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製:俞芷玲
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加速,空氣污染已成為不容忽視的重大挑戰,不少人因而患上呼吸道疾病,究竟有什麼辦法可作出應對呢?
現在粵港兩地政府正密切合作,加強對珠三角區域的空氣監測。不旦設立大量的監測站,更研發了一套智慧空氣質素監測系統(Smart AQ)。這套系統可以實時掌握污染物濃度和交通流量,並利用先進建模預測未來空氣變化。只需打開手機App,你就能掌握最新的空氣質量!
有的時候在街頭看到大排長龍,拿着大包小包到「綠在區區」回收站,到底是什麼驅使市民如此積極投入?
「綠在區區」為社區居民建立了便捷高效的回收網絡,讓他們輕鬆回收9種常見的可回收物品。最關鍵的是,計劃設有積分獎勵機制——回收獲得積分,可兌換生活用品。這不僅簡化了回收流程,還能獲得實在回報,成功吸引了大量市民參與。除了社區回收點,「綠在區區」還設有環保站,定期舉辦教育活動,進一步推動環保參與!
保護海洋生態這項重大挑戰,單靠一方力量是難以應對的,唯有互相合作,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粵港澳三地政府正積極採取行動,共同實施國家「十四五」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並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著眼於提升珠三角河灣流域的水質和海灣建設。環保署更進一步與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簽署協議,共同商討工作方案以提高大灣區海洋生態環境質量。透過集合各方資源和專業優勢,實現更全面、更有效的海洋環境治理。
曾經又黑又臭的沙田城門河,在30年間經歷了怎樣的蛻變呢?環保署署長徐浩光會為大家詳細講解當年政府如何通過嚴格的水污染管控措施,成功地改善了這條河流的水質。
「拯救城門河」的生態修復之路,無疑為其他受污染地區提供了寶貴經理。令人好奇的是,我們身邊是否還有類似的環境問題?以荃灣海濱惡臭為例,政府和居民通過有針對性的污水處理等措施,成功緩解了當地的問題。這充分證明,只要政府和民眾通力合作,即使是棘手的環境問題,也能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案!
「走塑」是潮流,巿民紛紛轉用環保購物袋和餐具,但往往忽略了化妝品和清潔用品中存在的隱藏危機——微膠珠。這些微細的塑膠顆粒經水漂流後會進入海洋生態系統,成為破壞環境的隱形殺手!
針對這一問題,環保署採取措施,推出了「Bye Bye 微膠珠」約章,透過網絡宣傳和公眾展覽,向大家講解微膠珠的危害性,教育民眾從源頭減少微膠珠的排放,培養綠色生活方式。
炎夏時節,泳灘是最佳消暑去處。但水質是否安全,一直是大家關注的問題。環保署推出了「泳灘水質預報系統」,為大家提供實時資訊!
環保署「泳灘水質預報系統」官網及應用程式,能即時收集數據並以四級指標預測泳灘水質,讓巿民掌握最新狀況,選擇最適合的地方消暑。此外,他們還建立了「靈活網格」水質模擬系統,可模擬沿岸海域水動力及水質變化,為管理提供支援。該系統亦可模擬海上意外污染的影響,協助制定應急方案。相信有了這些科技輔助,夏日在泳灘玩樂更安全放心!
提起香港著名景點,維多利亞港無疑是必遊之地。但你可知,這片水域曾在六七十年代飽受嚴重污染困擾?
當時經濟飛速發展,人口劇增,導致維港水面飄浮大量垃圾及污水。連著名體育盛事「維港渡海泳」都因此於1978年被迫停辦。然而,政府於2001年啟動「淨化海港計劃」,興建昂船洲污水廠、深層隧道,並提升各區污水處理能力。最終,這一系列措施成功改善維港水質,大腸桿菌含量大幅下降。水質改善後,「維港渡海泳」更於2011年得以復辦。通過持續的環保行動,香港終能修復維港的昔日面貌!
香港的非法改裝車問題日漸嚴重,大大影響了居民生活。但單靠傳統人手巡查效率不高,難道就沒有更「慳時慳力」的辦法嗎?人工智能可以幫到你!環保署最近研發出AIMER,一個智能噪音監測系統集合高清攝像頭和感測器,不僅能自動識別噪音源,還能自動記錄非法改裝車,通知執法部門跟進。最關鍵的是,AIMER還有手機應用程式,只需簡單錄音,系統就能識別地盤違規活動!為建築商和環保署提供大量數據,助力制定更精準的管控政策。
主持:李尚正、鄧月平
在香港這個繁華都市,噪音幾乎無處不在,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我們能夠用肉眼看到這些無形的噪音,對打擊噪音有多大幫助?環保署研發出全新3D噪音立體模型—讓噪音由「無形」變成「有形」!透過3D噪音地圖,建築物外牆上會以不同鮮艷的色塊呈現出噪音水平,讓大眾一目了然。此外,他們還引進了創新的便攜式聲學相機,只需對準懷疑噪音源簡單一描,就能快速在屏幕上找出噪音的位置和強度,大幅提升了調查效率,幫助政府制定更有針對性的管控措施。
主持:李尚正、鄧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