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馮傑、鄭政恆
開拓文字新國度,帶來閱讀新感覺。與你一起走進文字世界,分享閱讀的樂趣。
#香港電台文教組
#藝文一格 culture.rthk.hk
23/11/2024
網上直播完畢稍後提供節目重溫。 Archive will be available after live webcast
23/11/2024
主持人:馮傑、鄭政恆
'
【開卷樂】《穆如茶話:楊智深茶學存稿》-功夫茶與工夫茶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揉合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及生活習尚,與國民生活關係密不可分。「穆如茶學」創辦人楊智深自1980年代起在香港推廣中國茶學,數十年來孜孜不倦,憑藉自身對茶的深入研究,推廣理論與實踐兼重的茶學。楊智深2022年離世,其好友朱少璋蒐集了楊智深五十多篇散見於網絡、報章、雜誌的茶學文章,編成《穆如茶話:楊智深茶學存稿》一書,繼續傳揚楊智深的茶學精髓。
楊智深字穆如,生於1963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1986年,他在香港法住文化學院創辦中國茶文化課程,成為香港推廣茶文化的先軀。他又於2010年在北京先後成立「穆如茶室」及「穆如茶制」,推廣傳統功夫茶和生活美學。楊智深多年來以茶會友,遊走於內地、香港、台灣以至星馬等地,籌劃並主講茶學專門課程和講座。
何謂茶學?茶學是指研究茶樹、茶葉、茶飲或茶文化的學科。楊智深提倡的茶學包含學習和學問的意思,須用功地深入研究茶的所有。茶學中有所謂茶制,就是正統中華茶文化的制度。楊智深認為品茶要講求環境、器皿、茶葉良莠,他創立的「穆如茶制」正是從這三個環節著手,主張茶室設計需符合現代起居原理,並融入傳統山水,古今並存。茶制亦著重器皿優良,以及嚴取正山名區的茶葉等。
楊智深在〈茶無杯說〉中言,中國品茶之流大致分為宜淡的綠茶龍井、白茶壽眉、陳茶普洱,宜濃的武夷岩茶、安溪鐵觀音等,當中又講究泡茶技巧,也就是常說的「功夫茶」。坊間愛將潮汕地區的飲茶文化稱為「工夫茶」,其「工」字有時間的含意。楊智深在〈功夫茶概論〉言:「因而採與製兩個環節,當時的人慨嘆過程耗費工夫,採摘需要比別的茶多候十五到二十天,製茶更是拖長到半年的光景,所以有『工夫茶』一說。」然而楊智深主張用「功」字去描述。他指茶傳至潮汕地區後,「斟酌器物之精,推敲沖茶之細,則非是過程時間長短來量度。器物精巧,關乎良工手藝的功夫,沖茶注水則乃掌茶剛柔的功夫」。楊智深所重之「功」,實指是沖茶的技藝。可見楊智深的造詣和匠心,亦足見其茶學的嚴謹之處。
茶學歷史久遠,楊智深辨源析流,指茶的歷史該以明太祖朱元璋「廢蒸團、興炒散」為分界線。唐代以來,一直以「煮茶」、「喫茶」為尚,自明太祖下令禁止百姓蒸茶後,坊間便改為「泡茶」、「飲茶」。現時不少人論泡茶,卻誤用唐宋煮茶標準,泡茶時甚至亂用煮茶點茶器具。楊智深認為唐代陸羽的《茶經》是茶學經典,內裡精行儉德等大原則無分時間,但涉及煮茶具體步驟,卻不可應用於明朝以後的「泡茶」活動。
《穆如茶話:楊智深茶學存稿》全書分為主要談及茶學的「內篇」、對傳統文化和美的追求的「外篇」,及文章延伸和補充的「雜篇」、「附錄」。編者朱少璋形容,楊智深文學根基深厚,以恬淡逍遙之文字,談中國茶學之奧妙。文字猶如佳茗,淺嘗則淡雅清幽,細味則餘韻悠長。讀者不妨泡一杯茶,慢慢細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