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族群,就是一個文化載體,透過承傳而具有獨特性;台灣原住民屬於南島語族(Austronesian)的一支,人口不到台灣總人口數百分之二,在台灣變異性極大的自然環境中,原住民因應不同的生態而發展出不同型態的生活模式,也衍生出不同的聚落文化,創造出獨特的文化圖騰。
數百年前,特富野部落的獵人,因追逐一隻山豬而發現來吉這美麗的地方,也發現這理得土地非常肥沃,所以就帶著大大小小的家眷遷移此地,而成為現在的「來吉山豬部落」--鄒族。鄒族人現今的居住分布以嘉義縣阿里山鄉一帶的山區為主,近幾世紀以來,受到來自東部山區布農族領土擴張,以及來自西部平埔族和漢人的入侵,人口銳減,目前只有六千多人,是台灣人口第二少的原住民,很多傳統文化都在消失之中。
鄒族人的宗教信仰屬於超自然的神祇信仰。主要的神祇有天神、戰神、獵神、土地之神等。塔山為阿里山山脈中最高的一座山。自古以來被鄒族奉為「聖山」,塔山是族人死後的靈魂歸宿,善良的人死後,魂歸大塔山;行惡的人死後,就要到小塔山受罪。塔山是鄒族人的冥界,族人相信山裏的世界與陽世截然不同,山上是鬼神的居所,並有直通冥府的穴道。鄒族在每年的小米收割完後舉行小米收穫祭, 主要祭祀小米神,感謝神對農作的照顧,並藉著祭典強化家族的凝聚力。每一個家族的成員都必須回來,家族之間互訪達到聯誼的情感交流。由頭目及長老訓勉每一位族人,並唸誦族人的歷史史詩,並行祈福。這樣的過程,不僅是農作祭儀的過程,更實踐了長幼有序、氏族融合與薪火相傳的部落倫理。
不舞‧阿古亞那,一個來自阿里山來吉村的鄒族女孩,從前在台北唸復興美工,後來回到阿里山的來吉部落,創作了「不舞作坊」,運用她所學的美術技藝,連結鄒族文化創造出擁有文化氣味的工藝品,用石雕、陶藝、雕塑與繪畫,串聯起鄒族歷史的新風貌,為鄒族文化發聲。不舞透過自己所創作的工藝品,不只將自己對族群的情感與文化轉化為實體,也希望族群的聲音讓外界聽到,不要被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不舞更在自家附近種茶,以有機自然農法栽種山豬茶,「不舞作坊」的存在,不單只是族群文化的創作中心,更是凝聚鄒族部落情感,連結過去與現在的交流平台。
台灣原住民族的歷史是充滿艱辛苦難的,在時代的沖擊下,台灣原住民族群慢慢被漢化,散居與遷徙令原文化漸漸被淡化,年輕一代都遷居市區,不願回鄉居住,令原鄉沒落,但仍有原住民返樸歸真,重回山野,努力承傳先祖的靈性,回歸自然,尋找失落的圖騰,延續先祖流傳的生活,尋回消失中的文化圖騰。
導演:陳偉棠
旁白:黃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