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影響最大的劇種,始於北京,流行於全國,曾有國劇、皮黃、二黃、京調、京戲、黃腔、平劇等稱號,前身為徽班。 清乾隆五十五年,徽戲進京,「三慶」、「四喜」、「和春」、「春台」四大徽班先後進京獻藝,大受歡迎。道光年間,漢調進京。由於徽班經常與漢調藝人同台演出,徽調「二黃」、漢調「西皮」並奏,習以為常,因而誕生了以皮、黃為主的劇種,稱為「皮黃戲」。 光緒、宣統年間,北京的皮黃班接二連三前往上海演出,被稱為「京調」。民國後,上海梨園為京班所掌握,皮黃戲正式命名為「京戲」。
表演手段講究唱、念、做、打,並不斷尋求創新發展。例如四大名旦之一的梅蘭芳於非舞蹈戲中,融入了大量舞蹈動作,又創出多種不同的舞蹈,如劍舞、綢舞、鐮舞、盤舞、袖舞等。 在《霸王別姬》中,梅蘭芳飾演虞姬,他以舞蹈作為基礎,再融入武術中的劍法,創出舞姿優雅的劍舞,將虞姬為項羽舞劍解愁一節演繹得十分精彩。他加入這節劍舞,並非為了賣弄功夫身段,而是為了將虞姬內心的情感和劇情緊扣一起。
唱腔以板腔體的二黃、西皮為主。另有西皮反調、二黃反調,以及吹腔、四平調、高拔子、南梆子等。
分管弦和打擊樂器,以貫穿全劇的鑼鼓最為重要,無論唱念做打均離不開它。京劇打擊樂有不少套子,稱為「鑼鼓經」或「鑼經」。 除鑼鼓外,另有鐃鈸、齊鈸、撞鐘、雲鑼、、梆子等打擊樂器。至於管弦樂器則以胡琴、笛子為主,另有二胡、月琴、弦子、笙、嗩吶、海笛等。
約五千八百多個,大部分為傳統劇目,取材自徽、漢、崑、梆子等劇目。京劇形成後,藝人編演的劇目多取材於《三國演義》、《西遊記》等長篇小說、戲曲以及民間說唱等。 建國後,經常上演的劇目約五百多個。其中整理改編了如《白蛇傳》、《楊門女將》等劇目,又編寫了如《逼上梁山》、《徐九經升官記》、《白毛女》等劇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