家更方便,更可以享受生活時間。」


從事交通研究的學者除了著力探討如何提升交通網絡的效率以外,亦要思考方法,令更加環保、新穎的出行模式適用於未來的社會。 


「交通很影響溫室氣體排放,有兩成多是由交通產生,所以將來的新能源交通工具,如電巴、電車是非常重要,處理問題的辦法。 另一方面就是自動駕駛,即是車可以自己出行,不用由人來駕駛,外國或內地很多城市都有應用,到底它會如何改變我們出門的習慣? 第三方面,我們稱之為低空經濟,就是如何利用無人的飛機或無人的小型飛機,去傳遞貨物或載人,這三方面是將來十年非常重要的趨勢。在香港從事交通相關的科研工作,其實香港擁有一個非常有效,而且管理得非常好的交通系統,在這個基礎之上進行科研,具備了良好的根基,我希望政府和學界有更多合作,令科研的成果可以更容易落地,譬如新能源的車輛或者自動駕駛的廣泛的應用,以至低空經濟各方面如何推行,這三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我希望學界或者研究界和政府有更多的合作機會,將產學研落地。」

香港電台第一台

07/09/2024 - 足本 Full (HKT 09:20 - 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