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Search

X

簡介

GIST

Executive Producer:Margaret Liu


「科學為民」三集電視節目,讓大家了解各政府部門如何善用科技,為市民提供完善及有效率的服務。
數十個政府部門及協作機構在2006年開始以「科學為民」的宗旨,定期舉辦公眾教育活動如講座、參觀及展覽,介紹日常工作中所應用到的科學和技術,讓市民更好地體驗政府如何建構智慧城市的生活。
今年適逢「科學為民」服務巡禮十五周年,為了讓市民進一步了解參與服務巡禮部門的創新科技項目,「科學為民」團隊與香港電台電視部合作製作三集電視節目,從「智慧城市」、「共享數據」及「綠色可持續發展」等科技命題,探討各政府部門如何善用創新科技應對未來的挑戰。
本節目涵蓋参與拍攝之政府部門已推行及策劃中的創科項目,讓觀眾感受智慧城市與創科為我們日常生活帶來的裨益。嚴峻的抗疫時期亦為各部門在推動創科發展帶來啟發,尤其以創新思維打破慣常服務的模式和更廣泛使用科技去應對。
主持胡瀞詩會帶領大家智慧出行,尋找「科學為民」的足跡。

最新

LATEST
09/01/2022

「科學為民」
第三集大綱

未來智慧城市・由科技創新始

最後一集的科學為民,繼續為大家介紹各個政府部門,不同類別的利民科創項目。有説未來智慧城市的發展,應該由科技創新開始。

在未來世界,將會充斥著無窮無盡的大數據,在「智慧城市」的願景上,要運用什麼創新科技,才能管理和運用這些數據,來協助解決各種複雜的城市問題?

屋宇署為了提升處理街道上破損招牌的效率,即將分階段試行「破損招牌診斷系統」。系統會運用裝設了高清數碼相機及光學雷達的巡邏車,收集街道上的招牌的數碼資訊,再利用人工智能及攝影測量技術分析,自動識別有破損特徵的招牌,從而優化現行的招牌監管工作流程,減少街道上的危險構築物。

而運輸署推出的流動應用程式「香港出行易」,方便市民快捷地搜尋不同出行方式的路線。另外,為紓緩車位短缺問題,運輸署亦開始試行各種自動泊車系統,其中荃灣海盛路短期租約政府用地,是政府首個自動泊車系統項目。

開發「政府物聯通」加強城市管理,是機電工程署為了支援智慧城市發展的重要基建,透過「政府物聯通」網絡技術,機電工程署研發了多項智慧應用方案,提升公共服務,支援不同政府部門推行各種智慧城市的措施,例如遙距實時檢測河流和維港水位、空置泊車位資訊以及智慧廁所實驗計劃等等。

而路政署最近引入先進測量技術「移動激光掃描及影像系統」。新系統適合在繁忙的公路上運作,當測量車在道路上行駛時,可以同步測量道路上物件,能在短時間內收集所需數據。除了增加效率,亦可提升道路的設計、建設和保養質素。

最後地政總署為配合政府開放數據的政策,積極推廣使用數碼地圖和數碼地理空間數據,加強智慧型定位基礎設施,以優化流動地圖應用,引入移動測量系統,以協助製作全港三維數碼地圖。地政總署的測繪處免費開放各類數碼產品,協助實現《香港智慧城市藍圖2.0》的願景。

「智慧城市」是香港甚至全球性的議題,「科學為民」特輯,希望市民能了解政府各部門的創新數碼科技,並將其融入日常生活當中,推動香港構建成一個世界聞名、經濟蓬勃及具優質生活的智慧城市。

主持胡瀞詩會帶領大家智慧出行,尋找「科學為民」的足跡。

推動科學為民,共享智慧生活!

播出資料:
2022年1月9日(日)
下午6時
港台電視31

重溫

CATCHUP
12 - 01
2021 - 2022
RTHK 31
  • 第三集

    第三集

    「科學為民」 第三集大綱 未來智慧城市・由科技創新始 最後一集的科學為民,繼續為大家介紹各個政府部門,不同類別的利民科創項目。有説未來智慧城市的發展,應該由科技創新開始。 在未來世界,將會充斥著無窮無盡的大數據,在「智慧城市」的願景上,要運用什麼創新科技,才能管理和運用這些數據,來協助解決各種複雜的城市問題? 屋宇署為了提升處理街道上破損招牌的效率,即將分階段試行「破損招牌診斷系統」。系統會運用裝設了高清數碼相機及光學雷達的巡邏車,收集街道上的招牌的數碼資訊,再利用人工智能及攝影測量技術分析,自動識別有破損特徵的招牌,從而優化現行的招牌監管工作流程,減少街道上的危險構築物。 而運輸署推出的流動應用程式「香港出行易」,方便市民快捷地搜尋不同出行方式的路線。另外,為紓緩車位短缺問題,運輸署亦開始試行各種自動泊車系統,其中荃灣海盛路短期租約政府用地,是政府首個自動泊車系統項目。 開發「政府物聯通」加強城市管理,是機電工程署為了支援智慧城市發展的重要基建,透過「政府物聯通」網絡技術,機電工程署研發了多項智慧應用方案,提升公共服務,支援不同政府部門推行各種智慧城市的措施,例如遙距實時檢測河流和維港水位、空置泊車位資訊以及智慧廁所實驗計劃等等。 而路政署最近引入先進測量技術「移動激光掃描及影像系統」。新系統適合在繁忙的公路上運作,當測量車在道路上行駛時,可以同步測量道路上物件,能在短時間內收集所需數據。除了增加效率,亦可提升道路的設計、建設和保養質素。 最後地政總署為配合政府開放數據的政策,積極推廣使用數碼地圖和數碼地理空間數據,加強智慧型定位基礎設施,以優化流動地圖應用,引入移動測量系統,以協助製作全港三維數碼地圖。地政總署的測繪處免費開放各類數碼產品,協助實現《香港智慧城市藍圖2.0》的願景。 「智慧城市」是香港甚至全球性的議題,「科學為民」特輯,希望市民能了解政府各部門的創新數碼科技,並將其融入日常生活當中,推動香港構建成一個世界聞名、經濟蓬勃及具優質生活的智慧城市。 主持胡瀞詩會帶領大家智慧出行,尋找「科學為民」的足跡。 推動科學為民,共享智慧生活! 播出資料: 2022年1月9日(日) 下午6時 港台電視31

    09/01/2022
  • 第二集

    第二集

    「科學為民」 第二集大綱 科技以人為本・創智慧新生活 今集會介紹與市民有切身關係的科技應用,包括民航處引入的數碼指揮塔技術,水務署的水「智管網」、天文台的微氣候、環境保護署的立體空氣監測,仲有大家一定要認識消防處的調派後指引。 消防處於2018年引進新電腦系統,協助提供調派後指引,系統所載的發問指引由國際緊急調派研究院研發。調派後指引使傷患現場獲得指引外,同時爲前往執勤的同事提供支援。現時超過50個國家約3500個緊急部隊調派中心已經採用類似的電腦系統及發問指引。 全球多個地區的民航局及空中航行服務提供者已按空管、機場服務或運作需要,採用數碼指揮塔技術或積極進行相關測試。當中包括中國、奧地利、匈牙利、新加坡、阿聯酋、英國等。民航處的數碼指揮塔可以提升航空指揮塔的運作效率,透過超高解像度監察攝影機,為指揮塔內的航空交通管制主任提供機場的清晰全景,包括視線以外的影像及夜間和能見度低時的情況,讓空管人員更易掌握機場情况,便利執行航空交通管制工作。 水務署近年推行「智管網」計劃,持續監察整個供水管網,維持供水管網的健康及減少用水流失。「智管網」的理念是「分而治之」及「持續監測」整個供水管網的狀況。截至2020年底,水務署已設立了約1,440個監測區域。透過「智管網」希望能將政府水管的滲漏率由現時約15%降至於2030年或之前低於10%。配合「全面水資源管理策略」中「先節後增」的長遠策略,控制食水需求增長,以及利用多元化的水資源提升食水供應的應變能力。 臭氧污染氣團的覆蓋面相當大,根據過往的科學研究和分析,臭氧污染能在高空進行長距離區域傳輸。傳統的空氣質素監測站,只能測量近地面的空氣污染物濃度,不能夠反映污染物於高空的水平、傳輸途徑及特徵。因此,環境保護署需要建立一套立體空氣質素監測系統,實時監測高空臭氧及懸浮粒子水平,與氣象數據的立體分布,從而追蹤珠三角地區污染物的傳輸情況。 天文台近年研究怎樣可以將氣象站設計成更融入周圍環境,而路燈則是一個實用且富和諧感的設計,解決了一般自動氣象站難以安裝在城巿有限空間的問題。微氣候監測站,使用3D打印技術,可以彈性設計形狀和功能,這個設計亦成功註冊成為專利。 主持胡瀞詩會帶領大家智慧出行,尋找「科學為民」的足跡。 推動科學為民,共享智慧生活! 播出資料: 2022年1月2日(日) 下午6時 港台電視31

    02/01/2022
  • 第一集

    第一集

    「科學為民」 第一集 探索科學基本・創可持續基建 為了善用科技為社會大眾提供更好的服務,數十個政府部門及協作機構自2006年開始以「科學為民」的宗旨,定期舉辦講座及展覽介紹政府部門及相關機構的科學工作,讓市民體驗政府如何建構智慧城市的生活。 今年適逢「科學為民」服務巡禮十五周年,為了讓市民進一步了解參與服務巡禮部門的創新科技項目,「科學為民」團隊與香港電台電視部合作製作三集電視節目,從「智慧城市」、「共享數據」及「綠色可持續發展」等科技命題,探討如何善用創新科技應對未來的挑戰。 本節目涵蓋已推行及策劃中的創科項目,通過「智慧出行」、「智慧生活」、「智慧環境」及「智慧政府」等面向,感受未來城市與創科為我們日常生活帶來的裨益。誠然,嚴峻的抗疫時期為各部門在推動創科發展帶來啟發,尤其以創新思維打破慣常服務的模式和更廣泛使用科技去應對。 第一集將帶領觀眾體驗土木工程拓展署「將軍澳跨灣連接路」項目。跨灣連接路設計概念建構在兩個向外伸展的橋拱,加上 V 型橋墩,構成相連的圓環,形成數學上「無限」的標誌,代表永恆不息的意念,配合跨灣橋的多元功能,帶出「活力無限」主題。節目將介紹建造跨灣連接路的最新工程技術;該工程完成後將是全港最大跨度的鋼拱橋,同時為社區帶來一條五公里環迴單車徑,進一步提升環保元素、共建綠化及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新地標。 可持續發展是環境保護的重要議題。渠務署積極配合推行節能措施,並投放額外資源大力推動可再生能源科技於現有和全新的設施上,減少碳排放,達至可持續發展。節目將介紹「小蠔灣太陽能發電場」,以及大埔污水處理廠的「廚餘、污泥共厭氧消化試驗計劃」,具體展視生活中的環保貢獻。 而建築署運用「組裝合成」的創新建築方法,透過「先裝後嵌」的概念,將現場建築工序轉移至較易控制品質的廠房進行,從而減省現場施工工序,減少建築過程受天氣條件限制影響,以及減少對施工場地附近居民的滋擾。我們還會介紹作為推廣科普教育基地的康文署香港科學館,他們今年推出了全新的地球科學廳,展廳以精彩的互動展品和新科技,介紹地球的地質歷史、香港地貌特色,和與大自然現象相關的科學知識,及推動地球的可持續發展。節目又會走進創新科技署轄下的標準及校正實驗所,揭開他們的神秘面紗,嘗試尋找一切科學的根源。作為本地質量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標準及校正實驗所是中國香港物理計量的最高機構,負責爲香港保存物理測量參考標準。節目會簡介計量學如何為香港的科技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擁抱智慧新科技,從生活微小細節的突破,了解各政府部門構建未來城市的新項目,一切盡在「科學為民」。 主持胡瀞詩會帶領大家智慧出行,尋找「科學為民」的足跡。 推動科學為民,共享智慧生活! 播出資料: 2021年12月26日(日) 下午6時 港台電視31

    26/12/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