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是元宵的大日子,很多人也喜歡「張燈結綵」,慶祝一年一度的佳節。民間有一種說法:燈籠的火光代表著光明,因此人們籍此來祈求好運。我們不難在賞燈晚會中見到「燈謎」(即是把謎語貼在花燈上給遊人猜謎),由於有些燈謎是不容易猜對的,如像射虎一樣難,所以又稱為「射虎」。另外,香港有不少鄉村,還有「點燈」的活動,在祭祀儀式完結後(一般在「接神」後),便「開燈」。
農曆八月十五是中秋佳節,很多地方也會舉行綵燈晚會。晚會中會掛上很多不同種類的花燈,甚至展出一些大型的花燈供市民欣賞。市民亦喜愛購買燈籠來應節,以往市民大多選購傳統手製燈籠,如楊桃、金魚、白兔燈籠等等。時而勢易,不同款式的塑膠燈籠相繼推出,取代了傳統手紮燈籠的市場。現時,中秋節的氣氛比以往平淡了很多。其實,這個節日是十分有價值的,它是一個慶祝秋天收成、感謝上天庇佑和珍惜家人團聚的日子,我們應該重視它。
農曆七月十四是盂蘭節,人們會按照傳統習俗:燒衣、請神、派米、撤錢、祭鬼、神功戲等,以紀念祖先和超渡孤魂。在打醮期間,村民亦有在家門掛上「盂蘭建醮」紙紮燈籠的習慣。在盂蘭勝會中,會場會搭起一座座的竹棚,用長竹掛起燈籠的幡,來邀請孤魂享受貢品。當天,你亦會看到有人會提著燈籠和綑著紅繡球的柳枝開路,抬起神像(大士王)並在民居巡行,藉此祈求菩薩保祐。另外,祭壇主持也有拜「幡杆」的習俗。「幡杆」即是以長竹吊著燈籠,一般有十個寫著:「中、元、一、品、清、虛、消、災、大、帝」的燈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