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X

    簡介

    GIST

    監製:彭啟光, 麥嘉緯


    香港是國際都會,融合新舊潮流,薈萃中西文化。吸引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才到來尋找機遇、追夢,以至落地生根。
    紀錄片《香港故事–情繫香港:不說不知印度情》以印度裔為主角,探索他們在這個開放多元的都市中的故事。講述印度人如何融入華人社會、對傳統宗教的看法,以及在商業和教育領域的成功之道。

    最新

    LATEST
    24/06/2024

    印度人注重家庭生活,對子女教育尤其重視,當他們在語言和文化大不同的香港生活,對教育會有何想法和理念?

    Manoj Dhar原本從事銀行業,他和太太發現,香港不少家境欠佳的非華語學生只能入讀非華語學童為主的學校,難以學好中文,阻礙他們向上流。他們在2014年開辦非牟利教育中心,希望以知識改變命運,更將開辦幼稚園,服務更多學生。

    Herdip Kaur則在香港土生土長,於國際幼稚園任教。她自小讀主收非華語學生學校,只能聽和說中文,不能讀和寫,影響了事業發展,所以她安排子女入讀本地主流學校,希望他們真正落地生根。除了是家長和教師,Herdip更是全港唯一的印度人幼稚園校董,她怎樣看不同年代、不同背景的印裔港人對教育的理念?

    重溫

    CATCHUP
    06
    2024
    RTHK 31
    • 必修一課

      必修一課

      印度人注重家庭生活,對子女教育尤其重視,當他們在語言和文化大不同的香港生活,對教育會有何想法和理念?

      Manoj Dhar原本從事銀行業,他和太太發現,香港不少家境欠佳的非華語學生只能入讀非華語學童為主的學校,難以學好中文,阻礙他們向上流。他們在2014年開辦非牟利教育中心,希望以知識改變命運,更將開辦幼稚園,服務更多學生。

      Herdip Kaur則在香港土生土長,於國際幼稚園任教。她自小讀主收非華語學生學校,只能聽和說中文,不能讀和寫,影響了事業發展,所以她安排子女入讀本地主流學校,希望他們真正落地生根。除了是家長和教師,Herdip更是全港唯一的印度人幼稚園校董,她怎樣看不同年代、不同背景的印裔港人對教育的理念?

      24/06/2024
    • 風雲家族

      風雲家族

      「富不過三代」似乎未必適用於香港印度裔商人。印度作為城中第四大非華人族裔,早在上世紀,已在本地商界叱咤風雲,部分更屹立至今。早在香港開埠初期,已有不少印度人來港經商,亦在眾多行業佔據龍頭位置,例如珠寶、製衣、家居擺設、餐飲、酒店業等,帶動香港商業發展,留下令人津津樂道的故事,其中一個是夏利里拉家族。

      夏利里拉家族是植根香港超過三代的印裔名門望族,現時業務涵蓋地產、酒店、貿易、製造、航運、餐飲等等。雖然家族業務已遍佈全球,但第三代後人夏大衛(David Harilela)回望亦曾有不少跌宕時刻。在商界叱吒風雲,同時亦發財立品。自祖父輩始,夏利里拉家族以熱心慈善著稱,更代代相傳。夏大衛亦延續了家族最有名的一些慈善項目,如 Kanyan Daan 慈善基金,幫助印度貧困女性籌備婚禮嫁妝,及為年輕女性提供教育援助。

      現時家族成員大多紮根香港,甚至同住九龍塘大宅的屋檐下。他們各有成就,部分亦與其他印裔移民後代在港結婚,令家族成員超過三百人。歷經數次金融危機和經濟動蕩,夏利里拉家族依然屹立不倒,後人認為秘訣正是順勢而變。由經營裁縫鋪發跡,其後貿易生意一度成為家族財富之源,目前生意支柱則是酒店餐飲業。時至今日,不少夏利里拉家族年輕後人亦在不同界別創業,例如公關與餐飲業,延續家族經商傳統。他們都是香港一路走來的見證者。

      本集透過不同年齡階層的夏利里拉家族後人,窺探在港印商如何運用香港優勢,同時糅合香港人與印度人的文化營商致富的故事:一邊聽聽上一代當年如何力爭上游,乘風破浪建立王國;再聽聽年輕一代如何守住財富,勇闖自己一片天,再起風雲。

      17/06/2024
    • 從前有個錫克群

      從前有個錫克群

      十九世紀,英國從印度大量招募印度人來港,擔當警察和防務工作,其中又以英勇和紀律較佳的錫克教徒為主。這些包頭的錫克警察被稱為「大頭綠衣」,開展錫克社群在香港的故事。

      百年過去,錫克社群早已紮根香港。土生土長的錫克教徒寶雲迪,致力推廣錫克文化,舉辦導賞團希望令更多本地人了解錫克社群。白俊達是第四代印裔港人,自幼便常聽家人分享錫克教徒祖父在港當英軍的事跡,他亦一直對錫克社群在港的歷史深感興趣。

      從過去到現在,錫克社群與香港的聯繫愈來愈緊密。

      10/06/2024
    • 香港 「印」記

      香港 「印」記

      粉嶺皇后山上,有座神秘的六角形歷史建築。這座超過六十年的古蹟,是全港唯一一座蓮花狀印度廟,雖已荒廢,卻吸引不少行山人士或 YouTuber 慕名前往打卡朝聖。要探索印度文化在香港的足跡,其實毋需上山下海,在鬧市也伸手可及。

      年近八十歲的Poonam,遠道重洋來港無非因為嫁雞隨雞,丈夫Vijay十六歲就被父親安排來港學做生意。夫婦倆居港接近六十年,如今兒孫滿堂,以此為家發展到第四代。Poonam目前是服務少數族裔的團體 Be the Change 的主席,義務為團體工作十二年。Be the Change 免費為少數族裔的學生和家庭提供教育和輔導服務。Poonam一家在香港過着優渥的生活,也不忘積極協助少數族裔融入香港社會。

      七十多歲的印度協會副主席Mohan,曾任兩屆協會主席,在委員會內工作二十多年,與幾任特首、官員等關係良好,不時就少數族裔權益與政府交換意見。他更牽頭成立香港族裔共融聯會,在不同領域作為橋樑服務香港社會與少數族裔。Mohan 的部分家人移居美國多年,最近他的姐姐離世,臨終前叮囑家人將她的遺體按印度傳統火化後,將骨灰帶回香港並撒在香港的海上。他說這正是最好的印證,說明他們的心始終在哪裡。

      03/06/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