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集
「科學為民」
第二集大綱
科技以人為本・創智慧新生活
今集會介紹與市民有切身關係的科技應用,包括民航處引入的數碼指揮塔技術,水務署的水「智管網」、天文台的微氣候、環境保護署的立體空氣監測,仲有大家一定要認識消防處的調派後指引。
消防處於2018年引進新電腦系統,協助提供調派後指引,系統所載的發問指引由國際緊急調派研究院研發。調派後指引使傷患現場獲得指引外,同時爲前往執勤的同事提供支援。現時超過50個國家約3500個緊急部隊調派中心已經採用類似的電腦系統及發問指引。
全球多個地區的民航局及空中航行服務提供者已按空管、機場服務或運作需要,採用數碼指揮塔技術或積極進行相關測試。當中包括中國、奧地利、匈牙利、新加坡、阿聯酋、英國等。民航處的數碼指揮塔可以提升航空指揮塔的運作效率,透過超高解像度監察攝影機,為指揮塔內的航空交通管制主任提供機場的清晰全景,包括視線以外的影像及夜間和能見度低時的情況,讓空管人員更易掌握機場情况,便利執行航空交通管制工作。
水務署近年推行「智管網」計劃,持續監察整個供水管網,維持供水管網的健康及減少用水流失。「智管網」的理念是「分而治之」及「持續監測」整個供水管網的狀況。截至2020年底,水務署已設立了約1,440個監測區域。透過「智管網」希望能將政府水管的滲漏率由現時約15%降至於2030年或之前低於10%。配合「全面水資源管理策略」中「先節後增」的長遠策略,控制食水需求增長,以及利用多元化的水資源提升食水供應的應變能力。
臭氧污染氣團的覆蓋面相當大,根據過往的科學研究和分析,臭氧污染能在高空進行長距離區域傳輸。傳統的空氣質素監測站,只能測量近地面的空氣污染物濃度,不能夠反映污染物於高空的水平、傳輸途徑及特徵。因此,環境保護署需要建立一套立體空氣質素監測系統,實時監測高空臭氧及懸浮粒子水平,與氣象數據的立體分布,從而追蹤珠三角地區污染物的傳輸情況。
天文台近年研究怎樣可以將氣象站設計成更融入周圍環境,而路燈則是一個實用且富和諧感的設計,解決了一般自動氣象站難以安裝在城巿有限空間的問題。微氣候監測站,使用3D打印技術,可以彈性設計形狀和功能,這個設計亦成功註冊成為專利。
主持胡瀞詩會帶領大家智慧出行,尋找「科學為民」的足跡。
推動科學為民,共享智慧生活!
播出資料:
2022年1月2日(日)
下午6時
港台電視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