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65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11%,比香港15%為低。
不過,到了2025, 台灣老年人口推算會升至20%, 晉級成為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超高齡化社會」。要迎接這一批老化人口,台灣正從設計著手。由銀齡產品設計,到生活設計,再到社會設計。
台灣這批步入銀髮的人口,正是當年戰後的嬰兒潮; 大部份受過教育, 帶著錢包變老,對生活有一定要求。所以,當地政府不認為人口老化是一個威脅,反而把它轉變成一個機會,創造銀齡消費與服務,推展一個經濟起飛的契機。
要讓年青人與長者有更多連繫,台灣大學成立了「智齡聯盟」,以高齡關懷為核心,定期舉辦跨學院,跨學科課程。
「智齡聯盟」負責人康仕仲教授,本身屬土木工程科,他覺得要盡早將銀齡設計的要素種入不同學科的年青人腦海中,讓他們為老齡人口建構一個適合在地老化的地方。
課程的亮點是大學與一間護老院組成的生活實驗室,同學既可把握與長者溝通的機會,又可以讓長者試用他們的設計: 穿鞋椅、懸掛式嘅柺杖、Touch Game…等等。
2010年台灣全縣市推行世衛倡議的「高齡友善計劃」: 平整道路、全面購入低地台巴士、路旁多建休息座椅;鼓勵公營及私營食肆、店舖加入「銀髮友善站」,讓長者隨時進去休息、喝茶或使用洗手間。
正在享受退休生活的前輔仁大學護理學系副教授陳惠姿說:「變老是必然的,但怎樣令外在的環境或我們使用的物品讓我們更方便,不會讓我們覺得被這個社會排擠,讓我們還是可以過得很好 ?」
看看台灣如何讓設計成為解決方案。
旁白:李司棋
編導: 廖泳怡
監製:謝瑞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