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Search

X

    內容

    CONTENT
    04/02/2023
    Photo Album
    Photo Album

    在亞洲地區,消化系統相關的癌症,為醫療系統帶來沉重的負擔,腫瘤及免疫學研究中心在InnoHK創新平台的支援下,期望利用生物科技的力量,透過研發創新免疫療法,對抗這些難以應付的惡性腫瘤。研究團隊由全球知名的研究人員組成,當中包括癌症免疫學專家麥德華教授,他領導的研究團隊在1984年成功發現人類T細胞受體。此後他一直專注研究免疫反應和腫瘤發生的機制,期望將香港打造成為研發和生產創新抗癌藥物的世界權威。
    受訪嘉賓:麥德華教授(腫瘤及免疫學研究中心科研總監/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病理學系教授)

    集數

    EPISODES
    • 全都是 A.I.

      全都是 A.I.

      在智慧化城市,我們的生活連繫了各式各樣人工智能(AI)科技產品,不過大部分產品在缺乏網絡的情況下,AI無法連線到雲端的中央處理器作出運算,就變得「不智能」。有見及此,香港智能晶片與研發中心致力設計集成電路,高效能AI硬件平台,並聚焦研究「邊緣運算」的人工智能。實驗室設計結構精密的芯片,令其擁有獨立數據庫、演算法,可以在沒有互聯網的情況下完成運算過程,建構「真正」AI無處不在的環境。
      受訪嘉賓:
      鄭光廷教授(香港智能晶片與系統研發中心主任)

      27/05/2023
    • 腦有所醫

      腦有所醫

      醫療科技發展迅速,醫療機械人技術逐漸引進醫療系統,並獲得醫護人員肯定。為了讓醫療用機械人落地,方便用家(醫護)使用,中國科學院香港創新研究院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創新中心,基於人工智能理論,結合精密機械去研發創新醫療科技。微創腦手術柔性內鏡機器人系統是中心一項重點研發項目,用於進行複雜的腦部手術,柔性機械人微創手術對病人傷口損傷較低,減少將來引致併發症的機率。當技術成熟時,複雜的開腦手術只需要一至兩位醫生就可以完成。
      受訪嘉賓:
      劉宏斌博士(中國科學院香港創新研究院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創新中心執行副主任)

      20/05/2023
    • 大數據商界

      大數據商界

      網購方便快捷,瀏覽貨品﹑交易﹑安排物流等都能夠在智能手機上完成。然而,這些看似簡單的動作,在大數據時代都會變成資料上載到雲端。企業若果能夠善用這些數據,相信有助業務發展。嚴厚民教授觀察到金融科技可以為中小企造就理想的營商空間,方法是分析企業在交易中收集到的網絡數據,從中找出有用的資料去反映企業的發展規模。有了這些代表性的資料和透明的現金流,企業可以更容易通過銀行借貸擴充業務或尋找合作伙伴,這項技術亦造就了數字化企業的營商環境。
      受訪嘉賓:
      嚴厚民教授(人工智能金融科技實驗室主任)

      13/05/2023
    • 細胞再生

      細胞再生

      「幹細胞」是人體內最初未分化的原始細胞,具有自我分裂增值能力,可以分化成為其他功能的細胞,是研究細胞再生的重要原材料。要把幹細胞活用到再生醫學,必須控制其演化過程及增強其活性。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教授容樹恒醫生投身運動醫學領域廿載,期間為多名運動員治療傷患。容教授帶領的神經肌肉骨骼再生醫學中心積極推動生物醫學科研發展,當中的重點研究包括幹細胞。研究團隊以生物材料及三維模型去模擬細胞載體,觀察幹細胞在不同營養及環境下的活動情況,從而找出它們演變的過程。
      受訪嘉賓:
      容樹恒教授(神經肌肉骨骼再生醫學中心主任)
      陳活彜教授(神經肌肉骨骼再生醫學中心聯合主任)

      29/04/2023
    • 治療魔法

      治療魔法

      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簡稱Magic centre,研究項目尤如魔法一樣令人驚喜。研究員從健康捐贈者的糞便樣本中提取腸道益菌,移植到病人腸道內,透過益菌和惡菌互相制衡去達到治療效果。這項「人棄我取」的研究至今在香港已經成功幫助了600位病人,包括免疫力低、過敏、肥胖,結腸癌等疾病。陳家亮教授認為,香港有條件憑藉微生物菌群技術,成為亞太區首個創新醫學產業樞紐。
      受訪嘉賓:
      陳家亮教授(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聯合主任)
      黃秀娟教授(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主任)

      22/04/2023
    • 人工與智能

      人工與智能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成立的香港工業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研發中心,是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設立的研發機構,致力開發創新的人工智能和機械人科技,促進香港企業發展智能製造。中心與德國著名嘅RWTH Aachen Campus合作,集合各地創科專材,為工業發展注入新技術。中心研發協作機械人的柔性檢測生產線,可以預計檢測角度,解決物體表面反光的影響,只需要少量的合規格產品數據進行學習訓練,就可以應用於產品檢測。智能流程監察及預察系統是中心研發的另一成果,系統可用於實時或追溯監測物流業流程,找出瓶頸以及出現的原因,並透過AI模型令用戶預測可能會出現瓶頸的位置。中心希望研發成果可以在一些廠家裡運用,並會成立一些初創公司,將技術通過員工和投資者,發揚光大。
      受訪嘉賓:
      黎少斌(香港生產力促進局香港工業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研發中心總裁)
      葛明教授(香港生產力促進局香港工業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研發中心首席營運總監)
      Dr. Benny Drescher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香港工業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研發中心首席技術總監)

      15/04/2023
    • 數據為民

      數據為民

      香港城市大學成立的智能多維數據分析研究中心,致力研發高科技和拓展應用,集合各地的科研專才,將多維數據的學術研究成果融入生活。中心研發的長者輔助軟件CIMDA Care,利用先進人工智能技術,進行人體運動姿勢識別、音樂分析和虛擬人物舞蹈創作,可以提醒長者食藥、做運動、提供娛樂、和可與長者傾談。中心亦開發了人體姿勢評估及體育課評分系統,透過影像追蹤,可以準確評估人體動作,軟件可用於學校或機構的運動訓練。團隊希望研究可以托展至更多體育項目的應用。
      受訪嘉賓:
      嚴洪教授(香港城市大學黃俊康數據工程教授、智能多維數據分析研究中心總監)
      Prof. Terence Lyons (英國牛津大學數學系教授)

      08/04/2023
    • 科技築城

      科技築城

      香港智能建造研發中心是香港科技大學和海外機構共同參建的科研中心,亦是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的項目,希望將機械化、自動化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協助建造業技術轉型,並培育初創人才,為建築科技帶來突破。團隊研發的無窮智圖雲平台,利用無人機做傾斜攝影的工作,將相片處理成三維模型,用戶可在模型上做距離、高度和面積的測量。而三維重建機械人,可在變化急速的地盤上,幫助用戶知道地盆最新的資訊,亦可即時找出一些安全隱患。
      受訪嘉賓:
      梁浩博博士(香港智能建造研發中心中心運營總監)
      張宇山(香港智能建造研發中心研發工程師)
      吳宇軒(香港智能建造研發中心研發工程師)

      01/04/2023
    • 預警

      預警

      香港城市⼤學成立的香港⼼腦⾎管健康⼯程研究中⼼,研發出早期檢測和⼲預治療⼼腦⾎管疾病的新技術,中⼼研究可穿戴的柔性傳感技術,⽤於監測相關嘅⽣理參數,預測疾病風險。研究團隊透過納米傳感器,檢測⽣物標誌物,而表⾯增強拉曼光譜的快速檢查⽅法,可對⼼腦⾎管疾病作出預警,又透過多模鈦⾎管同分⼦成像技術,檢測到⾎管裏好微細的病變,團隊並研究利⽤微納機械⼈,透過電磁驅動系統,在⾎管和體內運作,對⼼腦⾎管疾病作⼲預治療。
      受訪嘉賓:
      張元亭教授(香港城市大學香港心腦血管健康工程研究中心主席及總監)
      陳漢夫教授(香港城市大學香港心腦血管健康工程研究中心聯席總監)
      陳葦恩副教授(香港城市大學香港心腦血管健康工程研究中心副總監)
      呂堅教授(香港城市大學香港心腦血管健康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

      25/03/2023
    • 以科技守護腦健康

      以科技守護腦健康

      香港科技大學成立的香港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不斷研發有效診斷和治療阿茲海默症的方法。中心成功研發血液測試,檢測多種血漿蛋白生物標誌物,只需一滴血,就可及早篩查出患者及辨別病情發展的階段,準確率超過百分之九十六。在治療阿茲海默症方面,中心亦取得重要的成果。團隊研發出一種新型全腦基因編輯技術,可以改善阿茲海默症的病理症狀。中心亦建立了全球最大針對中國人的阿茲海默症基因數據庫,並建立首個基於人工智能的阿茲海默症風險預測評分系統,以便開展針對性的臨床研究和藥物開發。
      受訪嘉賓:葉玉如教授(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及晨興生命科學教授、香港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主任)

      18/03/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