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錯論
中華文化 古文觀止 香港電台網站 作者介紹 朗讀原文 收聽全部內容 春秋戰國 漢朝 魏晉南北朝 唐朝 宋朝 明朝

第3段 原文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鑿龍門詞解,決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蓋亦有潰冒詞解衝突詞解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當然,事至不懼,而徐為之圖,是以得至於成功。夫以七國之強而驟削之,其為變豈足怪哉?錯不於此時捐其身,為天下當大難之詞解,而制吳楚之命;乃為自全之計,欲使天子自將而己居守。且夫發七國之難者誰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將之至危,與居守之至安,己為難首,擇其至安,而遺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義士所以憤怨而不平者也。當此之時,雖無袁盎詞解亦未免於禍。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將。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難之矣﹗而重違其議。是以袁盎之說,得行於其間。使吳楚反,錯以身任其危,日夜淬礪詞解,東向而待之,使不至於累其君。則天子將恃之以為無恐,雖有百盎,可得而間哉?

譯文

古來建立大功業的人,不但有過人的才能,也必須有堅忍不拔的意志。從前夏禹治理洪水,開鑿龍門,疏通黃河,使洪水奔流到大海。當他的功業還未完成時,也存在洪水衝開堤防四處奔流泛濫的可怕災患。只有預料到災患必然會發生,事到臨頭才不會慌張,而從容鎮定地想辦法解決,因此能取得成功。以七國的強盛,欲驟然削弱他們的勢力,他們發生變亂有何奇怪呢?晁錯不在此時挺身而出,替天下人抵擋大災禍,控制吳、楚等七國的命脈;竟然設法保全自己,想讓皇帝親自領兵而自己留守後方。況且,挑起七國變亂的是誰呢?自己既想藉此博取名譽,又怎能逃避引出來的禍患呢?最危險的是親自領兵平亂,與此相比,留守後方是最安全的,自己作為引發禍患的主謀,只選擇做最安全的事,而把最危險的事留給皇帝,這正是忠臣義士最為憤怒不平的原因啊。在這時候,縱使沒有袁盎從中挑撥,晁錯亦不能免去殺身之禍。為什麼呢?自己想留守京城,卻讓皇帝親自領兵,按照人情來說,皇帝本來就為親征一事感到為難,但是又難於反對晁錯的建議。因此,袁盎的說話在這時候才能起作用。假如吳、楚等七國造反時,晁錯能豁出生命擔當這事,日夜像磨鍊刀劍般磨鍊自己,領兵東出嚴陣以待,這樣做就不會連累皇帝。那麼皇帝將會因為他而沒有什麼害拍,即使有一百個袁盎,能離間他們嗎?

其他段落: 第1段 第2段 第3段 第4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