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
戰國期間,宋國一位農夫的耕地上有一棵大樹,有一天一隻兔子受驚撞死在大樹旁。從此,農夫不再耕種,坐在樹旁等待另一隻白兔撞死,希望可以不勞而獲。
出爾反爾 解釋︰本來形容「你如何對待別人,別人就會如何對待你」,現指不守諾言,食言。
戰國時鄒國與魯國打仗,鄒國死了三十多個官員,人民卻不加以拯救。鄒穆公知道後大怒,向孟子請教懲罰人民的方法。孟子表示︰「戒之戒之,出乎爾,反乎爾者也。」
每況愈下︰每一個況狀都是不如前,低了一級。但是這句說話在古書中找不到出處。 每下愈況︰出自《莊子‧知北遊》,意思卻是教人買豬︰跟著豬腳向下摸,如果都是肥美的,那便是一隻肥豬。
有些人不知道應該用「每況愈下」還是「每下愈況」,一個有出處但意思不一樣,一個沒有出處意思卻貼切。二者選其一,應該選取意思貼切,因為並非所有成語都有根據出處。
未雨綢繆出自《詩經‧豳風》︰「迨天之未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趁風雨尚未來臨,將桑根和泥土結成一片,堵塞在窗戶的空隙,阻隔風雨。)
現今,很多人把未雨綢繆寫成未雨籌謀,寫法雖然不同,意思卻是一樣。所以當別人寫未雨綢繆時,別說他們錯寫別字。
有人提議將弱不禁風改為弱不經風,認為人們會較容易明白。其實,改動無論後音和義都有不同的地方。
意思方面︰ 不禁︰經不起 不經︰不經不覺/未曾經過
晉景公病重,請來醫緩替他治病。醫緩還未到達時,晉景公夢見兩小孩在對話,一名小孩表示得知晉景公請得醫緩治病,他們凶多吉少,另一名小孩則表示不要緊,他們可以躲在「膏(心)之下,肓(橫隔膜)之上」,縱使醫藥和針炙均不能到達那地方。
翌日,醫緩替晉景公把脈後,表示疾病在「膏之下,肓之上」,無法醫治。晉景公雖知自己病入膏肓,但是發現醫緩的診斷跟自己的夢境一樣,認為他是名醫,所以對他大大賞賜。
公子歸生和公子宋晉見國君前,公子宋表示,每逢食指大動,便會有好東西吃,今天食指大動,所以定必有好東西吃。入朝時,鄭靈公表示楚人送來一隻黿,打算分給大家享用,公子歸生二人一笑。鄭靈公問所為何事,他們便說出食指動的事。
上菜時,除了公子宋外,每人也有黿肉享用,鄭靈公指他的食指不靈。公子宋大怒,走到鄭靈公面前,從他的碗中挾了一塊黿肉吃掉。君臣從此有了心病,後來公子宋與公子歸生合謀殺了鄭靈公。
齊襄公派連稱和管至父前往葵丘駐兵,二人詢問何時會找人與他們替調,齊襄公當時正在吃瓜,於是說︰「及瓜而代」(瓜熟時前往交接)。翌年瓜熟時,二人雖然多次提醒齊襄公,可是齊襄公始終沒有派人和他們替調,最後他們起兵作反。
古時打仗,打鼓表示前進,打鑼表示撤兵。齊國與魯國打仗,齊國打鼓叫士兵前進時,魯君手下曹劌表示暫時不要打鼓,直至齊軍打第三次鼓時,曹劌才示意打鼓,魯軍於是上前大敗齊軍。
魯君好奇為何遲些打鼓會有這麼好的效果,曹劌表示︰「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賈其餘勇
解釋︰比喻勇力過人。
賈︰賣出 齊國與晉國打仗,齊國的高固闖進晉國營地,俘虜了一名士兵,將他綁在戰車上,在自己陣中巡遊,大呼自己尚有剩餘的勇氣,誰人不夠勇氣可以向他購買。
現今社會,速與速度或快捷有關,例如車速、時速、迅速、速記、速成等,所以用現今的字解,不速之客會變成「不快的人客」。其實,在《易經‧需卦》中,速有解作召喚的意思。
灼︰透徹、明白 真知灼見︰見解很明白、透徹。
籌︰運算的工具,運籌=計算,引申籌謀、謀畫。 帷幄︰帳幕,將帥討論政策的地方 《史記‧高祖本記》︰「夫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信口開河出自唐朝。信口本是隨口的意思,由於信、隨音近,所以假借為信口。說話時,嘴巴一開一合,所以本該是信口開合。元朝時,入聲字逐漸消失,信口開合變成信口開呵/信口開河。到了今天,由於音近的綠故,信口開河變成順口開河。
有人認為,九月份的天氣應該是乍寒還暖。其實,乍除了解作剛剛外,還有忽然的意思,例如李清照在《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詩中的背景雖然是秋天,不過同樣用上了乍暖還寒。
出自《論語》。孔子十分尊重禮法,所以也尊崇制定了很多禮制的周公。孔子在《論語》表示︰「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他認為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自己很久沒有夢見周公,是代表日間很少想及周公及其制定的禮制,所以覺得自己退步,而見周公亦引申為睡覺。
孔子在《論語‧述而》中表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如果一個人並非自動自覺的求學,他是不會去教那個人。如果教一個人畫正方形的其中一隻角,而他領悟不到如何畫其餘三隻角,他亦不會去教那個人。)
文質彬彬 解釋︰談吐斯文,舉止有禮。
出自《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假如一個人的外在行為和表現,不能夠表達其內在教養和真感情,就會覺得這個人粗野。如果一個人外在的表現,勝過內在的真感情和教養,就會覺得他游滑、打官腔、不誠實。外在的行為與內在的真感情、教養配合得好,才能稱為君子。)
出自《論語》。孔子的學生子貢想勸老師做官︰「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假如我有一塊很漂亮的玉,我應該做一個很漂亮的盒,將它好好收藏,還是等待一個識貨的商人,將它賣出?)孔子明白子貢的意思,答道︰「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賣了它,賣了它,我也等待一個識貨的商人。)
出自《論語》。由於現今冷藏技術先進,交通方便,食物容易保存運送,這句成語慢慢消失。
出自《孟子‧公孫丑上》。宋國有一名農夫,擔心禾苗長得太慢,於是將禾苗拔高幾分,希望禾苗長得快些。回家後,他告訴家人為了幫助禾苗長高,十分疲累。他的兒子立刻到田裏一看,發覺所有禾苗都枯萎了。
出自《孟子》。齊人有一妻一妾,每次工作回家後總是飲飽食醉,並說陪他吃飯的人都是顯貴名流。一天,妻妾決定跟縱他,才發現齊人是一名乞丐,每天向有錢人討飯吃。妻妾覺得十分羞恥,回到家中哭了起來。齊人不知底細已被識穿,回家後還對妻妾呼呼喝喝,不可一世。孟子表示,有很多所謂君子對人作威作福,其所作所為只是羞恥的事。
出自《孟子》。孟子表示牛山本來土地肥沃,草木茂盛。可是,由於牛山鄰近大國,經常有人到山上砍伐樹木和放牧,令牛山再沒有草木,有人甚至以為牛山的土地十分貧瘠。孟子表示,人性本是善良,不過很多人不懂得保護它,慢慢做了很多醜惡的事,別人還以為人性本惡。
出自《孟子》。梁惠王向孟子誇耀自己的德政,又問孟子為何鄰國人民不移居至此。孟子說有一次打仗,軍隊敗走,有的士兵走了一百步停了下來,走了五十步就停下來的士兵笑他們懦弱,暗裡諷刺梁惠王的德政其實與別國相差無幾。
出自《孟子》。孟子向齊宣王解釋什麼是不能和不為,他問齊宣王︰「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能夠看見小毛的尖端,卻看不到一車木柴),到底這個人是沒有能力,還是不留心去做?
在腐敗的政府、黑暗的社會中,堅守原則會招致殺身之禍。春秋的武子,遇到清明的政府,辦事十分能幹,可是遇到腐敗的政府,卻表現得十分愚拙。
孔子十分欣賞武子的為人,表示︰「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武子治世時的聰明或許可以學到,但是在亂世中的愚蠢則不可能學到。) (收看︰387)
陳元方和陳季方兄弟二人才華出眾,他們的父親說︰「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有這樣聰明的哥哥跟很難當弟弟,有這樣聰明的弟弟很難當哥哥),意思是兩兄弟難分上下。
春秋時代,鄭大夫祭仲和國君起了衝突,國君指使祭仲的女婿雍殺死他。雍的妻子知道後,向母親求教。母親說︰「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所有男人也可以做夫丈,但是爸爸只得一個,怎可以相比),於是她向父親告密,而祭仲則將雍殺死。
出自《世說新語‧惑溺篇》。王安豐的妻子時常叫他做「卿」。他跟妻子說︰「於禮為不敬。」(覺得有點兒不莊重)他的妻子卻說︰「親卿愛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誰當卿卿。」(我和你恩恩愛愛,才稱呼你做卿,如果我不能稱呼你做卿,還有誰人能稱呼你做卿)
出自《戰國策》。一個跟孔子學生曾參姓名相同的人殺了人,別人誤會是曾參所為,於是對曾參的母親說其兒子殺了人。曾參的母親本對兒子很有信心,認為他不會這樣做,不過經人再三傳告後,最終信以為真,嚇得逃跑。
一個人家裡的煙囪很直,火爐旁又放了不少木柴。有人建議他將煙囪弄曲,並將柴木搬離遠處,以免發生火災,不過他並不理會。後來,他的家果然發生大火,大火滅熄後,他重賞救火的人,卻忘記教他曲突徙薪的人客,很多人覺得不公道,表示︰「曲突徙薪忘恩澤,燋頭爛額為上客。」
雌黃是一種橙紅色的顏料。古時,公文多寫在黃色的紙上,如果寫錯字,便會用雌黃塗改。晉代王衍口才了得,能隨口更正說錯的話,被人稱為「口中雌黃」,後來漸漸演變為信口雌黃。 (收看︰403)
出自《易經》乾卦,乾卦共有六爻︰ 初爻 潛龍勿用 二爻 見龍再田 三爻 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 四爻 或躍在淵 五爻 飛龍在天 六爻 亢龍有悔
出自《易經》。「否」和「泰」是卦名,易經將「否」放在「泰」的前面。「否」表示陰陽不調,「泰」表示萬物協調。
出自《桃花源記》。一個漁人偶然發現了桃花源,他在那裡住了不久便離開,並將桃花園的事告訴給太守,可是太守怎樣也找不到。後來,劉子驥亦嘗試找尋桃花園,同樣找不到。《桃花源記》記載︰「後遂無問津者。」(以後再沒有人對桃花源產生興趣)
「文過」「飾非」是並列結構,二者是同一意思。 《論語‧子張》︰「小人之過也必文。」(小人犯了過錯一定會找籍口掩飾) 《莊子‧盜跖》︰「辯足以飾非。」(最常見掩飾自己過錯的方法便是狡辯)
立地︰立即、立刻。
商朝紂王暴虐,大臣比干向他勸諫,令他大怒。他表示聖人的心有七竅,所以開了比干,看看比干的心是否也有七孔。孔子歎息如果紂王心有一竅,比干也不會因而死去。
相傳仙人子安坐著黃鶴來往仙凡之間。一天,他坐著黃鶴一去不返。另一個版本是相傳三國蜀人費褘坐著黃鶴升仙,一去不返。
出自《詩經》︰「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八股文是明清時代科舉的一種文體。以《四書》命題,格式要求嚴緊,包括「破題」、「承題」、「起講」、「入手」。「入手」後又分為四段︰「起股」、「中股」、「後股」、「束股」,而每股要有兩段排比的文字。
出自《呂氏春秋》︰「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排盡池塘的水,當然可以捕獲所有魚,但是沒有魚種,明年則不會再有魚)
出自《大戴禮記》︰「差之毫釐,謬之千里」
出自《呂氏春秋‧不屈篇》︰「有人新取婦者,婦至,宜安矜,煙視媚行(眼睛微張著,緩緩的行走)。」
唐朝潘孟陽擔任戶部侍郎,其母親擔心他年紀太輕,能力方面比不上他的同事。一次,潘孟陽宴客,他的母親躲在於簾後觀看。宴後她表示十分安樂,因為各人與兒子不相伯仲,不過她問「末座慘綠少年何人也」,認為此人與眾不同,有能力身居要職。
懸梁︰漢朝孫敬好學勤力,為防止自己睡著,將繩分別綁在自己的頭髮和屋領的橫木上,只要一打瞌睡,便會被繩子扯痛自己。 刺股︰蘇秦為人好學,每當想睡時,便用錐刺自己的大腿,保持清醒。
後漢書記載,費長房經過市場時看見一個賣藥老翁,在攤前掛了一個大葫蘆。他發現老翁收攤時跳進葫蘆中,覺得十分奇怪,於是向老翁請教。老翁帶他一起跳進葫蘆裡,原來蘆內別有天地,陳設美麗,有美酒佳餚,於是費長房跟隨老翁學習仙術。
周顗別字伯仁,與王導是好友。王導的堂兄王敦有意造反,王導因而受到連牽,幸得周顗向皇帝辯護,王導沒受處分。
後來,王敦真的造反,並捉去所有大臣,問王導如何處理。王導不表意見,結果王敦將周顗等一眾大臣殺死。王導知道後,並得知周顗曾替他辯護求情,十分後悔︰表示「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管寧和華歆在菜園種菜掘地,看見一片金,管寧繼續掘地,華歆則將那片金放在一旁。另一次二人同席讀書時,一架貴人的車馬經過,管寧不加理會,華歆則放下書觀看。管寧覺得華歆貪戀榮華富貴,並不專心,將席割開表示與他絕交。
衣錦夜行 解釋︰比喻榮華顯貴不為人知。
項羽攻入咸陽後,洋洋自得,打算返鄉炫耀。他表示︰「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富貴後不返家鄉,有如穿了一件漂亮的衣服在晚上行走一樣)
袖手旁觀 解釋︰將手收進袖裡,代表完全不關心,不加理會的意思。
《韓非子˙五蠹篇》:「鄙諺曰:長袖善舞,多錢善賈。此言多資之易為工也。」
《莊子‧讓王篇》︰「曾子居衛,十年不製衣。正冠而纓絕,捉襟而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