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er:香港電台公共事務組
嘉賓: 香港中文大學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研究所陳佩教授
「大家好,我是陳佩 Barbara Chan,我來自香港中文大學組織工程實驗室,我現在於中文大學的生物醫學學院、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研究所,以及生物醫學工程系擔任教授。我從事組織工程、再生醫學、生物材料、細胞微環境等的研究有二十多年,我們的目標是在體外培養生物工程組織,然後植入人體內以取代受損的組織,目前我們正在研究膝關節的軟骨修復的組織工程,目前已經在進行第一期的人體試驗。我為何會對組織工程的研究這麼有興趣,是因為早前在美國讀博士後,曾經在一間兒童醫院見到一位嚴重燒傷,全身都包著紗布,整身都沒有完好皮膚,病情危重的一個小女孩。 醫生跟我說,如果有足夠的組織工程的皮膚,小女孩的醫治機會將大大提高,這個這麼震撼的經歷,令到我覺得原來從事組織工程研究,可以幫到別人,從此我就決定投身研究的行業。」
Presenter:香港電台公共事務組
嘉賓: 香港中文大學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教授
隨著社會近年對腸道微生態的相關研究多了接觸,大家有可能聽說,腸道就如人的第二個大腦,但為個有這個說法?
「為何稱之為人的第二個大腦,是因為如果我們將腸道裡面的微生物的基因總和加起來,是等於我們身體其他細胞的一百倍或以上。 我們人體的基因是不可以改變的,是父母遺傳給我們的,但是相反我們腸道微生物的基因,它可以透過我們不同的飲食,或者其他科學方法來改變,從而改善我們的健康,以至改變疾病產生的風險。傳統智慧認為,腸道微生態只是影響消化、飲食、排泄的習慣,近年已經有很多科學和臨床醫學的證據,證明原來腸道內的細菌好與壞,是影響到我們健康的,例如肥胖、糖尿病、大腸癌,甚至很多腸道以外,大家完全聯想不到關係的事情,我們的情緒、小朋友的自閉症,以至長者的認知障礙,也與我們腸道細菌的好壞息息相關。在可見的將來,我們已經可以知道,能夠有及早的測試方法,透過檢驗少量糞便,已經知道患大腸癌的風險,甚至小至一、兩歲的小朋友,我們可以預測到他們將來,去到五、六歲時,患自閉症的風險,所以我覺得未來的日子,透過改變我們腸道的細菌,可以改變我們的健康,改變我們的命運,這是未來的十至二十年的世界大趨勢。」
展望未來,科學家相信腸道微生態的有關研究結果,將會在疾病預防,以及藥物開發方面,發揮很大的效用。
「我相信將來只要大家留少量糞便樣本,我們已經可以幫大家分析不同疾病的風險,患病的機會有多高,從而可以對症下藥,預防勝於治療。大家以後不要認為,糞便就這樣沖走,少量的糞便樣本其實是一個很重要的資料庫。 第二,我們可能需要從現在開始,將那些有用、重要、珍貴的細菌保存,因為隨著我們的社會變得越來越現代化,我們的飲食和生活習慣令到很多以往有益、珍貴的細菌慢慢地從這個世界消失。我們可能真的需要一個很規模大的糞便庫,即是糞便的挪亞方舟,儲存起一些珍貴的糞便,為我們將來下一代,將這些珍貴、有益的菌取出來,可能可以減少下一代患上多種疾病的風險。生物醫學科研方面,香港的國際地位是非常高的,但今天我們要面對的挑戰是如何將這些學術上的科研轉化落地,每一天能夠應用在市民的身上。我希望從事科研工作的同事、朋友不要氣餒,因為這條路的確是一條艱苦、孤獨、迂迴曲折的道路,我希望在可見的將來,我們香港能夠成為一個科研創科中心,將健康和希望帶給我們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