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茶者必然會擁有紫砂壺好幾個,瓷盅一兩個,我們怎樣去應用這些工具呢?我們最好先了解物質成型後的特徵:
1. 紫砂壺 產製於宜興,燒成溫度約1100℃-1200℃度之間,無土氣。應用於泡茶時,能夠透氣而不漏水;長期使用,茶香可蘊進壺壁的氣孔內。請注意,同類的茶葉要固定運用幾隻茶壺,泡出來的茶味方可統一、完美。
2. 焗盅 是廣東語,這是由白嶺土燒成,由於內外塗上一層透明玻璃液,故此密度極高(無透氣孔)而緊硬。優點是不吸茶的氣味,可隨時更換茶葉或沖泡而不留雜味,極為方便;缺點是無培養的價值。
手中一杯茶,快樂似神仙,茶杯與茶壺,就等於不離不棄的親密現象。茶杯如茶壺一樣,有大,中,小之分。
現在的工藝可用不同的物料製成各種古典、文雅趣致、生機盎然的茶盤。有石頭製成的、竹製的、老木雕刻而成的,也有瓷或紫砂燒成的。至於大小的應用則要看個人的需要而定。
對於公道杯的應用,台灣品茗的製陶者應記一功。它的形狀如乘載牛奶的小奶勺。台灣好茶者各人均有兩隻小杯——直身和矮身。直身杯乘載茶湯後,品茗者會把茶湯轉到矮身杯;在未品茗前,由於直身杯留有茶湯的餘香,放在鼻前能嗅香至淡;放下直身杯後,才提起矮杯品茗,達到雙重的享受。而公道杯正好提供各人有平均統一的茶濃度,各人在論茶時可清楚理解嘴巴裡的茶湯是一致的,這可避免茶湯濃度和香氣有差異的現象。
無水不足以發揮茶的特性。一具火爐和一個燒水壺,缺一不可。這兩個器皿對於品茗追求者極為重要。火爐的火勢大小,正是考驗泡茶手的“候火”功夫是否到家。因為火勢過強,燒水過老,則成為“百壽湯”,然而火力未足以把水燒沸者,則成為“嬰兒湯”。故此,爐具與水壺的配合,正是一杯好茶出現的幕後功臣。
在泡茶過程中,一條毛巾,看似不太重要,可是每當客人或自己不小心把杯中物倒翻時,或茶水從茶盤中溢出枱面,毛巾的備用是不可或缺的。
如有一條毛巾摺細在旁,隨時可以應用救急,但是我們也需注意如何選擇一條適合於不同場合的茶藝毛巾。 提示:
以下竹具是泡茶時手藝配搭的附件
分大小兩種,主要用來洗水杯和放茶渣,亦可用來盛載泡茶時多餘的水,使這些泡茶過程中之瑣事增添優美感覺。