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馮傑、鄒芷茵
開拓文字新國度,帶來閱讀新感覺。與你一起走進文字世界,分享閱讀的樂趣。
#香港電台文教組
#藝文一格 culture.rthk.hk
主持人:馮傑、鄒芷茵
'
【開卷樂】《尋常與作樂-哲學與文藝的25則思考》-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香港明愛專上學院高級講師李敬恒愛在尋常生活中,發掘深入淺出的哲學例子,讓學生認識哲學。《尋常與作樂-哲學與文藝的25則思考》一書中,他亦從音樂引伸至哲學。
在〈與眾同樂:由音樂到治國〉一文中,李敬恒提及〈孟子.梁惠王上〉中,「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這家傳戶曉的故事。孟子認為齊宣王愛音樂則齊國「其庶幾乎」,但宣王卻認為自己喜愛流行音樂非先王之樂,孟子回應:「今之樂猶古之樂也」。李敬恒指孟子這樣的回應是訴諸音樂一般特性,也就是音符樂章的排列構成和諧整體性,意義由整首樂曲發揮作用而定,故今樂古樂沒太大分別。
對他人承認與關懷
李敬恒認為,每個人都需要由基礎去學習音樂,以培養演奏樂器及欣賞音樂的能力。因此「好樂」除了涉及個人彈奏,亦牽涉與他者的交流。眾樂樂背後的含意,是與其他音樂愛好者互相交流,並帶來更大的樂趣,達至「和而不同」。
君主治國之道也是如此,在位者「好樂」之餘,亦應「與民同樂」。李敬恒言:「一國之君的角色與職責,正如一支樂團的指揮。當君主能履行他的職責,充份地發揮樂團的水准,他才能獲得作為君主而言真正的利益與快樂。」這種追求正正要求在位者捨棄自身的利益,無私地承認其他欣賞者和演奏者的存在和價值,「這種對整體和諧的追求、對私人利害考慮或實用目的之摒棄,以及對他人的承認與關懷,正是搭通音樂、道德與政治的橋樑。」
人只有工具價值?
近年ChatGPT的出現,人工智能技術日漸提升,使不少人憂慮——假如人工智能能夠創作出比大多數人優秀的文學、音樂等藝術作品,是否意味科技能夠取代人類?李敬恒在書中〈多餘的存在:人類會否被科技取代〉一文中分析,「感受與欣賞世間美好事物也是人的獨特的能力,而科技的產品正好作為培養這種能力的其中一種工具。」藝術創作沒有單一清晰的標準,難分優劣。而且藝術具表達情感的功能,創作者在過程中往往能直抒胸臆。故李敬恒認為,即便世間的確存有比自己的還優秀的作品,也難以取代自身創作的獨特性,因此科技難以取代人的創作面向。「人工智能真的發展成有意識的創作者,亦只代表世界上多了一些非常出色的作家,依然不等於人的創作沒有對自己的主觀意義與價值。」
李敬恒指,人類利用科技縮短大量繁瑣無意義的事情,但不代表科技可以取代人類的價值。他笑言我們只是用科技縮短處理事情時間,而剩下來的時間,只換來更多需要做的事情,這是一個社會制度問題。李敬恒稱,如果人因為科技進步失去工作,又或是不能生產就變得沒有價值,這並非科技問題,而是「社會制度是否以尊重人的基本價值為基礎,為人提供理想生活為目的的問題。人只有被社會視為可以被取代,才會出現人會否被取代的問題。人應該如何看待人工智能的角色,終究是人類的選擇和決定。」
我們日常圍繞很多大大小小的問題,讀哲學就是要學懂宏觀地審視問題,再仔細地觀察,了解問題核心,繼而反省自身習以為常的信念、判斷、行為。相信這本書能帶給讀者一些得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