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er:香港電台公共事務組
Presenter:香港電台公共事務組
嘉賓:香港大學工業及製造系統工程學系助理教授郭永鴻
「 大家好,我是郭永鴻,是香港大學工業及製造系統工程系助理教授,亦是現任香港運籌學會主席。我的研究包括運籌學、優化和大數據分析,而主要的應用是物流、交通和醫療管理。」
學者指,運籌學在學術界被稱為管理科學,它的應用有悠久歷史,和其他很多不同的工科技術一樣,起源於戰爭的時候。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運籌學成為一個正式的科目,英國請了一批科學家去優化戰爭時的決策,提高勝算和減少傷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運籌學開始應用在不同的領域,包括製造業、物流、交通、能源和醫療等。
運籌學其中一個最常用的工具是優化,一個現實生活例子,其實可以用數學的模型去表示,首先要定義決策的變量、目標函數和約束條件。一個常見的例子就是最短距離路徑問題,大家都應該用過導航,在這個問題上,首先我們有了城市的網絡,然後決策是會不會經過一條街, 如果經過的話會是1 ,不經過的話會是0,目標的函數是所有經過的街道的距離加起來, 約束條件會是路徑要符合城市網路的規則,當有數學模型之後,我們可以用算法去解決問題,例如線性規劃或Dijkstra algorithm去求解,所以當大家有GPS定位,再用自己位置和終點去找路徑,其實已經解決了一個優化的問題。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下,尤其是在智慧城市的框架下,運籌學家不停研發一些對社會有幫助的應用。例如公共交通工具,以前坐巴士可能付車費的時候,很多時候用硬幣, 很多時候坐車的訊息是沒有被記錄到的,但現在利用電子支付技術的場景下,公共交通工具公司其實可以了解不同時間、不同車站乘客的流量,他們在哪裏上車、哪裏下車,亦可用他們過往的交通時間,去作整體公交時間表的編制、車輛調度,而實時的數據亦都可以作為實時車輛調動、調班,乘客亦都可以透過手機軟件,重新編制自己的交通計劃, 這些全都是大數據結合優化的應用。
在醫療方面,傳統的病人病歷用紙和筆去記錄,現時數字化下,不同的醫療訊息,好像醫療儀器對病人採集的數據、圖像的分析,都可以作訊息數據化。醫療系統可以為病人建設個性化的數學模型,從而用數學去優化醫療計劃,而醫院亦都可以從病人的數據,甚至醫院的地理位置、 日期 、天氣等訊息,去作醫療系統需求的預測,從而可以優化醫院的病床、人手的分配,甚至藥物的庫存等。 」
隨著社會各類機構需要儲存和分析的數據量越來越多,科學家亦要研究如何提高算法的速度。
「在未來十年或更長的時間,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優化會繼續對世界有一個重大、正面的影響,但我們都要留意當中的挑戰。數據量持續地增長,不單對儲存量的需求越來越大,所需的電腦計算能力亦會越來越大,可能有人認為電腦設備的發展會更加厲害,但其實我們現在去做優化的不同問題的參數、決策都有所增加。在我們學術界有一件事叫做維數詛咒,是一個學術界和業界都發現到的問題,令到計算未必可以在合理的時間完成,所以其實科學家都需要研發提高算法的速度。而現實生活中,事件亦經常出現隨機性,通常我們做優化的時候,都會想優化目標的平均值,但可能當事件隨機發生的時候,會出現一定的風險,要怎樣優化我們的目標,但同時間可以令風險降低,也是另一個我們現在著眼的問題。 最後在數據驅動優化的框架之下, 很多時候最優的決策,會偏向於某一群利益的相關者。在這個情況下,我們如何制定算法、優化模型,可以令到我們的優化決策可以更公平,這些都會是我們未來需要去著眼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