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ers:馮傑、唐睿
開拓文字新國度,帶來閱讀新感覺。與你一起走進文字世界,分享閱讀的樂趣。
#香港電台文教組
#藝文一格 culture.rthk.hk
Presenters:馮傑、唐睿
'
【開卷樂】《法蘭西遺囑》 - 我是俄國人抑或法國人?
「俄語是我的交談語言,法語是我的書寫語言。」俄籍作家安德烈・馬金尼說道。馬金尼出生在蘇聯時代,卻自小受到唯美浪漫的法國文學薰陶。兩種文化風格迥異,卻在他的筆觸下一同綻放。他一直遊走於兩個世界之間,尋找屬於自己的身份認同。榮獲法國1995年龔固爾文學獎和梅第西文學獎的長篇小說《法蘭西遺囑》,正正反映了這位俄籍法國作家對於俄國人和法國人兩種身份認同的矛盾心路。
歷盡俄國動盪歷史
《法蘭西遺囑》的故事由主角小時候在俄國的生活點滴開始。他兒時與外祖母夏洛黛一起生活,有一日,主角無意間發現夏洛黛珍藏舊照片的箱子,照片包括1910年的巴黎洪水。夏洛黛回憶起她年輕時期在法國生活的往事,並慢慢向孫子細訴法國的文化、歷史和生活,主角的內心也漸漸構築出對法國文化的享往和「法國人」的身份。但他的言行卻惹來同學的戲謔,被嘲笑有法國唯美的脂粉味。俄國的生活環境,與他內心的「法國身份」一直不協調。即使主角長大以後,終於來到他朝思暮想的法國巴黎,身份認同的矛盾仍然與日俱增。
書中另一條主線是夏洛黛的故事。她的一生貫穿了俄國二十世紀初的事件,呈現俄國「十月革命」前後的動盪歷史。夏洛黛自小就有法國文化根基,當時俄國人亦傾慕歐洲文化。可是隨著俄國政局轉變,「十月革命」後社會主義興起,社會普遍抗拒西歐文化。夏洛黛昔日被俄國社會肯定的法國身份,使她受到歧視和攻擊,甚至被人質疑她是外國間諜,後來還被送往僻遠的西伯利亞。
身份認同緣於文化和想像
《法蘭西遺囑》是一本帶有強烈自傳色彩的小說,小說主角內心的鬱結,也就是作者馬金尼所經歷的掙扎和顧慮。無論是小說主角、夏洛黛還是馬金尼,他們一路走來,都不斷尋找屬於自己的身份認同。
研究外國文學的作家唐睿直言,身份認同很多時緣於想像,包括語言、習慣,和對土地的感情,由抽象元素建構出個人身份,這往往建基於無形的文化多於實質一張身份證明。可是,內在對自身的肯定,並不等於得到外人理解,有時候更會「左右做人難」,例如夏洛黛在俄國遭受的對待。
夏洛黛經歷了苦難,最終卻沒有逃離俄國,選擇在這塊土地上終老。讀者不妨透過這本書,體會小說主角和作者對身份認同的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